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讲解、讲座、刊物、书籍、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实现社会教育功能。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最直观方式,但由于展品和空间限制,有些内容不能充分表现,需要借助讲解工作予以弥补。

讲解则可以通过介绍展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陈列的“潜台词”,引导观众把直观视觉获得的不连贯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对陈列主题思想的较为深刻的理解,乃至形成系统的理性知识,从而达到陈列展览的教育作用。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讲解员最早由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于1906年开始设立,称为多森特(Docent),讲解员讲述陈列品的名称、性质、时代等有关资料,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引起了博物馆界的重视。此后,博物馆开始陆续设立讲解员。

讲解是目前博物馆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的窗口形象。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讲解员?一名优秀讲解员应当具备哪些能力?除了进行普通话、仪态仪表、讲解词等基本训练外,优秀讲解员还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基于兴趣、热爱讲解的能力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Allport)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即是兴趣,兴趣是感情状态,而且处于动机的最深水平,它可以驱策人去行动。兴趣可以促使一个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行动力,最终帮助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试想,如果一名讲解员对博物馆、对讲解充满兴趣,热爱博物馆事业、热爱讲解,他就会去钻研、去行动、去创造,最终成为博物馆讲解工作的专家。如果一名讲解员对讲解、博物馆工作毫无兴趣,为工作而工作,被动地工作,被动地讲解,最后难免敷衍工作,也许能成为一名讲解员,但却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

当然兴趣并非天生俱来,兴趣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知识储备,通过参与、体验、强化训练而后天培养。

自我学习与研究能力

大多数讲解员甫一接触讲解工作,都是从背诵标准讲解词、熟悉环境开始,同一博物馆讲解员的讲解词基本类同,讲解内容也基本一致,但陈列展品千差万别,文物展品和辅助展品数量相对较多,每一件不可能都有研究成果、内涵说明,这就需要讲解员加强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大量学习、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深入文物展品和辅助展品的研究,不断去发现文物的内涵,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解读陈列的“潜台词”,解读博物馆传递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讲解内容。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近年来风靡网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被称为“国博现今最有价值的活宝”,观察他的成长之路,他就是通过自我学习,从知网上下载论文、买书看书,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博物馆、其他讲解员的讲解,丰富他的讲解技巧。袁硕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讲解方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个过程实则就是一种自我学习并研究转化的能力。众所周知,博物馆的文物是历史的物质遗存,是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

文物是抽象的文化遗存,但是它包含的信息内容却是丰富的,每一件文物的年代、质地、器形、纹饰、创造背景、产生过程、形状、用途、价值、收藏途径等都不同,而展厅内文物标识牌相对简单,无法传递文物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没有讲解员的讲解润色,非专业观众较难看得懂,更无法接收文物传播的信息。

优秀讲解员往往能通过自我学习、研究把抽象的文物形象化、具体化,让文物真正“活过来,会说话”,从而达到传播文物信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亲和力

亲和力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情感交流的一种能力。讲解员面对的观众大多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讲解员的亲和力能够迅速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能够和陌生人建立一座信任的桥梁。

多数时候观众看到讲解员面无表情、高高在上、程式化的背诵讲解词,讲解员与观众始终存在一种陌生的距离,无法融入其中,无法与观众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于是,观众对讲解不信服,队伍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讲解员表现无奈,双方无法沟通、无法共鸣,整个讲解过程不流畅,双方都感觉不满意。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而优秀的讲解员往往以真诚的微笑、温和的语言、和缓的语速、不卑不亢的态度为观众讲解,观众感觉被重视、如沐春风,自然而然被讲解员的亲和力吸引,整个讲解过程流畅而有温度。当然亲和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讲解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优雅的谈吐和大方的举止,并始终保持一颗平和、温暖的心。

语言驾驭能力

陈列语言相对严谨、专业,说明文字居多,如果讲解员简单的背诵讲解词,对陈列、文物说明照本宣科,容易让观众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接收不到讲解的内容。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图:赵学东《走进博物馆,过一种看得见的生活》

优秀的讲解员善于通过学习、研究,通过自己的知识积累,驾驭语言,把枯燥、雷同的讲解词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语言。

面对不会说话的文物,讲解员能通过发挥声音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不会说话”的文物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启发观众的思维、想象,让无声的文物“有声”“活化”,把陈列内容准确的表达并向观众传播。

语言的驾驭能力包括对讲解内容的再创造,包括语速、语调的抑扬顿挫、高低控制、转换,包括对讲解内容合理的节奏推进、语气的准确得体等。优秀讲解员善于使晦涩的内容通俗化,书面的文字口语化,把情感融入语言中,从而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观众通过讲解能感受到文物的温度、陈列传播的信息,与讲解员产生共鸣。

气氛调动能力

参观博物馆时间虽然因人而异,但讲解时间一般在一小时以上。讲解过程中,如果讲解员一味灌输知识,气氛持续维持在同一频率,观众容易产生疲劳、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

据统计,不同年龄段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5分钟左右,小学儿童能达到40分钟左右,青少年也不过50分钟左右,课堂安排45分钟就是这个道理。

对以休闲、旅游兼获取知识为目的的观众来说,参观博物馆边走边看,是一项不小的体力活,注意力大多很难持续保持一小时。

一个优秀的讲解员应该具备这些能力!

因此,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讲解,气氛调动、适当互动、启迪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气氛的调动应根据陈列的主题和内容,以及博物馆传播的文化信息由讲解员合理安排。

例如,江西客家博物院是一座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讲解员用客家方言、山歌、采茶等形式互动来调动气氛是合理而恰当的。气氛的调动当然并非仅仅限于语言、文艺的调动,需要讲解员针对不同的观众、陈列内容以及文物展品挖掘不同的互动形式,不断激发、强化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让观众的身心获得一定的休息放松,为下一步讲解集中观众的注意力进行缓冲。

分析观众心理的能力

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讲解,也需要讲解员对观众具备一定的心理分析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应努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察言观色”。

接待一批观众,

首先通过对观众性别、年龄、表情、着装、气质等外在表现,预判观众的职业、文化程度,并对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兴趣点、对知识能接受的深度进行初步分析,然后有的放矢,针对性地构建、编排讲解内容并讲解。

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观众的表情、情绪、肢体动作,观察观众对不同文物、知识表现的兴趣,通过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不断调整、修正讲解的内容。

试想,如果讲解员罔顾观众年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等的不同,用“一把钥匙开所有锁”,难免会造成陷入无法满足观众需求、无法完成优质讲解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