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前 言:

整容行業是由一戰開始後的外形修復手術開始發展的。1990年之後,全球的整形行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細分領域和商業模式不斷擴展。

發展至今,全球的醫美行業已經形成了基本穩定的格局。從各國醫生數量和醫美手術案例數量角度,美國都是全球醫美第一大國。而在亞洲,韓國整形醫生數量位居世界第四,且是全世界醫美滲透率最高的國家。

2017年中國醫美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醫美第二大國。超過93%的人認為採用醫美提升顏值沒有錯,89%的用戶表示願意嘗試微整等方式。2017年中國醫美增速超40%,總量超1000萬例,標誌著中國超過巴西,正式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醫美第二大國。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行業空間:市場廣闊、增長迅速,非手術類佔主導

行業整體:滲透率偏低、空間廣闊,2018-2020年複合增速近30%

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手段對人的容貌和身體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重塑,具體包括美容外科、美容皮膚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醫科。

滲透率角度,我國大陸地區每萬人整容次數顯著低於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泰國等東亞鄰國(地區),根據ISAPS數據,中國大陸2015年於合法機構執行的整形療程平均每萬人約22次,遠低於美國的125次以及韓國的229次。由此可見,我國醫美行業滲透率較低,仍有廣闊發展空間。

市場規模上看,2017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超過1760億元,成為繼美國和巴西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醫美市場。

據ISAPS預測,至2020年,我國醫美市場有望達到3150億元,2015-2017年的年複合增速高達42.23%,預計2018~2020年的年複合增速達29.35%。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子行業空間:非手術類項目佔主導,2019E數量佔比可達74%

按照是否需要手術,醫療美容有手術類與非手術類兩大分支。手術類醫療美容包括埋線雙眼皮、吸脂瘦身等;非手術類醫療美容(又稱“微整形”)主要包括四個領域,填充劑注射、無創年輕化、生化注射、激光治療,具體包括光子嫩膚、美白針等。

與傳統手術項目相比,非手術類項目創傷小,一般1-2天就可以恢復,這不僅降低了消費者的痛苦,最低限度佔用消費者的時間,同時還滿足部分消費者隱私需求。

此外,非手術類項目大大提高了醫美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多項優點致近年我國非手術類項目數量佔比持續提升,2017年非手術類項目數量佔比71%、較2011年提升11PCT,據Frost&Sullivan預計、至2019年我國醫療美容非手術項目數量佔比將繼提升至74%。

▌產業鏈概述:上游原料器械+下游美容機構+相關服務商

醫療美容的產業鏈包括兩個環節,上游主要是醫療美容試劑和設備的生產商,下游主要是醫療美容機構。

此外還有一些醫美相關服務提供商,即廣告宣傳、醫美APP以及醫美保險等。

上游的產品通過廠家直銷或經銷商經銷的方式到達下游醫美機構。

下游醫美機構利用廣告宣傳引導客流,運用醫美APP交流信息,並將美容產品提供給消費者。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醫美上游的產業集中度高,規範性強,龍頭已具備規模優勢,競爭格局基本穩定。下游的醫療美容機構集中度低,公立、私立、地下美容機構共存,行業發展尚不成熟,仍然處於整合階段。

▌上游:高門檻導致高集中度

上游概況:分原料、器械兩類,壁壘較高

醫美行業上游由原料和器械構成,醫美原料中藥品類主要有玻尿酸3、肉毒素4、水光針、美白針、膠原蛋白、果酸等,材料類主要有隆胸假體、鼻假體、面部假體、齒科種植體等;器械主要有皮秒激光、緊緻提升儀器、彩光嫩膚儀器、水光注射儀、清潔祛痘儀等。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上游醫美原料普遍具有較長的研發週期和認證週期,技術壁壘和市場準入壁壘較高,藥品監管監督要求較高、技術研發較難達標,這就導致上游原料進入門檻很高。

例如我國肉毒素的認證週期5為8-10年,玻尿酸認證週期為3-5年,通過認證的產品很少。

器械方面對技術精密程度要求較高,比較依賴進口產品,准入壁壘較高。

高門檻導致了市場的高集中度,同時也會產生高利潤。玻尿酸和肉毒素佔據了醫美藥品的大部分市場,醫美設備使用最多的是激光美容儀,其他還有射頻美容儀、美容注射器(注射填充材料用)、吸脂機等。

▌醫美原料市場:高門檻、高集中度

醫美藥品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肉毒素和玻尿酸。

據ISAPS,2016年全球最受歡迎的整容項目分別是肉毒素、玻尿酸、抽脂、眼瞼手術、激光脫毛、鼻部塑形、自體脂肪移植、光子嫩膚和化學換膚,其中,肉毒素和玻尿酸項目分別達到493/337萬例,由於其相關整容項目的重要性,我們在醫美原料市場重點對其進行分析。

