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鄉愁,憂不完的農村出路

作者高志奇,學吧寫作組成員,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師。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在農村生活過後又走出農村的人,對於農村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有感慨,又有無奈;既有思念,又有逃避;既有寄託,又有疏離;既有喜歡,又有厭惡。總之,在面對農村時,總有一種複雜的心情縈繞心田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之間的融合度也不斷加深。在農村發展跟不上城市的腳步時,農村最先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即農村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農村青壯年流失比較嚴重。農村未來的出路何在,是繼續想法振興農村,還是從根子上改變農村的現狀,談及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先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使土地能被充分利用起來。土地曾經是農民的命根子,如今土地已留不住人,更不要說留住人心。

一、享受回鄉的旅程

對於剛走出農村,尤其是父母還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講,回鄉探親是不可迴避的一件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每年多少都得回去幾次,尤其是遇上逢年過節,更是需要或者被要求回家。自我結婚之後,我再沒有在農村老家過過年,都是到過年時候,讓父母到城裡過年。雖然城裡過年,沒有農村那麼多講究,但是也清淨了許多。這種清靜不僅是外在的,更是內心的。老家那種看似習俗實際已經變成了陋習的所謂風俗,我確實有點不適應。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逃避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自買了汽車後,回家的頻率增加了許多,想回就回,畢竟路程不遠,有車還是方便很多。沒有汽車前,因為孩子太小,回家總是要帶太多東西,勞心勞力,所以,能不回老家,儘量都不回。回老家是最愜意的,但對我來講,並不是回到家中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喜悅之情,而是喜歡享受回鄉的旅程。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開上汽車,走在回鄉的路上,既沒有緊迫感,又沒有壓力感。可以暫時遠離工作的煩惱,可以不用考慮家中的瑣事,只需在康莊的高速路或車流量非常小的農村道路上馳騁,從而使身心較為放鬆。

回鄉路途的風光雖歷經歲月洗禮,卻沒有太大變化,依然在守護著每一個過客。對於我來講,也只有在回鄉的旅程中,才覺得有一絲放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越靠近家,這種感覺就越強烈。對於老家的人來講,我就是齊美爾所講的那種今天要來,明天註定要走的“陌生人”。而對於我來講,老家除了父母之外,也幾乎沒有什麼可留戀的。現在,除了那些比我年齡大和同輩的人之外,其他人幾乎我都不認識。現在,老家是可以回,但猶如匆匆過客,回家就和探親一般。

二、有回去的家無曾經的鄉情

農村為什麼是農村,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土多,人幾乎是在土裡生活。回到老家後,總是無法逃避土的煩擾。那怕只回去一會,即當天回老家當天返回城裡,都會覺得一身塵土,而回到城裡,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城裡不是沒有土,只是身體不直接接觸土。所以,那種土冒冒的感覺就輕了很多。回到老家後,在朋友圈發一下老家的狀況,尤其是深入田地挖挖紅薯,摘摘蘋果和柿子,晚上再來個農村式的燒烤,著實羨煞那些長期只生活在城裡的人。然而,這也就只是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體驗生活和生活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不僅是短暫的,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顧慮,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心情,就是抱著玩的心態假裝過農村的生活。

現在我回到農村幹活,更多也是一種體驗,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感觸。離開農村也不算短了,但是農村的生活依然還是農村的生活。我再也不能,也不會在土地上打滾了,不僅是年齡增加,知道那樣做太髒,更重要的是我在遠離曾經生活的土地。生活確實是一種習慣,習慣了這種就不習慣另一種了。農村人在農村待習慣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我已不習慣農村的生活。這不是嬌氣,而是不同的生活習慣碰撞在一起,讓你深陷困境之中。那些曾經的舊院子還是舊院子,基本已經被廢棄。收入有提高的人,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就有人蓋了新房,你會發現,新房舊房並無本質區別,徒有一個假象的外表。因為農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蓋新房,也只是換湯不換藥,用不了多久,新房裡外還是土冒冒的。這說明不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且一方人也在養一方水土。

現在看農村和過去生活在農村看農村,有著完全不同的心情,現在已經不再認同農村的生活,而沒有離開農村前,總以為生活就是那樣,只是地方不同而已。農村人的樣子還是過去那樣,可我在農村和在城裡總感覺是不一樣的。或許這是因為我對農村的鄉情發生了改變。過去對於農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現在已經沒有了。由此,也就不難明白,那些生活在北上廣的人,即便再辛苦,也不會離開北上廣而選擇小地方生活。

