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子简史

成扇,俗称扇子,古亦有“箑(shà,音霎)”、“便面”等称,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虞舜时期。

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用具,自持的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义。

秦汉时期团扇的出现,成为扇的基本样式。折扇在南宋时期逐渐流行,因其开合自如,在明代出现广泛的制造和使用,成为与团扇平分秋色的扇型。

在长达数千年的岁月里,扇子不仅是引风纳凉之物,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发展成为与礼仪、风俗、诗词、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相关联,与书法、绘画、织绣工艺等有机结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品。

因此,在盈尺大小的扇子上,不仅凝聚着匠师们的聪明才智,而且还蕴涵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承载着深厚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淀。

扇子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形制各异,功能、审美不尽相同的演变。

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古代扇子形制发展演变示意图

济南市博物馆推出了《怀袖雅物 咫尺乾坤——济南市博物馆藏成扇展》。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本次展览共分为琳琅满目、扇里乾坤、匠心巧思三个版块,所展出的成扇文物均系原济南市文物店所藏,且全部为首次对外公开展出,十分珍贵。展览遴选出清代至民国时期成扇精品60余件,旨在较为全面的反映我国用扇的品种类别、工艺特征、文化内涵等,以供广大观众鉴赏、研究之用。

中国扇子简史

▲学校师生在《馆藏成扇展》展厅现场授课

下面,小编将带领大家按照展览版块一同欣赏馆藏成扇文物。

琳 琅 满 目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牙雕柄羽毛扇

中国扇子简史

▲中华民国 竹编蔬果纹团扇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鲁琪光行书团扇

鲁琪光(1828—1898),字芝友,号黻(fú)珊,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同治七年进士,授山东登州知府,调补济南知府。为人乐善好施,文章道德冠绝一时,擅长书法,有欧阳询之遒秀,兼米芾之姿致。时人前来求字的络绎不绝,朝鲜、日本人士也竞相珍藏。晚年书法更臻化境,珠圆玉润,雍容华贵。著有《南丰风俗物产志》。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绣弢女史花卉格言团扇

女史,本为古代女官的名称,借用为对女性知识分子的尊称。据题跋考证,此扇为光绪廿年(1894)吴绣弢(tāo,同“韬”)作,书法内容为“光绪廿年春摘录吕帝乩训格言联璧”。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彭意鼇绘地图团扇

彭意鼇(áo),清末人。据题跋考证,此扇为送给时任济南本道署理东司的沈楚卿(即沈廷杞)。沈廷杞(清),字楚卿,大兴(今属北京)人,工山水,曾任济南本道署理东司。品学政事,众口交誉。博学能文,尤其工于山水,现偶有其书画作品流世,价值已然不菲。

团扇另一面为沈廷杞子宝莹(字炯斋)所绘仿倪瓒《疏林远岫图》。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李鸿藻等人合作泥金书画折扇

李鸿藻(1820—1897),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河北保定人。咸丰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后被提拔为侍讲。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

同治四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历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吏部尚书。

其奏折、议稿多采用“董体”书之,俊逸潇洒,字字珠玑。其家书、手札则用“魏碑体”书写。而他所书写的“颜体”、“黄山谷体”字更是弥足珍贵,颇见性情。其画颇有倪云林画风,所画的花鸟扇面是当时士大夫手里的珍玩。泥金是指将金箔或金粉和胶成泥状,以其涂饰在绢或纸质扇面上,则成泥金扇面。

中国扇子简史

▲中华民国 王星记制扇

“王星记”创始人王星斋,世代居杭州,年轻时已成为制扇名匠,于1875年在杭州开设王星斋扇庄。1893年,王星斋在上海城隍庙开了第一个季节性小扇子店。1929年,杭州店面改名为“王星记”,主要生产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等。所制黑纸扇最为著名,在国外屡次获奖,其扇骨扇面素以“一把扇子半把伞”著称。

王星记扇庄被誉为“扇子王国”,其生产的扇子不仅质量好,宣传广告意识也很强,在当时难能可贵。

中国扇子简史

▲中华民国 如意扇骨百灵丹广告扇

中国扇子简史

折扇另一面为1946年王讷行书诗文。王讷,字墨仙、默轩,别号七二名泉烟雨楼主、西湖渔父,山东安丘人,清末举人。曾任山东省教育会长,在济南创办山东高等师范学堂并任校长。擅长书法、绘画,其生活困苦时,以卖字画为生。著有《宜园笔记》、《宜园诗稿》、《书法指南》等。

中国扇子简史

▲中华民国 绣花绢扇

扇 里 乾 坤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20世纪 启功、溥佺、溥伒、汪溶合作书画扇

启功(1912-2005),爱新觉罗氏,字元白,号苑北居士,满族,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顾问。擅长诗词、古书画鉴定,尤精碑帖之学。书法自创“启体”,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画作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尤其擅长山水竹石。

溥佺(1913-1991),爱新觉罗•溥佺,满清皇族后裔,道光帝四代孙,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字松窗,笔名雪溪、尧仙、健斋,与溥伒、溥僴、溥佐兄弟四人同为书画大家,被称为一门四杰。其画风别具一格,自成流派。画作题材广泛,尤其擅长马、兰竹、花鸟、山水等。

