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2017“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选登

■林森 点评

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是我国对朝三大铁路口岸之一。集安,山川秀丽,风情独特,春风时早度,秋霜晚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北方江南”之称。由集安市人民政府、中国摄影报社联合主办的2017“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日出旖旎千分彩 王静 摄

点评:平静的水面让天空的晨曦云彩形成了实与虚的呼应,正在行驶中的小船打破了单一的风景,增添了人迹和生活气息。雾气的作用让远山的轮廓和线条更突出,成为良好的陪衬。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火树银花 孙凤娟 摄

点评:作者将河流作为画面的分界,同时描绘了前景挂满冰雪的草丛和远景的雾凇,漂浮在河面上的雾气让远景产生了海市蜃楼一般的梦幻效果。画面中冷暖色融合,但后期的调整略显偏色,天空部分的压暗也无益于主题的表现。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晨龙吸水 宦立鑫 摄

点评:清晨弥漫在河流上方的雾气被作者比为饮水的龙,高处俯拍的角度让河流的造型和远处的山峦都得到表现。作者可能希望突出冬日晨景的冷峻,但在后期调整时的色调和影调处理不够细致,而且左下角的前景有些过于杂乱,分散了视觉。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清晨鸭先知 郑文景 摄

点评:这样的构图显然是作者用无人机航拍后有意裁剪的结果。画面中的景物整体呈对角线排布,传统风格的画舫行驶在荷塘间,形成多与少的对比。照片虽然形式感较好,但内容表现不足,难以与题目看出联系。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春晖 杜连德 摄

点评:阳光透过云雾带来的漫反射,映照在如同镜面一般的水田上,提炼出了自然景观中的点、线、面。这样的画面效果,得益于影调、色调等方面的大幅调整,虽然有些偏离真实自然,但也算是一种尝试,只是难以看出题目“春晖”与画面的联系。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秋韵 王强 摄

点评:高视点垂直俯拍山林弯道的方式如今比较常见,这张照片的优势在于拍摄时节的选择,五彩缤纷的树木充实了整个画面,渲染出了秋韵。除此之外,如果想让照片与众不同,还需要在取景角度、内容细节等方面再做创新。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江水之歌 章润根 摄

点评:长焦镜头将江岸图景表现得平面化,突出了几何构成感。劳作、生活的人们基本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位置,虽然仅是点景,却给这个静谧的场景增添了重要的动态。滤色之后的整体黑白影调让照片显得纯净、有韵味。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魔法世界 单军 摄

点评:作者有心寻找了一个低处仰拍阳光透过密林、照亮树叶的画面,对曝光的控制恰到好处,所以透过密林的太阳形成了星芒,而又不存在过曝现象。虽然场景繁杂,但色彩层次和过渡表现良好。构图还可以再考量,右侧的树干截取生硬,缺乏细节。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五女峰——翠绿山谷 马俊 摄

点评:方画幅带来稳定的视觉构成,起到活跃画面作用的曲折小桥和形形色色的游人被置于画面的右下部分,满目绿植成为背景,色彩缤纷亮丽。只是画面的光影平衡稍欠,左侧山体缺乏细节。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傲立 崔红日 摄

点评:从题目来看,作者意在表现水岸对面、矗立于画面正中的山石,通过低角度取景、前景的应用来突出这一主要对象。远近的呼应与搭配良好,尤其是前景处暖光的出现,点亮了整体的冷色调。但照片存在前景过于抢镜的问题,且画面整体暗沉,质感和细节不足。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家在山脚下 任延平 摄

点评:田地为前景,高山作背景,其间点缀着醒目的民居,共同构造出了一处典型的田园风景。秋季乡村色彩浓郁,但浮动的雾气恰好遮挡了部分山体的植被,虽然色彩上有所减弱,但增加了层次,不至于影响主体的表现。整体上看内容稍显单调。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雾凇雪影 马丽 摄

