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禁「一刀切」|環境監管執法的尺,有沒有刻度?

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的意見》。《意見》強調,要堅決落實《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關於印發生態環境領域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有關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執法中禁止“一刀切”,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在環境監管執法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執法的“度”,避免出現“一刀切”?為此,本報今日刊登相關專家文章,以饗讀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以實現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近年來,隨著中央環保督察的深入推進,其震懾效果日益顯現,有效傳導了環保壓力,壓實了責任,推動解決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同時,生態環境部開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查,不僅強化了環境管理,而且加快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然而,個別地方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平時不重視,中央環保督察組或強化督查組來臨時卻因擔心被問責,存在簡單執法、臨時突擊等情形。個別地方甚至存在不論企業是否環保達標,一律實行停產限產的“一刀切”做法。“一刀切”看似效果明顯,實則是變相的懶政、怠政;表面上看是嚴格執法,實際上反映出個別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害怕被追責的心理,平時疏於監管、養癰成患,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後立馬變了面孔,屬於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

有的地方環境治理存在“不作為”和“亂作為”,一些企業本來有較大的轉型空間,卻被地方政府部門圖省事而關停,一些企業跟汙染不沾邊,卻成為“以產業劃線、以區域設界”簡易操作的誤傷對象。其結果必然是堵死了地方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空間。

此外,“一刀切”也嚴重妨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環境治理工作能夠順利推進,離不開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責任,離不開各地各部門對環保指標與工作的層層分解和嚴格執行。一些地方簡單粗暴的關停,把應擔之責變相轉嫁為群眾和企業的負擔,究其本源,是缺乏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

為防止個別地方不分青紅皂白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活,2018年5月28日,生態環境部出臺《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規定對於工程施工、生活服務業、養殖業、地方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及企業、採砂採石採礦、城市管理等易出現環保“一刀切”的行業或領域,在邊督邊改時要認真研究,統籌推進,分類施策。

那麼,如何準確把握環境執法的“度”,既做好服務,又嚴控汙染,防止出現“一刀切”?對此,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首先,環境執法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分類整改。對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不能採取停產整治措施;對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排放標準的企業,要根據具體問題採取針對性措施;對沒有合法手續又無汙染治理設施的企業,要依法依規予以查處。

其次,省(區、市)一級應處理好政策嚴肅性和執行靈活性之間的關係。要根據具體問題明確整改階段目標,認真分析當地汙染型企業數量、排汙特點、分佈情況,既要對違法汙染企業予以處理,又要儘可能避免不良社會影響。應借勢借力,綜合整治,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解決“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第三,對個別地方出現的“一刀切”問題,必須堅決予以糾正。在整改過程中,要制訂可行方案,堅持依法依規,加強政策配套,注重統籌推進,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避免緊急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同時,也要警惕一些地方和單位動輒拿環保說事,造謠生事、混淆視聽,給環保抹黑。

環境汙染不是一天造成的,改善環境質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強化政策統籌。嚴謹政策設計,量化法律法規標準。生態環境保護涉及面廣,在推進整改過程中,既要強力推動、嚴格執法,又要因地因時制宜、分類指導。要加強政策配套,強化工作統籌,做到因事施策與綜合施策相結合,既要保證整改效果,又要避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二是提高執法能力。執法人員的能力與提高環境質量的要求相匹配。執法人員必須提高對環境法律、法規、標準的理解能力,不能任意發揮,甚至矯枉過正。在新的政策法律出臺後,應對執法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執法能力和質量。

三是加強查處問責。要加強對環保“一刀切”問題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絕不姑息。要將環保“一刀切”作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納入督察範疇,對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實施督察問責。

四是注重輿情引導。要依託一報(黨報)一臺(電視臺)一網(政府網站),加強對督察整改、邊督邊改情況的宣傳報道,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加強輿情監控,對因私利而故意炒作環保“一刀切”問題的,及時引導輿情,查處不法行為。

環境汙染治理來不得半點“假把式”“無用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抓緊、抓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必須認識到環保工作的重要性、複雜性和持久性,以釘釘子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