三、綠水青山與農村衰敗並存

環境汙染已經成為發展的代價之一,放棄發展換新環境,不知大家是否願意。這個問題也許有點大,選擇起來沒有那麼容易,更不是個人問題。那麼城市和農村選擇一個地方生活,選擇農村還是城市呢?答案是明顯的。大家都會選擇城市,只有那些久居農村,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再也無望走出農村的人才會選擇繼續在農村生活。農村的生活環境是好,但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太差,衣食住行等問題比較突出。就拿住來講,雖然窯洞號稱冬暖夏涼,但那也只是相對來講。不可否認的是,農村到處都是土,家裡無論怎麼收拾,土還是很多。土的生活環境,註定衣服是保持不了幾天乾淨的。然而,脫離土那就不是農村了。因此,土氣是農村獨有的特性。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農村相對美好的生活環境是留不住人的,看看曾經生活過人的窯洞現在都衰敗到什麼程度了就不難理解這一點。好環境大家固然喜歡,但人們更喜歡城市便捷乾淨的生活。城市雖然也有不少問題,可是與農村的冷清和落後相比,城市要更受歡迎的多。衰敗的農村依然在衰敗,每逢過節放假,更是襯托出農村的衰敗。過節放假是出行旅遊的高峰期,城市的擁堵與農村的冷清形成了鮮明對比,毫不誇張地說,城市與農村在假期完全是兩個社會。那些回鄉的人,多半是與農村有緊密聯繫的,回鄉無非是看望父母或親戚,順帶做一些曾經做過的農活,且基本還是屬於體驗的。而那些只是單純選擇去農村體驗生活的,則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今,農村人在農村都不願待了,更何況其他人。

對於農村的年輕人來講,選擇離開農村,是他們現在所夢寐以求的,在他們看來,城裡還是比農村好。在我們當地,把孩子供養到大學和孩子在城裡工作,稱作孩子走到人路上了,反過來講,這意味著生活在農村的人走的不是人路,這種想法的出現和農村年輕人大量進程務工,進一步加快了農村的衰敗。當然,我還需要繼續再闡明一點,同時這也是我一貫的態度,也許有農村並沒有衰敗,但我所看到的農村的確在衰敗,至少這些農村的生活環境還不錯,但是人氣在降低。

四、農村的路燈和格桑花

既然農村在衰敗,那怎麼還會有路燈,要知道,有路燈的農村並不多。在我的印象裡,僅在兩個村子見過路燈。而仔細觀察會發現,路燈主要立在公路邊,村子裡面是沒有的。即便如此,農村有了路燈的確是農村發展的一大表現。一個村要發展,是需要有人關注和管的,靠村子自己發展幾乎很難,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農村的路燈以外,農村路邊的格桑花也是有人專門種植的。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現在有一些村的變化確實很大,其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有強大的外力促進。更具體說,就是有政府的支持。有政府支持,這個村還像個樣,如果政府不管,這個村就只能越來越差。依賴於路燈和格桑花這種象徵性標誌,說實話,也基本不能改變農村的現狀。某個村不會因為有了路燈,就能吸引人,比如會吸引沒有路燈村的女孩嫁到有路燈村的人家裡。難道農村不該有路燈嗎?難道農村的路邊就不能栽花種草嗎?當然不是。農村路燈的出現及路邊種格桑花,當然是農村發展的積極表現。只是這種表現最終還是流於形式。換句話講,農村的路燈是否可以照亮農村發展的道路,它是否能讓農民找到正確的平坦的發展之路,以解決農村發展存在的問題,這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知曉結果。同時,農村路邊的格桑花也是否就能招來蜜蜂呢?是否就能招來看賞花的人進村呢?答案也未可知。農村的路燈和路邊的格桑花是需要的,它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但農村還需要更好的建設,這種建設主要是基礎設施,即農村需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要讓基礎設施更好服務於農村。