点评:在表现雾凇雪景时,作者不忘寻找水畔覆盖着雪的石头作为前景活跃画面,与远景被雾气掩映的雾凇和城市呼应。如果能等待光影条件更好的时候拍摄,增加影调层次,视觉效果会更佳。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雪霁宾归 包洋 摄

点评:白雪简化了复杂的山林景观,迎面行驶而来的老式列车色彩亮丽又和谐,在单纯的背景中格外醒目。只是现在的取景位置只能拍出车头的状态,建议多做尝试,比如找到合适弯道拍出车身或高角度俯拍行驶状态。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集市风情 李华德 摄

点评:在表现集市日常生活时,作者没有选取某个局部,而是寻找了高点尽力俯拍全景。慢门的运用让运动中的人物成为虚影,增加了熙熙攘攘的视觉感受。拍摄手法的应用并无问题,但如果想要表现“风情”,是否应该找到这个集市的与众不同之处予以充分表现?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分装 王峰 摄

点评:为了凸显果实的丰收,作者以满装蓝莓、高高垒起的筐为前景俯视拍摄,形成半开放式构图,一来突显了成果丰厚,二来将视线焦点聚集在两个正在忙于分装的人物身上。因为场景中光照不匀,画面下部过暗而上部却存在过曝情况,可以通过后期稍作调整。

入展图赏|鸭绿江畔 养生集安

等待演出 车玉方 摄

点评:照片展示的是村子里民俗表演之外生活化的细节瞬间。已经装扮完毕的高跷演员们倚靠着高处等待上场,五颜六色的服饰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醒目。作者可以再耐心等待更自然、更生动的瞬间,被摄人物显然意识到了镜头的存在,因此动作表情稍显僵硬。

闲话大展

树立标杆方能积极赶超

▣许玉

不少摄影人拍摄实践、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很高,经常将照片发到微信、微博、QQ群进行交流,各类线上线下摄影活动更是多多参与,有征稿必投片,可惜极少入选,难免感觉受打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窃以为,一些影友在身边的摄影交流中“发表”的照片虽然不少,但毕竟属于小范围的兴趣交流,很难以相对较高的标准来认真衡量照片的优与劣。要知道,尽管我们的照片往往在朋友圈、交流群获得点赞、表扬,但对于这类载体来说,社交互动的成分远大于专业评判。因为评价标准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结果视作评委打分,更不能因为活跃度就认定自己已经在摄影上事业有成。

所以,摄影人在勤奋实践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标杆很重要。有了赶超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时时提醒自己与之看齐,才会有更切实的追求动力。

标杆可高亦可低,重要的是适合自己。不过,先贤早就谆谆告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标杆与实现间会有较大差距,一般而言,即使你为自己定了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执行时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多少打折扣,最终未必能得到最佳效果。但如果标准定得低,长远看来很有可能制约个人的发展。

我们身边的摄影人,从技术器材角度来说,有的擅长操控无人机,有的擅长各种慢门、叠加等技法,也有的在后期制作表达创意方面有过人之处;从影像表现角度来说,有的擅长提炼现实来构图,有的取景角度刁钻,还有的心思缜密善于用照片讲故事,等等。这当然都值得认真借鉴学习,但重点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来尝试弥补,或者发现自己的长处来发挥赶超。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标杆,踏踏实实地奋起直追,远比从社交平台获得点赞来得更有意义。

这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如果一个摄影人的认知能力始终停留在身边的小圈子里,或是沾沾自喜于某些小成就,便很难看到他人的优秀之处。而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自然也会缺乏敏锐的观察和宽广的视野。简单地说,如果看不清一张照片里什么好、什么差,什么值得学习、什么需要避免,那我们也就只能止步于前了。

个别摄影人急于在大展活动中取得成绩、崭露头角,却忘记了每个荣誉都来源于平日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对目标的追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看些优秀摄影家的原作、画册,分析揣摩他们处理照片的方式和过程,包括对色彩、影调、饱和度的控制,对画面层次、反差以及颗粒度的把握等;还可以多看各种美术、设计等看似与摄影无关的展览,因为只有真正开拓眼界,才可能触类旁通地获得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