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提起中國的洋貨市場,在天津市濱海新區有一家專門進行進口貨交易的市場,當年可謂遠近聞名十分風光,旅行社甚至把這裡作為天津遊覽觀光的一個景點帶著遊客來淘貨,它就是位於天津塘沽區的洋貨市場。

天津洋貨市場的早期形成,是因為塘沽是天津開放的前沿,是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所在地,天津港又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從而為洋貨市場的形成、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支持和貨物保證。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洋貨從什麼時候起家並在這裡成為市場,當地人表述說,開始在這賣洋貨的全是跑船的海員。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現在的新洋市場一帶,先是有幾個人往街邊一站,瞅見有人來,就從懷裡掏出個相機或望遠鏡一類的玩意兒,湊上前搭訕,有心買的經過一陣討價還價,就算成交了。

這個“進口商品集市”,大到進口摩托、自行車、家用電器、照相器材、音響,小到手錶、鞋帽、打火機,正經八百商場買不到的這些“洋貨”這裡都有,甚至一度成為外地遊客來天津必去的景點。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如今在百度上搜索“洋貨市場”,還能看到這樣的介紹:天津洋貨市場是華北地區首家建立的專門進行進口貨交易的市場,主要經營汽車、摩托車、家電、照相器材、服裝、手錶、打火機、音響等進口原裝貨,經不斷髮展,如今名揚四海,被譽為沽上明珠、濱海商貿中心。

塘沽洋貨市場的初盛時期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1989年,塘沽市場管理部門將原來的自由交易場所搬遷到吉林路一帶,併為其改造了頂棚式市場,棚子的周圍是一間一間的小房子,將擺賣的產品分門別類的經營,市場逐步規範經營。

塘沽洋貨市場的興起,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1991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發展時期,國人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感。特別是洋玩意更是從沒見過,船員正好提供了一個讓國人接觸洋玩意的機會,而且都是國外的二手商品,帶回來低價便宜出售。所以,洋貨市場的興起也是當時那個年代必然的趨勢。

誰是洋貨市場的主要客群?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洋貨市場每天的客流量在4萬人次左右,它已成為天津甚至華北的一個重要小商品市場,客戶群體來自於五湖四海,但主要是北京、河北、天津的客戶,也就形成了洋貨市場在華北地區的一個知名度。

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塘沽洋貨市場從最初的7000平方米擴增到現在的50000平方米,經營品種大到進口摩托車、家用電器、電子琴、照相器材、音響設備,小到服裝、鞋帽、手錶、打火機等30大類上千種商品,只有你想不到的商品,沒有洋貨市場提供不了的商品。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再煥生機的洋貨市場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如今,網絡、新媒體的衝擊裹挾著海外代購、跨境免稅店的爭相落戶,讓這個傳統到骨子裡的洋貨市場,人流量明顯不如以前。

為了更好的保留洋貨市場的風貌,2015年洋貨市場已經被列入濱海新區首批13個整治項目中唯一重點區域治理項目,包括統一牌匾、加裝統一材質和顏色的玻璃展示櫃、貨架等,改變之前雜亂不一的局面,規整後的洋貨市場內,購物環境變得更為典雅舒適、乾淨整潔。

知情人說,洋貨市場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高潮,大約15年之後,開始走下坡路。到2000年以後,隨著我國打擊走私力度的加大,洋貨商品逐漸淡出了洋貨市場,現在洋貨市場貼牌的“洋名牌”,早已名不符實,外地人來此,更多是為淘寶或找尋一種過去的記憶找尋這個時代 專屬於他們的特色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當年巨火爆的洋貨市場,現在怎樣了?

洋貨or假貨?

十年前的洋貨確實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琳琅滿目的商品令人慨嘆生產商的想象力。

十年後再見洋貨,時光彷彿在這裡定格,東西依舊,只是人氣不再,讓人不再會有任何購物的慾望。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在隆洋百貨,櫃檯裡還是那些熟悉的“進口眼鏡”、“高檔手錶”,精品門店賣的依舊是“奢侈品大牌箱包”。只不過有點辜負週日晴朗的好天氣,偌大的商鋪卻沒有多少顧客。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某個攤位前,一塊浪琴機械錶賣家張口要二百,買者興致全無。

“您嫌這個不好?我這還有更貴的。”

“我是嫌你賣得貴了……”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高仿貨的市場裡,好面子和想撿便宜的人最受歡迎。除此之外,熟客和賣家都明白彼此的心思:你賣的不是真的,你也不是真心想買。大家樂和樂和得了……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有了網購之後,洋貨市場不再“洋”

洋貨or甩貨?

