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寶馬車頭插一奔馳的標

副標題:百度外賣併購後的互聯網 百度選擇站在阿里這一隊

互聯網永遠不缺併購的事件。但是上週,百度外賣與阿里旗下的餓了麼,還是引發圈內不少議論。

這次併購的細節是:

百度外賣5億美元出售,此外百度打包一些流量入口資源給餓了麼,作價3億美元。交易完成後百度佔餓了麼股份5%。其中,8億美元中2億美元為現金,餓了麼增發股份3億美元,剩餘3億美元鎖定期為五年。

讓人們唏噓不已的是,遙想當年,百度在團購火爆之際,李彥宏號稱要砸下200個億大舉進軍O2O,如果李彥宏這幾年當真砸了200個億,和現在收回來著8億美元(50億人民幣),真可謂相當慘淡。所以,人們也會反問,當年百度做O2O對於百度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在當下,百度壯士斷腕,背後又有哪些苦衷?

雞肋雞肋,食之無味 百度外賣為什麼想到賣?

一般而言,企業是不輕易使用在業務品牌時,使用產品品牌。比如當年,騰訊做騰訊微博的時候,把企業品牌騰訊二字,加到了微博前面;同樣,騰訊電腦管家,也享受到這種待遇。這說明,騰訊對於這兩款的產品的重視程度,他們可以和企業品牌共存亡,所以也會動用整個集團的一切資源去推動。這種待遇,連微信都未能享受到。而百度外賣在百度內部顯然也是類似的戰略級項目。

作為一個長期觀察百度的媒體人,當年百度在推出該業務的時候,筆者就不太看好。百度以技術安身立命,長項是通過技術改變人們的生活;而O2O項目,往往是一個強運營的項目,技術在O2O項目中也很重要,但優先級明顯不如運營。這種推測並非沒有前車之鑑。之前百度還曾做過電子商務,也同屬強運營的項目,結果也是不了了之。

使用過訂餐服務的人們都會理解,O2O點餐從下單到收到外賣,關鍵在騎手組織、BD合作、流程推進、以及地區運營、和產品設計上,而在技術上的差異性,其實並不是第一優先級。儘管百度也一再標榜,稱把人工智能用到了O2O服務中,但在實際使用中,人們併為看到太多差異點和競爭優勢。

簡而言之,百度所謂的技術優勢,並沒有在百度外賣上為其帶來太多優勢。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百度外賣幾年下來,截止到收購日,百度外賣市場份額僅有6.3%,和第一位的美團外賣45.2%和第二位的餓了麼36.4%的份額,幾乎是差了一個量級,差距非常明顯。

這種份額,對於百度而言相當尷尬,打個比喻,有點象當年三國曹操說的雞肋,“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在的百度外賣,繼續做下去,不會有太大起色,可就這麼半途而廢,感覺又有點可惜,上百億的資金這麼打水漂,李彥宏也會心疼。

百度外賣的慘淡份額,除了有上文筆者分析的基因問題。還有很多不利因素。比如,百度的支付系統,如百度錢包一直未能太大起色,這讓整個流程變得不那麼順暢,或者不得不借助微信和支付寶;百度電商領域的品牌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人們更多在百度上查信息,購買行為卻沒那麼有信心,品牌遷移非常困難,而阿里就非常順暢;還有,百度缺少一個類似微信的強粘性客戶端,作為導流的入口。

阿里為什麼要收購百度外賣 就差這一口

在百度看來像個“雞肋“的外賣業務,對於阿里,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O2O外賣市場,餓了麼的份額與美團比較接近,但差了接近10%,而這恰恰是百度外賣的量級。這點份額,雖然對於百度而言,棄之可惜,但對於阿里而言,補上之後,恰好可以跟美團拼一拼——“就差這一口“。

收購百度外賣,也能拉動支付寶的使用頻率。O2O訂餐是可以帶來可觀現金流的業務。當百度外賣捆綁使用支付寶後,就可以直接拉動人們對支付寶的使用。最近三年,在支付領域,微信支付在線下已經對支付寶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在某些場景中,甚至略佔上風。收購百度外賣業務,在阿里騰訊的支付戰爭中,也算是扳回一城。

