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搶包山文化,麥兜想要申請入奧運會的項目

如果你看過《麥兜的故事》,對麥兜媽媽希望奧組委批准搶包山入奧的想法還有印象嗎?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金牌。麥兜的媽媽希望麥兜也能成為李麗珊第二。麥兜找到了李麗珊的師傅黎根拜師學藝。然而,黎根教給麥兜的,不是帆板,而是搶包山。於是,麥兜的媽媽給奧委會主席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你有孩子嗎?我有一個孩子,麥兜。他是一個好男孩,他非常懂得搶那些包子。有一天,我看見他搶包山,搶了一個奧運金牌,那便是一個母親能夠有的最大的安慰。孩子的才幹,得到了世界人類的知道,父母願意做什麼的東西都行。於是我寫了這封信給你,雖然你不知道我是什麼微細的東西,但我的孩子很大,很大!有一天,你都會知道。多謝合作。 ”這種天真的想法,可能有些荒謬,但很多奧運項目正是民間活動的一種。

香港搶包山文化,麥兜想要申請入奧運會的項目

據說早於18世紀清朝時期,長洲已有搶包山的活動。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據說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游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是一種祭祀活動,“醮”主要指感恩上天,祈求掃除瘟疫、吉祥平安。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該活動都會在香港南部的離島之一——長洲舉行。太平清醮與天后誕、佛誕和譚公誕並稱為香港四大傳統節慶。

香港搶包山文化,麥兜想要申請入奧運會的項目

搶包山是香港地區的民間歲時風俗,流行於香港長洲。起源於清朝中期,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 搶包山於每年春天打"太平清醮"結束後開始。善男信女門用麵粉蒸許多包子,在北帝廟前砌成一座座"包山",用來供奉神靈。人們在一聲號令後便趕快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掛在包山上的包。村民認為這些包子吃得越多,福氣越大,所以人人爭先恐後,甚至打架。

自78年以後,政府下令停辦搶包山活動,改為分派形式。2005年起恢復舉辦搶包山活動,定於香港每年四月初八佛祖誕辰日公眾假期舉行。

香港搶包山文化,麥兜想要申請入奧運會的項目

如今,爬包山人士均需接受香港攀山總會的攀包山及防墮安全訓練,而且必須佩戴安全繩。包山底部會鋪上軟墊,即使參賽者跌下亦不會受重傷。經當局嚴格選拔後,只有12個參賽者獲准參與搶包山,但當中有2名為女性。比賽形式方面,12名參賽者須在3分鐘內爬上包山搶包子及返回地面,逾時不能返回地面者作落敗論。

包子分為1分、3分及9分3種,9分包子集中近塔頂位置。在限時內搶到總分數最高的參賽者,便可在搶包山比賽中勝出。而比賽場地只容許1000人現場觀賽。2005年冠軍為長洲居民郭嘉明,其正職為消防員,一共搶得51個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