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游!

遊玩地區:汕頭市 遊玩天數:1天

汕頭樟林古港及其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最多。從“通洋總彙之地”的樟林古港出發,註定這一天是一場對話百年曆史的文化之旅。雖然途經的不少景點繁華不在,但你還是可以從遺蹟、古建築、文物、古籍中看到他們曾經的輝煌。

樟林古港 - 汕頭天后宮 - 秦牧故居 - 南盛裡 - 山海雄鎮廟 - 新興街 - 風伯廟 - 西塘庭園


行程詳情

樟林古港 - 汕頭天后宮 - 秦牧故居 - 南盛裡 - 山海雄鎮廟 - 新興街 - 風伯廟 - 西塘庭園收起

汕頭樟林古港及其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最多。從“通洋總彙之地”的樟林古港出發,註定這一天是一場對話百年曆史的文化之旅。雖然途經的不少景點繁華不在,但你還是可以從遺蹟、古建築、文物、古籍中看到他們曾經的輝煌。

樟林古港

建議遊玩時間:3-4小時

樟林,廣東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的一個小村,上世紀初,赫然標入了英國出版的世界地圖!樟林古港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方圓2平方公里。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有三個重要起源地,也是三個地標,它們分別是南宋時期的福建泉州港、元明時的漳州月港,以及清朝中葉的樟林港。 歷經兩個世紀的變遷,樟林古港的新興街繁華不再,但遺蹟猶存。樟林古港的新興街是潮人飄洋過海出國謀生的歷史見證,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尋根認祖。如今,樟林古港新興街的文化歷史價值目前已引起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將其列入開發建設樟林古港旅遊景區的一部分予以規劃實施。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從一個海角荒埔發展成為負有盛名的港口,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她的成長,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濤。 清代康、乾年間,樟林是廣東較大港口之一,是潮州紅頭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滬、津、西至雷、瓊,南下可達安南、暹羅、馬來亞諸地。當時,潮州活動貿易的興起,使樟林迅速趨於繁榮,樟林的先輩,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鴉片戰爭之後,汕頭港逐漸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轉為內地埠市。回顧樟林的過去,看看樟林的現在,我們喜見這古老的海濱埠市,正在隨著歷史的腳步不停地前進。

汕頭天后宮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汕頭天后宮(俗稱老媽宮)位於汕頭老市區昇平路口(與外馬路交界處)。和她毗鄰的還有一座關帝廟。這是潮汕民眾尊奉為海上女神的媽祖和忠勇仁義的關羽的廟宇。由於這個地方過去曾是潮人離開家鄉漂洋過海謀生的出發地,出發前必在這裡祭拜媽祖祈求海路平安,所以許多海外潮籍華僑回鄉必到這廟宇瞻仰,以還宿願。

據記載,現在昇平路口一帶,明清時 代還是—片海岸灘塗,民眾常經這裡出海打魚經商,是船商和小商販集合交貿的場所,所以人們稱為“小意商”;後來巾於海岸的延伸,這裡才成一片陸地。這裡的大後宮和關帝廟,初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760-1820年),後毀壞,現在的建築是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的, 門匾額有刻字記載。由於時間的剝蝕和某些意外的劫難,原建築已殘破不堪。1991年由汕頭市文化局主持,華僑、港澳同胞及本地埠眾捐資重修,修建堅持“修內如舊”原則,保留了原建築的佈局結構,石雕、木雕、嵌瓷等裝飾依然展現了百多年前潮汕建築的藝術特色,給汕頭這座海濱城市留下真實和美好的歷史記憶。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現在的天后宮正殿,按照民眾的習俗,她有“天后聖母”形象雕像。人後座像左側塑“註生娘娘”,右側塑“珍珠娘娘”,據傳她們是分別管生育和撫養的神明。關帝廟裡塑有右手捋美髯左手持《春秋》的關羽雕像,座像後側分別是關羽的義子關平和侍衛勇將周倉立像。大後宮和關帝廟正堂各豎一對用整塊石頭雕刻的盤龍柱, 藝出福建莆田和晉江工匠之手,其生動傳神,剔透玲瓏之藝術技巧,令人歎為觀止。屋頂嵌瓷,楹梁木雕,除栩栩如生的雙龍搶寶外,還有眾多的歷史人物故事,人物形神兼備,刀筆處處傳情,展現了潮汕木雕和嵌瓷藝術的獨具風采。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秦牧故居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秦牧故居位於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鎮樟林觀一村索鋪巷39號,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曆史,舊民居佔地387.5平方米,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16間,民居門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秦牧故居2000年開始修繕,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經過7年的多方籌資,在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三級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故居的修葺工作,並於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秦牧故居這座典型的“四點金”潮汕民居已被汕頭市定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正申報省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經受了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故。推開陳舊的大門,進入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廳房,兩邊是側房。進入左邊側房,裡面的房間是秦牧父母的臥室,陳列著秦牧的手跡及其一家的照片。側房外面還有一間小房,秦牧當年就和哥哥住在這房間裡狹小的閣樓上。穿過側房便是他的書齋。房間的陳設十分簡單,但秦牧在此卻博覽群書,勤奮學習。在家鄉讀高小時,因老師喜愛新文學,秦牧開始接觸了魯迅、巴金、郁達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南盛裡

