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大師賽裁判組長,還用網球模式打造出口碑上佳的「上馬」-在費德勒面前犯錯,他記到現在

晨報記者 王嫣

上海勞力士大師賽十週年,所有的話題都圍繞著“回憶”“見證”展開。在場上和場下與球員們最常打交道的裁判們,自然也是回憶滿滿。

賽事裁判組長楊勇,從2002年上海大師杯賽開始任職司線,他見證著職業網球賽事在中國呈幾何級數的增長,也見證著中國裁判隊伍在賽事錘鍊中的成熟與壯大。

與上海勞力士大師賽一起走過了這麼多個年頭,楊勇腦海中的記憶雖已沉澱不少,但每當談起時,總又能掀起波瀾。

中國司線水平已與國際接軌 新人裁判需保持耐心、積攢資歷

“2006年是標誌性的一年。北京奧運會前,為了提高國內裁判水平,都是出去做。但這十幾年下來,國內已經有非常多的職業賽事,不僅是ATP、W TA,還有挑戰賽、ITF賽事,中國裁判不用出國也得到了鍛鍊,達到執場大滿貫賽的水平。以前比賽有外國司線的話,那肯定外國司線是權威,但現在大家水平差不多,甚至有時候我們中國司線水平還更好一點。”

楊勇拿出一組數字:2006年,中國1個銅牌主裁、6個白牌主裁。但十二年後已擁有1位金牌裁判長,2位銀牌裁判長;2位金牌裁判組長,3位銀牌裁判組長;1位金牌主裁、6位銅牌主裁以及近50位白牌主裁。而楊勇就是中國2位金牌裁判組長中的一位,6位銅牌主裁中的一人。

說到這裡稍稍科普一下,網球賽事的裁判分監督、裁判長、裁判組長、主裁以及司線,一共5級。監督負責的是一個賽事最核心的事務:抽籤、賽程、執場主裁等,需跟組委會密切合作。裁判長的主要工作是送運動員上場地,處理決定運動員在場上的各種狀況,其工作對象是球員。裁判組長,也就是楊勇在上海勞力士大師賽擔任的職位,賽前需管理裁判、司線的行程、住宿,比賽開始後則要安排司線的工作:誰,去哪片場地,哪場比賽,看哪條線。簡而言之,其工作對象是裁判和司線。

目前,有資質執場大滿貫賽事的中國裁判,已逾60人次,但為何今年溫網還是隻有金牌主裁張娟一箇中國面孔?楊勇坦言,那是因為網球裁判體系也是一個很標準的金字塔型,達到一定程度後,上升很難。“要提升層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一是語言,國際裁判考試對語言要求較高;二是技術,或者說是時間,經驗一定是日積月累起來的……但另一方面,你在電視裡看得到的主裁,全世界就20多人。ATP8個,W TA 8個,ITF8個,基本上一個蘿蔔一個坑。雖然有嚴格的考評制度,但這些裁判一年30多周比賽做下來,水平也不太可能下降。所以新人基本上還是要等這些裁判退出,才有位置。”

司線員憑的就是 千錘百煉後一剎那的感覺

從“大師杯”到“大師賽”,楊勇說賽事每年都在進步,觀眾的觀賽體驗也更好。“2002年的時候我們還沒有鷹眼,2006年大師杯回到上海時有了。有了鷹眼,對司線的工作,一開始是一種壓力,但到後來就感覺出是一種支持。因為到比分非常緊張的時候、關鍵的時候、賽點的時候,那個球是沾著一點線還是沒沾到,有鷹眼的話,你就感到一種很大的支撐,否則你的責任真的很重大。”

楊勇特別談到了他作為司線員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戰,那是2008年澳網女單決賽,莎拉波娃對伊萬諾維奇。“莎拉波娃的冠軍點,她球打到伊萬的底線,出界一點點,我喊了OUT。本來莎拉波娃已經感覺贏了,要開始慶祝了,這下她挑戰鷹眼。這分要是沒出界,比賽就結束了。全場都在喊,希望這是個好球。但鷹眼證明確實是個出界。這時候真的覺得鷹眼是一種支持,不然全世界都盯著你的判罰,壓力真的很大。”