中国扇子简史

溥伒(1893-1966),爱新觉罗•溥伒,字雪斋、学斋,号松风主人,正蓝旗,封固山贝子爵位,近代书画家。辛亥革命以后,不再涉入政界,以书画为生。溥伒幼年饱读诗书经史,能文善赋,长于书画,其山水、花鸟、人物、鞍马均具风采,兼善画兰,风神飘逸,在画坛上堪称一绝。

汪溶(1896-1972),名溶,字慎生,号满川村人,祖籍安徽歙县。早年在浙江兰溪当学徒,后于上海画炭画谋生。1934年起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委。擅小写意花鸟画,师法华新罗。出版有《汪慎生画集》。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松年绘红叶八哥图扇

松年(1837-1906),字小梦,号颐园,以字行世。蒙古镶蓝旗人,晚清知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在山东昌邑、汶上、博山、单县、济南担任官职,来济南约在清光绪八年(1882)。

此间他创办了“枕流画社”,被推为“盟主”,一时从学者甚众。工书法,喜用鸡毫自成一家。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兰竹,工于用水,作品秀韵脱俗。著有《颐园论画》一书。

中国扇子简史

▲1923年 梅兰芳绘松鸟扇

梅兰芳(1894-1961),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创立梅派艺术,中国旦角第一人,四大名旦之首。曾获美国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京剧代表作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画作清丽秀雅、形神兼备;书法功底深厚、清净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风格源于二王。

中国扇子简史

▲1943年 黑伯龙绘山水扇

黑伯龙(1915-1989),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作品刚健名秀,风神韵致。在盈尺小幅之中,具有咫尺千里之势。在同一画面既挥洒酣畅,又纤巧飘逸。晚年善画苍松古柏、顽石劲竹,风格生动洗练。书法特点淳朴浑厚、庄肃劲健、笔意老辣,为“齐鲁画风”开辟了先河。

中国扇子简史

▲20世纪40年代 王献唐篆书扇

王献唐(1896-1960),名琯,字献唐,号凤笙,山东日照人。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曾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兼山东大学教授,中央国史馆总干事、副总纂修,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善丹青、法唐宋,喜绘花卉,尤喜作风荷。著述有《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泉币图释》等著作50余部。

篆书内容为《新莽嘉量》铭文。新莽嘉量为西汉时期著名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制作准确,刻铭内容详细,在我国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释文: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据土德受,正号既真。改正建丑,长寿隆崇。

中国扇子简史

▲折扇另一面内容为张友竹绘人物图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梁启超行书扇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书法艺术方面,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此扇内容为宋代陈与义《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中国扇子简史

折扇另一面为吴煦绘《华实并茂宜男多子之图》。吴煦(1861-1944),字子和,清代书画家,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中国扇子简史

▲1942年 黄立孙行书诗文扇

黄立孙(1904-1976),名黄荦,号立孙,济南人,知名画家。早年拜松年为师,后就学于齐白石。其画构思、墨色及技法皆有独到之处。其字结体雄放,真、草、隶、篆功夫均深,尤擅长汉隶,曾为济南千佛山牌坊书“云径禅关”牌匾,对文学及诗词亦颇有研究。此扇内容为清王士禛《雨后观音门渡江》。

中国扇子简史

▲折扇另一面为黄立孙绘山水图

匠 心 巧 思

中国扇子简史

扇骨以档来划分规格,档即扇骨的数量,常见的折扇从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

扇的档数即大骨与小骨的数量之和,大骨即折扇两端的主骨,小骨则是大骨之间的若干细骨。九档和十一档折扇的形制与日式扇相仿,主要流行于清末和民国年间,形制相对小巧雅致,尤其受文人的青睐。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民国 梅花扇骨

中国扇子简史

▲清 竹叶扇骨

中国扇子简史

▲清 如意扇骨

扇骨头型的样式、形状、尺寸各异,主要分为五大类:方型、圆型、尖型、曲型、其他型。

中国扇子简史

▲扇骨头型示意图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灵芝扇骨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镶螺钿扇骨

扇套,亦称扇袋、扇囊、摺扇袋,主要功能为收纳、保护折扇,并且方便于随身携带。扇套整体呈倒梯形扁筒状,上部较宽,下部略窄,底部为椭圆形平底;主体由两片织物两面缝合,配以椭圆形底面缝制而成,织物上绣以各种装饰纹样;其制作材质多以丝绸为主料,而且多为两面都有刺绣的图案。

扇套隶属织绣囊袋,与荷包、香囊、表套、火镰套等并列悬挂于腰间,是明清时期男子身上重要的服装配饰。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民国 荷花扇套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梅花扇套

纵观明清两代的扇套形制演变,历经了从窄到宽,从原始的基本形到精美的仿器物异形,再回归到现代的简洁造型,遵循了传统造物从简到繁、化繁为简的发展规律。

中国扇子简史

▲扇套的形制演变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民国 古琴花卉扇套

中国扇子简史

▲清 诗文扇套

中国扇子简史

中国扇子简史

▲清 花蝶扇套

展览介绍:

展览名称:怀袖雅物 咫尺乾坤——济南市博物馆藏成扇展

展出时间:2018年7月28日~9月4日

展出地点:济南市博物馆(第三展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