醫美藥品產業集中化和規模化程度高,行業門檻高,專業性和規範性強,生產進口皆需要獲得相應的審批。

目前,肉毒素獲得正式批文的僅美國Allergan旗下Botox和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的衡力。截止2017年8月,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審批的玻尿酸品種有11家企業的13個品牌。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醫美器械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壁壘高競爭者少

醫療美容器械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

據Frost&Sullivan預測,2016年全球醫療美容器械市場的銷售收入達到49億美元,其中美國市場銷售規模達16億美元,排名第一;其後為中國和巴西,規模分別為8億美元和6億美元左右。

目前醫美器械市場器械種類繁多,由於技術壁壘和市場準入壁壘高,新參與的競爭者較少,競爭不激烈,相關企業營業收入高,利潤空間大,毛利率可達70%左右。

上游盈利能力較強

醫美行業上游盈利能力較強,代表性公司毛利率可達50~90%,淨利率可達25~60%。以華熙生物(港股退市)為例,2016年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70.16%/26.92%;昊海生物科技(港股)2017年毛利率和淨利率分別為78.62%/29.62%。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下游:集中度低、營銷費用高

中國當前醫療美容醫院市場上,正規醫療美容終端主要分為公立醫院整形外科和民營美容醫院兩大陣營,同時還包括一些小診所和美容院等非正規醫美機構。

總體來說,私立民營美容醫院和旗下診所是市場主體,佔據80%以上市場份額。而公立醫院集中了行業內頂尖的專家學者和外科醫師,擁有國內最先進的醫療美容資源和技術,管理規範,可信任度高,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望與民營資本共同推進中國美容事業的快速發展。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報告。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目前全國在衛生部門註冊的醫療美容機構超過10000家,其中公立整形醫院和公立醫院整形科佔比約11%。

民營醫院得益於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資本的流入,2000年之後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截至目前,國內現有4000餘家規模以上民營整形機構,還有大量無法統計的私人診所等機構,民營整形醫院佔據80%以上市場份額。醫療美容終端眾多,集中度較低,競爭較為激烈。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行業下游美容機構的業務拓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消費者導流情況。

目前醫美機構主要通過四種方式來吸引消費者,分別是廣告投入、搜索競價、美容院導流和APP服務,而在APP服務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醫美機構將大量的營銷成本投入到了吸引消費者中。

醫美機構數量眾多,競爭激烈,每個機構需要投入大量費用進行營銷吸引顧客,激烈的競爭環境使得營銷費用佔比很大。

廣告營銷費用和導客平臺分成構成醫療美容機構的主要成本,較高的營銷成本使得整形機構利潤水平普遍較低,淨利率基本在10%以下。

未來各醫美機構憑藉規模化營銷能力和市場整合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市場規範化的趨勢也會降低營銷費用,醫美機構盈利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服務商:助力醫美生態圈形成

醫美產業鏈相關服務提供商主要包括廣告宣傳服務提供商、醫美互聯網平臺(APP)以及醫美保險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會對行業信息不透明的現狀帶來改善。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在傳統模式下,醫美機構通過自行派發傳單廣告、搜索競價等方式進行營銷。

互聯網平臺充當中介平臺作用,幫助醫美機構進行市場推廣、術前諮詢、術後服務、客戶案例大數據的採集利用,同時提供第三方支付功能;併為消費者提供外接法律援助、保險服務、消費信貸等功能。

新型服務提供商的介入,能夠幫助解決消費者、醫師、醫美機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狀,改善了傳統模式的弊端,通過更加迅速、低廉、有效的方式進行導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能夠促進醫美行業迅速發展。

醫美行業:顏值經濟崛起,三千億市場可期

▌未來展望:行業規範助力行業發展,產業併購整合、集中度提升

我國醫美行業起步較晚,目前發展仍較粗放,諸多風險凸顯。針劑原料混亂(注射類針劑僅20%為正品)、從業者水平參差不齊(正規醫生佔比僅10%)、機構質量良莠不齊(黑診所數量是正規診所6倍)、信息不對稱等。而隨著監管的成熟和醫美資訊平臺的出現,行業將向規範化方向發展。

在下游企業中,龍頭優勢明顯、未來集中度望提升、盈利能力望改善。作為重資產行業,醫美企業的擴張需要較大投入,與自建醫院相比,併購能快速實現區域擴張。近年醫美行業併購整合持續推進,預計未來併購會成為集中度提升的主要手段。

相關主板公司攜資金實力與執行力,積極併購整合,佈局醫美領域;三板公司多為專科醫院,通過內生增長及外延併購、經驗複製+內部培養等連鎖化運營提升集團整體競爭力。光大證券 (李婕 )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