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闵良,新消息报公益中心主任,宁夏新消息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

“他在宁夏公益界,有点影响,走到哪里,别人都知道他!” 宁夏新消息公益发展中心公益二部部长莫红霞说。

“他是个好人,实打实地干事儿。” 三部部长杨慧春说。

很难写他,因为他既是记者,也是作家,最重要的,他还是公益人。

文丨张培昂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作家闵良

作家闵良写的是大情怀。

他是银川市作协副主席,至今出版了四部作品,《一片禅心》是散文集,《生而自由》是杂文集,《生死百年》《大河上下》是系列长篇小说“国家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闵良生长在天府之国四川,但在他的记忆里,童年充满了饥饿和苦难。

童年时代的饥饿和苦难,让他长大后一直在追问“为什么”,促成了“国家三部曲”的创作。他把故事安置在四川一个叫举人湾的偏僻山村,通过几代人感知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来体现国家艰难的跋涉过程。他想通过“国家三部曲”,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给世人提供思考和借鉴。

“我称为‘国家三部曲’,也有许多朋友反对,有人说不如叫‘家国三部曲’吧,国家太大。但我始终坚持我的判断,我认为我选取的创作角度,实际上就是整个国家发生的事儿。”闵良说。

大学时代,闵良衷情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人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那些被世代吟诵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等,渐渐内化成他的人生信条。

回望来时路,少时经历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决定了闵良创作的底色,也决定了他人生的底色。

作家闵良喜欢讲一个故事:

一财主质问和尚:哪有天堂?!哪有地狱?!和尚不语,突然把财主的头摁进水里,待其拼力挣扎才放手。财主狼狈不堪,和尚微笑作答:方才即地狱,方今即天堂。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勘破之后,名利得失,不过浮云。这何尝不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担当?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记者闵良

作为记者,他为之说话的人,也都再普通不过,甚至微如草芥。

1998年,《新消息报》创刊,当时在固原师专做教师的闵良,跳槽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相对于当象牙塔里的教师,他更向往记者职业,因为在他心目中,当记者能替老百姓说话,能更直接推进社会进步。

农村和法院,是记者闵良跑的最勤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一头系着民生疾苦,一头系着公平正义。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闵良(中)去一个贫困学子家里调查。

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更容易和弱者息息相通。对于恃强者,他回以倔强与鞭挞;对于贫弱者,他报以缱绻与缠绵。

因此,犯倔和动情是青年闵良的常态,既是职业使然,更是个性使然。

这是15年前的两件小事

有一次,一位孤寡老太太,被村干部打了。那是一个大冬天,闵良披着农民又脏又臭的老羊皮棉袄,坐上村民的摩托车,沿着黄河岸边,顶着朔风,奔跑了几十里去做调查。村干部有恃无恐,拒不认错。作为记者的闵良愤而怒斥村干部。这不是一个记者该干的事儿,此时此刻,他不是记者,是一个公民。

即便是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内心还遗存着强烈的“钦差大臣”情结。这是闵良的锥心感受。

有一次,他在固原到银川的公共汽车上,听到同心县一个村子发生杀人案。他立即中途下车,辗转摸到那个村子。听说村里来了记者,一群村民围着他讲了一个晚上,讲自己生活凄苦,讲基层干部不公平对人。

新闻采访变成了诉苦大会。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拉着闵良到自己家里,当时正下着雨,老人得用盆子接着雨水。看着雨水,闵良流下了泪,他对老人说:“对不起,我们年轻人没把国家治理好,让你们老年人受罪了。”这些话不是“秀”,他不是官员,没必要作秀。临走,他掏出身上仅有的75元钱,留给了老人。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本色闵良

他是性情中人,人到中年了,依然容易动情。

读篇文章,看个电视,眼泪动不动就流了下来,常常因此被妻子和女儿取笑。

《菜根谭》里有句话:人品做到极致,无有他异,只有本人。闵良的真情流露,在生活中是日常,在工作中也是日常。

吴忠女孩小敏(化名),9岁时把一只胳膊摔成了反拐,父亲残疾,母亲打零工,无钱治疗,一直拖到19岁,小敏上高二,自卑之心可想而知。

一个夜晚,闵良和朋友们进了小敏家。从此,小敏的命运发生了逆转,胳膊治好了,大学考上了。2014年9月,闵良自掏9000元,把小敏送进了宁夏大学的校门,此后3年,闵良连续资助小敏学费。如今,小敏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

