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課教不好的老師,後來都賣書去了

教課教不好的老師,後來都賣書去了

不管今天周幾,每天都是周帥

今天突然想到一個有趣的話題:信息不對稱

早年間老師們講課也好,講段子也罷,多是信息不對稱狀態下的演繹。就像早年間我們開玩笑說:老師和學生最大的區別是老師有答案,而學生沒有答案;老師不僅有答案而且還有解析,學生只知道對錯而不知道原因和過程。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真正實現了“我們不生產知識,我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後來,當教輔資料遍地開花,學生能夠輕鬆買到老師手裡可能有的所有參考資料之後,這一情況慢慢在開始發生變化。信息開始趨於對稱了,學生和老師至少在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擁有上並無太大差異了,於是開始拼時間和研究深度

學生需要學好多科目,而每一個科目的老師只需要把這個科目的相關問題研究清楚和透徹即可。你可以在山村小學看到一個老師可以教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乃至體育等所有學科,但你不可能在初中及以上的任何學校看到這一場景。於是信息不對稱此時已

不再是掌握信息量的不對稱,而是對於共同信息的掌握程度的不對稱。真正對於所授內容有解讀有研究有觀點的老師開始出現,而那些教課教的不好的老師後來都去賣書去了吧。

再後來,互聯網開始慢慢聯繫、玩轉和顛覆一切。除去法律和政策原因不予顯示的信息,理論上我們可以通過網絡知道我們想知道的各種知識,這個時候信息不對稱被再一次打破甚至粉碎,只要有網絡加上電腦(後來是手機),我們什麼都可以找到,什麼都可以學會,“內事不決問百度,外事不決問谷歌”。按理說,這個時候大家都應該能學得更好,因為我們不再有掌握信息和學習知識的限制和障礙了。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當我們靜下來思考這一切的時候,我們會看到,無論哪個時代,無論信息的獲取渠道如何,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從來都是人。在信息匱乏時代,是老師帶給你信息;在信息增長時代,是老師幫你加工信息;在信息爆炸時代,是老師告訴你該如何篩選甄別處理信息。

老師的“老”,不是“年紀大”的意思,是

“一直”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