五、遺棄的石磨

生產力的代表是生產工具。曾經的石磨、石碾現在已經被遺棄了。說明它已經不能推動生產發展,不能減輕人們的勞動負擔,說明已經出現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取代它。農村的發展也是如此,但一定是需要新的發展方式。如果方式不當,就如同將驢換掉,把柴油機套在石碾石磨上。這樣做,既浪費資源,又沒有多高效率。這樣的道理,大家不會不明白。試想一下,將電力或柴油機動力用在石磨、石碾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境。這說明,到了一定的發展時期,該遺棄的終將會被遺棄,沒有必要做對農村發展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即大膽遺棄石磨石碾,勿將機械動力套在石碾石磨上。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曾經的石磨、石碾用了比較久的時間,大家不願放棄,既是為了省錢,但更多是一種情感的依賴。記得小時候,家裡人和周圍人也經常會使用石碾、石磨,他們都說,用機械動力的那種,是要花錢的,用這種傳統的石碾、石磨,無非費點苦力。曾經人們把下苦當作理所應當的,只要下點苦能解決問題,誰又有什麼話說呢?可是,現在已經不是體力勞動時代了,就連被認為是理所應當下苦的農民,又有多少人能下苦。時代變遷,現在很多活完全不需要依賴體力也可以完成。這是時代要求,不是個人想怎樣就怎樣。今天若有人再去使用石磨、石碾,一定會被人恥笑。不過,不會有人會這樣傻,做這種沒意義的事情。該丟棄的還是要丟棄。只有放下沉重的包袱,才能輕裝上陣,才能大踏步向前,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使人盡其用。生產工具的革新,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而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係。所以,適時讓農村人合理流動也未嘗就不是發展。與其讓農民留在農村,沒有多大作用,還不如讓他們嘗試走一條自己想走的新路。當然,這條新路需要政府當引路人。

六、年邁的勞動力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又佔總人口的絕大多數,這樣想來,農村的勞動力應該非常充足。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農村現在的勞動主體呈現老齡化,年輕的也在四十以上,五六十這個年齡段的農民是主力,三十多的相對較少,三十以下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今農村年齡小的,要麼讀書上學,要麼外出打工。現在雖然農村的勞動力已經年邁,但至少他們還能勞動得動,至少他們還可以吃苦耐勞。再往後呢?當這些年邁的勞動力不能再勞動時,由誰來接替他們在田地勞作呢?我們家因為我外出工作,地就由我的父母耕種,可是父母年齡大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眼看著地將無人耕種,該由誰來接替他們呢?

或許有人說,可以將地承包出去,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但還是理想了點。包地需要費用,也需要勞動力,經過細算之後,結果是幾乎沒有人包,願意包的又沒有錢,而賒賬包地只能為日後的不愉快提前奠定基礎。所以,撂荒土地看來已經不可避免,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一旦父母喪失勞動力,也只能如此。也許有人說,外出工作的農二代畢竟少,大部分還是在農村,但遺憾的是,他們也放棄了農村。這些新成長起來的年輕農民,他們只是戶籍是農村的,從小被家人嬌生慣養,幾乎沒有勞動的能力和體力。他們最想做的就是逃離農村,而且他們現在正在做這樣的事情。不然的話,農村勞動力怎麼會出現斷層,又怎麼會到處湧現出年邁的勞動力呢?雖然我現在不在農村生活,有一份勉強度日的工作,但是在同齡人當中,我下的苦算是多的。記得小時候放暑假,別人家的孩子在家裡看西遊記,我卻在溝裡放牛,放牛的活我一直幹到上大學。記得小時候冬季放寒假,別人都在家裡睡大覺看電視,我卻跟著我父親賣豬肉,那時候冬天比較冷,又從早到晚,受了不少凍,遇上下雪天,在雪裡幾乎要站一整天,現在想想都會讓我打寒顫。還記得鋤草,放豬,摘蘋果,套袋等等。也許正是因為曾經受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苦,才讓我奮不顧身,儘量走出農村。坦白說,與以前相比,現在回去幹活,真的變成了一種體驗,一種無奈的體驗。

七、土地留不住人

農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故土重遷,但這說的是過去的農民了。在我小時候,地是不夠種的,父母那一輩上都在土卯上開荒地。我們家開的也不少,種了不少玉米,還種過西瓜。現在土卯上已經沒有路了,土卯上的地也早都被荒棄了,甚至連好地都沒人耕種了。荒棄土地,對於勞動力缺乏和青壯勞動力流失嚴重的家庭來講,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現在,土地已經留不住人了,更何況人心。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遙想當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是需要何等的氣魄,就為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對於那個時候及之前的農民來講,土地就是命根子,甚至比命更重要。現在呢?年輕人根本無法體會到吃不飽飯是什麼感覺,根本體會不到土地的重要性,現在流行的是減肥,而不是吃飯。城鎮化的加快,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衝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將農民打到,將土地丟棄。農村土地的閒置和荒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加快土地流轉迫在眉睫,要積極行動起來,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中國十三億人的吃飯問題,那是關乎社會正常運行的根本性問題,要讓吃飯不能成為問題,就必須種好地。對於無人勞作的村、無人勞動的家庭和不願種地的家庭,要進行摸底調查,儘快想出有效的解決對策。既然土地留不住人,就必須讓人守住土地。寸金可換寸土,但寸金不能代替寸土,寸金沒有寸土的功能。一句話,關乎生存的土地問題任何時候都不能被忽視。既然已經沒有了熱愛土地的農民,那就需要將耕種土地的責任社會化,由政府以承包的形式收回土地使用權,由專業人士耕作,使農業生產走向精細化、機械化、專業化、科學化、高效化道路。

