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布袋和尚

神僧傳——布袋和尚

契此和尚法像

布袋和尚,明州(寧波)奉化人,或謂長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請問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還不懂他的意思,繼續再問,他就立刻提起布袋,頭也不回地離去。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布袋和尚是一位來自民間、深得民心的大師,其真性最本然。傳說,布袋和尚身世如謎。據說唐朝時,明州奉化的龍溪上漂著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兒,有惻隱之心人將其救起,只見孩子圓頭大耳、眉清目秀,對人咪咪發笑,人們愛不釋手,把孩子抱回家來。給他取名為"契此",由於長在長汀村,故號"長汀子"。 後來,這孩子長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嶽林寺。出家後,他總隨身帶著一個大布袋,人稱"布袋和尚"。

神僧傳——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

據《宗教詞典》記載:"布袋和尚,五代後梁僧人"。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

後梁明州評事蔣宗霸常與契此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遊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契此背上有四目。

據傳後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因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他圓寂後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他仍揹著布袋到處走。

布袋和尚圓寂後,葬身於封山寺(現奉化中塔寺),其墓稱為中塔。後人馮斯道、何智施山地,在其墓旁闢地建亭,名佛塔亭。布袋和尚葬身中塔後,傳說其墓頂"累發異江,早晚均見,十分靈驗"。

神僧傳——布袋和尚

長樂圖

應化事蹟:

布袋和尚應化事蹟不勝枚舉,在這裡略舉一二,若有人問怎樣做才不可墮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無掛礙,自然證得六波羅。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問大師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曾有居士恭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師復書一偈於居士之門上曰: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

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神僧傳——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