建議遊玩時間:1-2小時

在樟林眾多的宅第中,位於出海口沖積地上的南盛裡最為著名,南盛裡是由樟林籍新加坡富商藍金生於1900年用17年的時間投資興建的佔地近6公頃,計有大小房屋70座共617間的巨型建築群落,它以“錫慶堂”大祠堂為主體,周圍井然有序地分佈著一座座的“四點金”和“下山虎”,其中居然有由八座“下山虎”相連組成的“八落巷”。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南盛裡因四面環水狀如布袋又名“布袋圍”。在中國文化中,布袋和葫蘆一樣,以其“大肚能容”而被認為是藏風聚氣的寶物,民間有崇拜葫蘆及“布袋和尚”的習俗。南盛裡不但位於四面環水的“布袋”裡,它的腐朽 建築“錫慶堂”還被設計成四面圍合的“布袋圍”形狀。因此,它不但是一代富商巨賈的聚居地,而且還是當代散文大家秦牧的故里呢!

山海雄鎮廟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樟林南社的山海雄鎮廟(也叫南社宮),始建於明朝萬曆丙戌年即公元1586年,因樟林古港而聞名,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廟內祭祀大王爺、二王爺、三王爺、督撫兩院、大夫人、二夫人、三夫人、花公花媽、大舍爺、二舍爺分別被請到10個地方,(南社觀一兩村劃分為十個小隊,並命名為某某廠)供各廠鄉民祭拜和看戲(俗稱 “老爺坐廠”)。這10個“廠”都在南社觀一的範圍內。

山海雄鎮廟是樟林鄉最“大”的廟,是全樟林都有“份”的。雖然南社宮的神明只在本社“坐廠”,但正月二十日出遊時,遊神的路線卻包括了南、北、東、西四社(現改名為北聯,東和,河美,唯有南社沒改)。現因社會進步,歷史變遷,老年人協會也為了減少村民開支,減少工作量,將習俗刪刪減減,也分十廠抓鬮輪值各位老爺,神像還是由各廠安排人員來抬,於二十下午巡遊四鄉六里。今不設子廠,統一在宮埕設總廠供樟林鄉民祭拜。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另外,山海雄鎮廟也是不可移動文物,是樟林歷史最為久遠的歷史性建築物,並將做為今年8月份將在汕頭樟林舉行的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旅遊局等多個部門聯合組織的“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汕頭樟林古港嘉年華”定向大賽中的一個只要節點,大賽路線總長4.7公里將有十一個標誌性建築作為十一節點,廟排第六位,還有樟林古港紀念碑、新圍天后宮、藍氏通祖祠——錫慶堂、南盛裡、秦牧故居、永定樓、新興街驛道、古港口遺址、西塘園等,沿途歷史資源眾多,集中的反映了海絲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僑鄉文化和潮汕特色民居建築文化。