所以,這次收購,也是入口的收購,這在併購協議也有所體現。併購協議中,百度外賣作價五億美元之外,百度打包一些流量入口資源給餓了麼,作價3億美元。有了這些入口,對於遏制騰訊支付,作用不言而喻。

收購之後的兩大問題:品牌切割和業務融合

前兩個月,有媒體發現百度的市值已經落後京東,人們不免感慨:當年BAT三座大山,現在只剩下兩個;當年的BAT之首,現在已經不如騰訊的一個小弟——京東商城。而這次,阿里旗下的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則讓百度跟AT的關係變得格外微妙。

一個是品牌切割問題。

對於圈內人,百度外賣被餓了麼收購,是再正常不過的資本收購。但在普通用戶看來,可能理解成百度重要項目被餓了麼收購。因為百度外賣是帶有強烈母品牌的痕跡,去掉這兩個字,就是一個不完整的品牌符號。可是添上百度二字,就感覺這是百度的嫡系產品,把它賣掉,好比把自家的親兒子過繼給別人,有點百度揭不開鍋的感覺,或者外賣O2O燒錢的確讓百度有點吃不消。

筆者也認為,百度品牌切割問題,也會影響到兩家業務融合。現在為了保證兩家業務的增長運營採用的方式是:將實施雙品牌戰略,百度外賣將保持既有的品牌和組織架構獨立運營,百度外賣將專注於高端市場,未來餓了麼公司將成立雙總部,北京即將成為上海之後的第二個總部。

但這總歸不是長久之計,孩子過繼給別人,卻不跟著養父姓,保留親爹的姓,這對於收購方阿里,心裡多少有幾分不平衡。“寶馬車頭插一奔馳的標”,這換任何人都接受不了。可以預見,百度外賣的併購中,百度兩個字一定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第二個是業務重疊與融合的問題

都是送餐業務,百度外賣和餓了麼在成立之初,在業務上就存在重合,收購重合業務企業,面臨著內部業務競爭的問題,也是此類併購的一大問題,比如58同城和趕集網、美團和大眾點評,在業務融合方面都有此類問題。而在此次併購的新聞稿中提到,百度外賣的高端定位,算是在品牌定位上有所區分。

但是,外賣這種偏運營的業務,融合的難度更大。比如,在最終選擇支付手段時,是優先使用百度錢包還是支付寶,二者關係同樣非常微妙;外賣的騎手資源是否可以共享?外部標識是否統一?百度的入口資源是留給百度外賣,還是餓了麼?外賣資源是否共享?這些也都是問題。

當前對於重疊和融合的問題,阿里和百度選擇的是不解決,讓兩塊業務獨立發展,所有管理層結構不變。這種維持現狀的方案,是個“鴕鳥式”處理 方式,也讓這次收購維持1+1=2的狀態,避免因深度融合產生動盪。

百度外賣併購後的互聯網 百度站在阿里這一隊

百度在進軍O2O的時候,就已經不被業界看好,它不符合百度的基因;所以,此次賣掉百度外賣,在圈內人看來,並沒有多大意外。一個花200億養成的項目,賣出了50億的價格,收入了餓了麼的5%的股份,算是百度的在O2O領域的草草收場。這次百度認慫了,但也許只有賣掉它才是最好的出路。

除了認慫,這次百度還做了一個舉動——百度開始站隊了!而且站在了之前的老對手,阿里的隊伍裡。互聯網排名第三的京東,站在了騰訊小馬哥的隊伍裡;而百度獲得的餓了麼的股份(比例5%),還開始為阿里導流的舉動,獲益高達3億美元。

百度外賣賣掉後的互聯網格局,再一次呈現出阿里和騰訊兩強相爭的格局。之前因為兩家的競爭,發生資本併購,發生在網約車領域(滴滴VS快滴),共享單車領域(摩拜單車VSOfo小黃車),分類網站領域(58VS口碑網),團購領域(聚划算VS美團)。互聯網是AT的天下,是二馬的天下。

戲說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寶馬車頭插一奔馳的標

根據360趨勢指數 三大外賣網站的關注度,餓了麼的關注度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