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在站樁中很重要,如何達到松而不散?看完這篇你就懂!

在運動當中松,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傳統武術把“松”視為修煉的首要問題,不松,難得傳統武術奧妙所在。

站樁修煉,同樣視“松”為重要因素,只是沒那麼著筆而已。站樁修煉松,只是眾多要素之一,但是在松的詮釋方面無疑有其權威性,這方面的理據就是站樁體認的驗證。

在沒有修煉站樁體認的情況下,松只是泛泛理解的修煉條件而已,隨著修煉的深入,才能體認到松並非那麼簡單,特別是松而不散,不散,才不失松的意義。

偶聞個別傳統武術愛好者說到松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把力松到腳底下,四肢不能有一絲力量存在。這樣的觀點貌似有理,但是經不起推敲,更經不起檢驗。

假如松到腳底下視為功夫,那就散了談不上整體力了,身體肢解分離,無論站樁或者別的功法,都不會有修煉完畢舒適自然、或者舒適得力之感,反而會有累、乏等不適感,這就是養與耗的區別。

在運用方面,也不會有胳膊自然支撐。沒有自然支撐這層功夫,就不可能有“不用力而有力”所賦予的結晶之美。

松而不懈,松而不散必然是附著在意念基礎上的產物,這就跟一棵優良的樹種成長因素是一樣,必須具備適當的溫度、溼度、養份等條件,這一切都離不開土壤的作用。

站樁同樣如此,假如沒有意念,就如同樹種成長離開土壤一樣,失去意念就談不上真正的松,傳統武術一樣如此。

站樁修煉在松方面稍加偏頗,都有誤入歧途的可能,因此松不能單獨拿出來論述,就如同偉大的思想必須建立在強健的體魄之上一樣,沒有這個基礎在修煉方面所得方面依然經不起檢驗。

站樁修煉用力錯,不用力更不對。這才是站樁所強調的松,強調的是松而不散。

沒有意念,就不會產生自然的矛盾之力,更談不是真正的松。因此松是功夫。具備了松,推之不開,撞之不散。

消極的不用力,只能導致散慢無力,達不到骨如弓背,筋有力而骨藏稜的效果。

深圳市聚賢意拳協會

由意拳第四代傳人、武術明家周廣學先生創立,並由香港意拳學會會長霍震寰先生擔任榮譽會長。協會,融養生、技擊為一體,以傳播正宗意拳、發揚中華武精神、普及傳統養生文化為宗旨,正本清源為己任,為傳統文化及武術愛好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協會微信公眾號:szzhanzhu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