新興街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汕頭澄海新興街是澄海樟林古港繼“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後,最終建設且保存至今的僅有一街。該街建於嘉慶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全街長達200米,由54間兩層樓的貨棧組成。每間貨棧寬5米,長10米,最和的21米。棧房巨楹厚板,精灰厚牆,質量特優,可囤積大批貨物。棧房前門向著街道,後門連接內港,臨內港處,設石門、水閘各一個和小碼頭一處,便於制水和起卸貨物。當停泊在外港紅頭船上的貨物要運進內港時,改用小船載入,直達小碼頭,然後搬進棧房,省時省力,通暢無阻。此種建築,堅固耐久,實用科學,是潮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新興街口東南面不有一高大建築物,建築物的大門匾上書“永定樓”三個大字。這座建築物佔地約800平方米,是貨倉和航標兩用的實用建築。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據稱,當年樓上掛著紅色的航燈,紅頭船進入南澳海面即可見到。街的入口處,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額書“新興街”街名,臨內街一面,又書狂草“紫氣東來”四字。街中部轉彎處有一大碼頭,設有石門、木閘制水,碼頭對岸為南社。碼頭東側,有一“即南海”小廟,俗稱“阿孃祠”,供奉南海觀世音。據口碑,原街南面出口處,還有石牌坊四座,其中一座系著名書法家吳殿邦手書“入門思敬”,今已無存,僅存出口一座,也書街名。值得一提的是,棧房中有兩處富寓史考價值的超脫建築:一是“安平棧”,該棧一磚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門前匾額上“安平棧”三個大字十分清楚,棧內有一碑記,說明興建年代及資金等情況,其餘結構佈局,保留原狀,進之如聞古港濤聲,古風猶存。二是“藏資樓”。相傳是紅頭船主巨賈蔡彥(澄海程洋崗人)之寓所,也是棧房住屋兩用的建築。據新興街一位100多歲老者稱,從他懂事至今新興街面目依舊。由此可見,新興街是樟林古港最繁榮時期的一個歷史縮影,它記錄了18世紀初葉樟林古港的經濟、政治、人文和民俗風情等情況,應證了古港的歷史地位:它是潮人對外拓展、對內繁榮經濟的忠實歷史見證。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風伯廟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風伯廟,位於廣東汕頭澄海區東里鎮西塘村,立有“樟林風伯廟碑記”碑。屬於明、清澄海樟林港遺址範圍。遺址1984年澄海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風伯廟建立於嘉慶二十四年,主事者為澄海知縣尹佩紳。嘉慶十年樟林發生了驚動朝廷的林泮、林五私通海盜案,兩名主犯被處決後,其家產全部沒官變賣。嘉慶二十四年,尹佩紳捐俸200兩,倡導“鎮市中商民”合力捐資共六百八十兩,購買林泮沒官住宅“大夫第”一座共30間,改建為風伯廟,親自“虔具牲醴以致祭於風伯之神”,並在廟前樹立《樟林鎮鼎建風伯廟碑記》。據他的說法,在樟林鼎建風伯廟是因為其在海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樟林.澄之鉅鎮也。舊無風伯廟,自餘宰是邦,越五歲而廟始建焉。夫建廟者何?祈風若也。建於樟林者何?澄濱大海,民多業於海,樟林尤河海交會之墟,閩商浙客,鉅艦高桅,揚帆掛席,出入往來之處也。是非風不為利。非風伯之庇不為功。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風伯廟建立之初,“堂之位僅奉木牌,未及虔塑神像以昭靈爽”。次年潮州天旱米貴,青黃不接之時尹佩紳再到樟林,勸諭商人往臺灣、廈門運米回潮接濟。他把此次米糧海運順利歸功於風伯的保佑,為其塑造神像。當年十二月“又捐廉銀二百二十餘兩,自買充公四圍田十五畝,以俾吾民供奉,永為祭業”。其時風伯廟已有“董事職員”三人,但尹佩紳仍認為“廟無主持,何以潔廟宇”,又於道光二年延請僧人為風伯廟主持。同年,再把東隴港外的泥坪撥歸風伯廟收管,每年召佃收割鹹草,可得租銀四十元。為此事,他又樹立了《撥充風伯廟祭祀香燈章程碑記》。道光六年和七年。尹佩紳再次把兩處沙坪和一處鋪屋撥歸風伯廟,使風伯廟廟產每年收入的租銀達126元。道光七年四月,在即將離任之際,尹佩紳對風伯廟的祭祀和廟產管理仍十分關注,又寫了《諭風伯廟司事值辦祭祀》文,要求對風伯廟的祭祀禮儀、田產管理和日常開支議定章程,造立冊籍,以專責成。同時,他又再次在風伯廟立碑(即《撥充風伯廟祭祀香燈示》),詳細開列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曆次捐置和撥歸風伯廟的田產所在、面積和租銀,並規定了風伯廟每年祭祀的方式:

為此示諭各行商、船戶、鄉民人等知悉.爾等各宜遵照。每值春秋祭祀.訖集伺候本縣致祭。所有捐撥田產租銀.屆期著該司事徵收,按照議定章程辦理祭品物件。毋致臨期周章。

以尹佩紳的知縣身份,這樣關注一個鄉鎮上的廟宇,是相當罕見的。

西塘庭園

建議遊玩時間:2-3小時

西塘庭園,嶺南古典名園,佔地一畝,位於汕頭市澄海區東里鎮塘西村內。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光緒年間再延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西塘雖畝餘,假山蓮池,客廳書房,以及園林花木莫不具備。光緒年間為樟林南社洪家購得,按蘇州園林樣式擴建,以後歷代均有修建。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西塘雖畝餘,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以及園林花木莫不具備。門廳之後,有一月洞圓門,過門可見用紅黑小石鋪成雙鳳朝牡丹的地氈式庭院地面,文雅清靜,一彎水渠,雕欄圍繞。迎面是巨大的假山。山下巖洞,稱為"鶴巢",原養白鸚鵡。巖洞之上,奇石崢嶸,石壁上刻“秋水長天”四字,蒼勁俊秀。山下石路,迂迴曲折。小橋旁邊,數竿金絲竹,低拂著一片山石,上刻“挹爽”二字。沿小石徑,可登假山。山上有亭,亭邊石山聳立如獅,旁配猴、狗、鹿、馬諸形態山石及琴臺層塔。假山北面,樓閣臨池,飛簷映水,恬靜清幽。在六邊形的水閣後面正中,一石壁立,高約人餘,西南是廳堂,陳設清雅,可聞鳥語花香。前曾掛名士書畫,有唐寅、陸潤庠、何紹基等人真跡,並珍藏《二十四史》一部。廳堂對面,芝蘭飄香,山茶競豔。

汕頭 樟林古港驛道一日遊!

圍牆綠瓷窗下,有兩根木化石,立於綠蔭叢中,斑駁花老,別緻清奇。經蟻蝕風侵,假山石獅倒塌,樓閣傾斜。現經主人勉力修復,又有可觀。歷年來,歸僑遊客、參觀者絡繹不絕。華南工學院研究園林學者曾數次前來實地研究,北影《無敵鴛鴦腿》攝製組於1987年11月12日到此拍攝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