2016年,闵良在西吉大山里碰到老马,老马儿子被媳妇杀死,留下一对孙子,老马有养牛专长,但超过60岁,无法贷款买牛。闵良就担保给老牛借了一万元,借期为一年。

“你作担保,牛要是养死了,或者老汉不还钱,咋办?”报社领导说。

“我担保我还啊。一万块钱让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值。”闵良说。

2017年夏天,马老汉的3头牛变成了5头牛,老汉卖掉一头,得款6500元,闵良自掏3500元,按时还给了借款人。

如今,老马已有6头牛,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每次回忆这事,他都会发笑,会给自己点赞。想一想,如果你让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不是很开心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定期看望老人,比如呼吁爱心人租种残疾人的土地,比如帮助残疾人置办爱心小屋……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2018年,闵良为一个弃儿寻找收养人。

“他努力去做,发挥了最大能量,他做的真是一个公益人(所能做到的),我觉得他做到了一个境界。” 马荣说。马荣是闵良公益中心的同事。

做记者多年,为需要帮助的人出钱、出力,也是闵良的常态。

但是个人的力量终归极为有限。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公益人闵良

银川市步行街上,“爱心之城”雕塑记录了公益的力量。这也是令所有宁夏人骄傲的一座雕塑。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2015年9月28日,“爱心之城”雕塑在银川步行街落成。


它源于一个故事。

2013年11月,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步行街附近丢掉了耳蜗体外处理器。小女孩先天失聪,爸爸妈妈借了28万元,给她做了开颅手术,安装了耳蜗。这种耳蜗分体内部分和体外部分,一对一配对,体外的丢掉了,体内的也不能用了。如果找不到,要么借钱再做一次开颅手术,要么孩子永远告别有声世界……

苦寻无果后,小女孩父母在微博上发求助帖。《新消息报》连续跟踪报道,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众多银川市民纷纷加入寻找队伍。银川人的爱创造了奇迹,114个小时后,耳蜗找到。

这一爱心接力寻找耳蜗的公益事件,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2013年十大正能量事件。事后,闵良反复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商量,又多次找雕塑家、找城市管理者,历经两年时间,终于使“爱心之城”雕塑落成,成为宁夏公益人永远的骄傲。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2018年,及人之老公益活动时,跟老人的合影。

这是闵良担任社会新闻中心主任的职务时推动的一个事件。2014年8月,他离开新闻采编一线,成为新消息报第一个公益记者。

2014年前,闵良就创办了“登山节”“新年新衣”两个公益品牌,专职做公益后,新消息报乃至整个宁夏的公益活动都呈井喷式增长。例如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合作的“志愿者关爱行动”“你好音乐”“江河卫士”“益起过中秋”“益起世界杯”“针心针意”“中国好少年”……和马云基金会合作的“马云乡村教师奖”,还有新消息报自创的“新年新衣”“宁夏慈善榜”等等。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2018益起过中秋

也是在他的一手策划和推动下,新消息公益成为宁夏响亮的公益品牌。如今,新消息公益拥有10个微信群,常年活跃着上千名志愿者。以新消息公益三部为例,两年前,三部刚成立时,只有40个志愿者,现在,拥有400多个志愿者。10个微信分工不同,有的主攻环保,有的主攻是助老,有的主攻助残,有的主攻助学……这些志愿者进入宁夏的山村、学校、社区。播下公益的种子,慢慢成为森林,改变着宁夏的公益环境。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给西吉大山里的学生送足球

“公益路上充满着未知的喜悦。”闵良说,公益可以给贫弱者带来希望,可以磨平社会的沟壑,可以让平凡的人生实现济世的梦想。

最初做公益的时候,地处偏远的宁夏,没有什么公益。但闵良觉得,公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莫红霞其实是保险公司的一名员工,杨慧春在一家装修装饰公司做内勤,她们都是通过参加新消息报和天天正能量举办的公益活动,才与公益结缘。

“不干公益,不知道自己还能做这么多事情。”杨慧春说。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昨天整个宁夏公益圈都为同一个人点赞!

吃苦之旅,带城里孩子带大山里体验生活。

简单、务实,无名利之心,以单纯、善良的秉性去做公益。马荣这么评价自己的“领导”。莫红霞则这么形容与闵良的相处:“让人心很净”“就和每次帮完人的感受一样,心里特别舒服,干净。”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公益人闵良,是作家闵良、记者闵良、本色闵良的三位一体,丝毫没有脱掉他人生的底色。

凡人善举,布衣英雄。这是天天正能量所倡导的公益理念。闵良的人生底色,正与此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