另一次讓楊勇記憶深刻的判罰,是2006年上海大師杯,費德勒對陣羅迪克。因為在大牌面前犯了一個錯,這一次判罰讓楊勇記到現在。“兩個人打了好幾個來回,羅迪克打得很快,但費德勒面對來球用拍子一停,沒回過去。這時候我好球手勢已經做出來了,但費德勒顯然認為這個球出界了。我就一愣:我明明看到是好球啊。但他既然沒回過去,證明他非常確信這個球出界了。費德勒鷹眼挑戰,果真出界了。這時候我就覺得,到底是頂級的球員,看得更準。”

最近十年,楊勇在中網、上海大師賽先後擔任裁判組長的角色。為了通過“銅牌主裁”的考評,他也一年執場40場稍低級別巡迴賽。但司線員的位置,十年來再也沒站回去過。懷念眼力大挑戰的日子嗎?楊勇說,有時也會懷念,但真要站回去,心裡發怵。畢竟司線員憑的就是千錘百煉後一剎那的感覺,久不站在場地上,感覺就退化了。

網球裁判只是愛好 正式身份是馬拉松賽事總監

身兼金牌裁判組長、銅牌主裁,楊勇絕對算得上中國網球界頂尖的技術人才。但你絕對想不到,網球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他的正式身份是馬拉松賽事總監。

“能一直堅持自己的愛好,要感謝工作單位的支持,當然自己也要協調好工作。就像今天上午,我是先去的辦公室,再來的賽場。”兩個月前,楊勇加盟阿里體育,成為“杭馬”賽事總監。大師賽一結束,他就要去杭州報到,籌備11月4日開跑的“杭馬”。

被阿里識中,當然是因為他之前幾年作為“上馬”賽事總監的卓越表現,短短五年間將“上馬”打造成為國內最頂層的馬拉松賽事。而楊勇說,這許多的理念、創意,都是向職業網球賽事學來的。

“職業網球和馬拉松是非常互補的,網球是觀賞性的職業賽事,職業化的程度絕對領先於其他項目。所以網球比賽的賽事組織,絕對有許多可以借鑑的地方。”楊勇說,“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服務。整個網球賽事對選手的服務可謂極致,我能想得到的我都給你。我們上馬的理念也是這樣。來打網球的是精英選手,來跑馬拉松的也是選手,既然參加比賽,我們都要提供服務。現在國內很多馬拉松賽事被詬病不重視跑者服務,而我們上馬是把跑者服務這塊放在很前面的,一切從跑者的角度去考慮,讓他們有好的體驗,開心、方便,我們的口碑就是這樣樹立起來的。”

楊勇坦言:“上馬服務理念的建立,真的跟網球的關係很大。作為司線員感受最深的,就是鷹眼的使用。而這個初衷就是從球員出發,ATP、W TA、ITF都是球員組織,所以他們想的是提供公平的比賽環境,一切從球員出發。”

“上馬”另一大從網球得來的借鑑,就是積分體系。“網球有系列賽,有1000、有500,我把這套積分體系也用到了上馬,全馬1000,不同級別比賽也有不同的積分。網球有這樣一個很完善的體系,上馬也率先在馬拉松賽事中建立了自己的系列賽體系。此外,網球還有種子,上馬就設了精英通道,跑得快的直通、跑得慢的抽籤。”

如今楊勇加盟阿里體育,他期待互聯網公司會將更多新技術融入到體育賽事中來。“網球賽事中新技術運用一直是走在所有體育賽事前面的,比如鷹眼、飛

貓。而馬拉松是個剛剛興起的參與性運動,尤其在中國才發展了幾年。但我們今年已經要嘗試檢錄人臉識別、實時心率監測,‘運動銀行’線上賽……體育還是很傳統的項目,偏重線下體驗,信息化程度不高,所以高科技、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跟體育結合,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