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年鑑的點滴思考(二):框架設計

精品年鑑的點滴思考(二):框架設計

框架設計與條目編寫是年鑑的靈魂,是年鑑最重要的方面。大的框架基本上除其他之外,就是依據各個單位、行業組成的類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年鑑的框架設計或框架結構大體與志書一樣,由各個板塊組成,板塊內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係,比如:四大班子板塊,民主黨派、工商聯、群團板塊,武裝與政法板塊,經濟監督管理板塊,基礎產業板塊,金融財政、稅務板塊,工農商板塊,科教文衛板塊,民生板塊。板塊內的相近內容是應該放在一起的,比如經濟監督管理板塊,包括了發改委、工商、國有資產管理、安全生產、審計、統計等。基礎產業板塊包括了規劃、國土資源、城市管理、電力供水、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財稅金融板塊包括了財政、稅務、金融、保險等。

第二,板塊在類目設計上,應該放在一起,不可把板塊內的東西隨意放到別的板塊中。此外,要注意板塊內存在著層遞、先後順序關係,比如,不可以把工商聯放到民主黨派內;四大班子的順序為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不可隨意顛倒。比如,衛生體育,不可把體育放到衛生前面。

第三,年鑑的框架大致順序為: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紀委→民主黨派•工商聯→群團→武裝→法治→經濟管理與監督→工業→農林水利→城鄉建設→環保→交通運輸→信息、郵政→財政、稅務→金融→商貿→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計劃生育→體育→民生(社會生活)→市縣鄉鎮概覽。這樣的順序僅是通常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地方實際進行調整。比如,有的將基礎產業調到經濟管理與監督之前;有的把農工商放到經濟管理與監督前,都是可以的。有的現代農業發達,可放到工業之前;有的是純城市的總部經濟、樓宇經濟,也可放到農工前。總之,年鑑的順序,可根據不同的地區情況,靈活安排順序。但大體上,四大班子及民主黨派、群團、政法、公安武裝應放在前面,民生板塊應放到最後。

第四,除以上正文的框架外,年鑑還包括特載、專文、專記、大事記、市情縣情區情概覽、人物、附錄等。這些往往是出彩的部分,不可小覷。專文、專記主要記述本區域當年中最重要的文件、最出彩的內容,可以是調研性報告,也可以摘錄報刊通訊報道,也可以專門組織人寫作。區情、縣情、市情概覽,是本地區的基本情況,包括自然地貌、人文地理、資源、人口、民族宗教、歷史人文、名土特產、行政區劃等。此概覽注意不要長篇大記,不必將地方誌的內容搬到年鑑中。目前本省有一年鑑,將其歷史變遷、歷史人物、重要歷史事件統統放入概覽,有悖年鑑的編纂目的。此處的創新是將有所變化儘量寫入。比如行政區劃變動,鄉改鎮、增設街道等。

年鑑中的人物不能僅記在職領導幹部,舉凡獲得各種榮譽稱號的,在某一領域有重大貢獻受表彰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榜樣、楷模,在一線工作的大國工匠、技術能手等反而應大書特書,可作簡述性事蹟介紹。

第五,年鑑框架設計創新。這是精品年鑑所必須具有的,也是精品年鑑“長眼”的地方。框架結構上的創新,本人的理解是:

一是地域特色,即近幾年政府主抓的施政方向要明顯突出出來。這個特色一定是自己的,別人不具備的。以《開封年鑑》為例。開封近幾年打造“文化+”戰略,利用古都的歷史文化優勢,打造文化建設,包括名勝旅遊、文化產業、文化印跡、文化精神、文化傳承等,反映在《開封年鑑》類目中,市情概覽中有:文物古蹟、風景名勝、工藝美術、夜市、名吃、土特產、博物館等。單獨的類目有旅遊、文化開封建設(包括分目“文化+”戰略、節會•賽事、茶文化探討會、國際馬拉松、旅遊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客家龍舟賽、博物館建設、非遺產業);而文化類目裡,主要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管理、交流、產業、地方誌、檔案。因為打造文化品牌,又獨設“大眾傳媒”類目。再如周口,近些年來努力打造水文化,這裡有周口港,通過沙潁河入淮,直達長江入海,既是河南獨有的水路運輸,又與“一帶一路”倡議有關。這裡還有湖,除有海綿功能、綠色環保外,還有旅遊景觀,因此它理所應當地作為周口年鑑的特色。地域特色上,以去年精品年鑑《山西年鑑》為例,地域特色十分明顯、突出。2015年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山西是中國共產黨抗日的主戰場,所以在專文中專門安排了兩篇紀念文章,做到與時俱進,把握大局。再如山西對旅遊與會展業相當重視,專門增設“旅遊業、會展業”作為類目(會展業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項新興產業);再如它設立“社會科學”類目,凸顯山西人文的發達。

二是無論類目還是分目的設計,要與時俱進,烙下時代發展的印記。時代的發展和出現的新事物、新變化,應及時地反映在年鑑裡,具體說,年鑑的類目、分目、條目都要有所創新。以精品年鑑《山西年鑑》為例,會展業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行業,時代特色突出,所以它設立了“會展業”類目。(開封年鑑中也有“節會、賽事”分目,特色與創新意識明顯。)又如“社會生活”大的類目,除傳統意義上和“人口、家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民族宗教”外,又增設了“青年、老年、婦女兒童”分目,使社會生活內容更凸顯完整,增加了空間的概念,反映出隨時代發展社會對民生問題的重視。近些年來,新時代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非常多,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精準扶貧,非遺項目,大數據、雲計算時代,電商、新興服務業(快遞、共享單車),供給側改革,綠色環保,海綿城市,“互聯網+”,大眾創新,美麗鄉村建設,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等等,與當地有密切關係的,都可作為類目、分目凸顯出來。

三是在類目、分目的標題設計上增加時代色彩和印痕,要生動、新穎。以開封年鑑為例。比如它把“政法、司法”改為“法治”,很合適,突顯“依法治國”,內設有“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建設”分目,內容顯得更明確;再如,基礎產業中,它叫“城鄉建設”大類目,把國土資源叫“國土資源管理”,把供水、供電叫“供電保障”“城市供水”,把房地產叫“房地產交易管理”,時代特徵明顯。又如,交通運輸中的管理結構,不叫“管理結構”,叫“交通行業管理”;金融業,它分為“人民銀行”,實則管理機構,監管機構叫“銀行監管”,政策性、股份制銀行叫“銀行業”,保險叫“保險業”,金融投資公司類叫“金融投資”,時代特徵明顯。再如,農業,叫“農業和農村工作”,除了傳統的分目外,又設立“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分目,符合現代農業和政府工作重心的概念。再如,“教育”類目中把學校選介改為“院校建設”;新聞出版改為“大眾傳媒”,時代印記明顯,又十分生動。又有南方某一年鑑,把政府政務工作按“五大文明”去分,雖不盡科學,但也算有新意。類目、分目、條目的標題生動、新穎,甚至有點“花哨”不妨都算創新,可吸引眼球,有助人們加深印象。

四是,常態的、全國上下一致的,含有貫徹執行的各種政策、活動、學習不可以作為特色。近些年來,筆者也看到一些年鑑,常把一些貫徹精神、舉辦學習活動等作為創新的內容,比如在專文、專記中加入全市、全縣“兩學一做”學習紀實,實不可取。它既不具備地方特色,也不屬於創新。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