八、孤獨的石郎松守護著誰

石郎松顧名思義,是長在石頭上的一棵松樹。一顆石頭上能長出一棵比較大的松樹,確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當地人認為這是神秘力量使然。於是,石郎松就不再是簡單的一個看景,而是被賦予了神秘色彩。2017年,當地人請了龍王供奉於石郎松旁。至此,石郎松守護著龍王,龍王保佑著當地。

石郎松因其特殊的成長環境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看景變成一個小神廟,寄託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由修繕龍王廟碑文來看,在唐代,當地便有一個龍王廟,每遇乾旱,祈福則靈,後焚燬,現如今的石郎松有可能便是當年龍王廟遺蹟,由此眾人商議,在此修復龍王廟。石郎松長在石頭上,這樣特殊的生長環境,註定不能松樹成林,註定石郎松是孤獨的。孤獨的石郎松如何才能守護這片孤獨的土地呢?微弱的香火,是否印證著罕至的人跡,而罕至的人跡又如何保證石郎松的龍王廟香火鼎盛。現在有些農村就如孤獨的石郎松,成長沒有後勁,獨木難支,而依靠請龍王,是不可能改變石郎松的成長環境的,石郎松還是石郎松,只不過更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说不完的乡愁,忧不完的农村出路

九、農村的出路何在

農村衰敗的跡象已很明顯,有政府和專人管的村子,路面硬化了,路邊種上了格桑花,且有了路燈,而沒有人管的村子,道路沒有硬化,村容狼藉,什麼事務都無人問津。現在雖村貌不同,但是各村的人都在減少,有本事的人、年輕人正在不斷流出農村,農村實已成為空村。更可怕的是,農村的勞動力後繼無人,農村發展在逐漸喪失掉最有力的主體,農村的土地開始撂荒。那麼農村的出路何在呢?我有一個簡單的設想,可以嘗試在一些人口稀少的村莊先進行試驗。簡單來講,就是加快戶籍制改革,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具體來講,可以這樣操作。首先,採取自願形式,政府先將農村的土地從農民手裡以承包的形式逐步收回來。承包可先以十年為限,對於將土地承包給政府的農民,政府負責將其戶口轉為城市戶口,使其真正成為城市人,即以後不再有農村戶口,大家都是城市戶口。當農民不再是農村戶口,又將不願種和無力種的地轉讓出去,也就相當於為農民拿掉了最沉重的包袱。從此,農民不再對土地撂荒有愧疚感,也不用擔心地無人種,繼而也就可以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於土地承包費,實行分月付,一次性付容易讓農民的暴發戶心理失衡,易揮霍錢財,最後導致人地兩空。當政府將土地統一收回來時,可以租給專業人士或公司進行集中經營,統一管理,要求只能耕種,不能用作其它。對於土地耕種人員,由專業公司負責招聘工作人員進行耕種,當地農民可優先考慮。當然,對於農民是否願意繼續耕種,可自由選擇,可以繼續種地,也可以選擇其它營生。總之,農村土地耕種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分散的小家存在不想種,無力種,種不好的情況。與其這樣,不如放開手腳實行土地集中化管理,進行專業耕種。

上述的想法僅是一種簡單的思路,可以簡單總結為農民進城,土地統一,轉包自願,承包有費,付費分期,期期合理,政府指導,專業經營。對於農民進城這裡做一簡單解釋,不一定是進大城市,以鄉鎮為中心進行集中居住也是可以的,具體怎麼做,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現在一些鄉鎮已修好單元樓,也有不少農民購買,這種情況還在繼續。或許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趨勢。無可厚非的是,這種思路解決農村發展無後勁的問題是有所指的,不是所有的農村都可以這樣做,只能選擇適合做的農村先進行試驗。若有效果,再考慮進一步推廣的問題。當然,思路和想法終歸只是理論,實際怎麼操作還需要認真調研,仔細斟酌,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同時更要預估可能會發生的一些不良後果,不能盲目做,而是要有的放矢。農村的問題不能僅侷限於農村,需要換角度換思路,需要從已經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出路。現在如果不轉變角度看待農村問題,不能為農村發展找到一條更好的發展道路,那麼,農村將來的出路將何在?中國人的吃飯將如何保證。

本文為國慶放假回老家所見而悟,所悟僅侷限於所見,並不具有普遍性,若與讀者所遇情況不符,請保留自己看法和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