即使是週日,來這裡的人仍然很少,“低價甩”、“轉租”的廣告仍然顯得很刺眼。雖然從有洋貨市場那天起,經營不善、倒閉關門是常有的事兒。但是如今,一種微妙的冷清氣氛籠罩在每個攤位上。不論是在老隆洋百貨,還是重新裝修的洋貨商城,滿當當擺滿貨品的門店裡,往往只有老闆一人。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一家專門經營通訊器材的老闆告訴記者,輕軌停運之後,空曠已成了常態。曾經經歷過門庭若市的他們,現在只能習慣現狀,“人少得厲害,以前週末來這裡,走道人多得沒有地方站。可如今,專門開車過來買的北京人幾乎看不到了,就連天津本市人也不怎麼來了。”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我經營的對講機,大企業嫌檔次不夠,只能賣給小單位和個人。單靠上門顧客早賠光了,只能靠老顧客勉強撐著。”而放眼整個洋貨市場,類似眼鏡、望遠鏡、對講機等小商品的同質化競爭,早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大家比的早就不是獨特而優質的服務,而是哪家出的價錢更低。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沒有天津人,也沒什麼外地人

洋貨or爛貨?

公開資料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塘沽洋貨市場從最初的7000平方米擴增到現在的50000平方米,經營品種大到進口摩托車、家用電器、電子琴、照相器材、音響設備,小到服裝、鞋帽、手錶、打火機等30大類上千種商品。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最開始的洋貨二手貨居多,據說最開始在這裡賣貨的都是跑船的海員。據塘沽的老人回憶,那時洋貨市場上的東西主要來自日本、蘇聯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歐美的東西並不多見。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貿易伙伴主要是這些國家和地區,跑遠洋的船員也多數在這些地方轉悠。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末,洋貨市場進入高潮。

伴隨著後輝煌時代的洋貨市場,也曾是個“大雜燴”,很多“違禁品”都能找到生存之地。10米外能打穿聽裝可樂的高仿槍,需要熟人領路才能買到。迷藥、偷水磁鐵、砍刀更是見縫插針。為此,主管部門曾大力度整頓。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沒了這些“邪乎”玩意兒,淘洗過的洋貨市場,剩下的似乎只有浮誇的瑞士名錶、走私派克、法國香水、俄羅斯望遠鏡、德國進口相機。新款手機專櫃裡擺的都是能翻蓋兒的功能機,電視還是18寸顯像管的,所有店鋪都是“精品”,200塊的眼鏡20元就能拿下……不管什麼商品,前面都要加上“洋”字頭,這樣才顯得夠“洋氣”。

必須承認的是,來這裡逛的,沒什麼天津本地人,好像也沒什麼外地人。

老闆們的選擇

洋貨or雜貨?

網絡、新媒體的衝擊裹挾著海外代購、跨境免稅店的爭相落戶,讓這個傳統到骨子裡的商業綜合體難以翻身。

  • 隨處可見的皮包、腰帶、手錶精品店紛紛閉店轉行。這些來自東莞、義烏、莆田的“made in china”,早已跟“洋貨”搭不上邊,被淘汰也是市場必然。
  • 洋貨市場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此多年,經營著特色商品,也積攢不少人脈。可他們中的很多人不知網店為何物,不懂微信營銷,只願意坐在店裡等顧客上門。隨著津濱輕軌停運、客流直線下滑,他們仍然沒有做出太多改變。
  • 很少的一部分人,他們能感受到市場的走向和變化,努力尋求著新的生存之道。

今年60歲的老李算得上老洋貨人。他在這裡經銷進口自行車二十多年。“最開始是天津人逛洋貨,再後來北京人多了,現在都不來了”,洋貨市場的急速轉變,在老李看來不過這兩三年的工夫,快得讓人轉不過彎兒。若還是按照原來的經營狀態——等顧客上門,怕是堅持不了多久了。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但微信真是個好東西,我想要什麼配件,一個語音就搞定,對方立馬就能發照片給我”,說起和遠在日本“踅摸”零件的“合夥人”,老李對新媒體讚譽有加。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老李珍藏的寶貝

雖說傳統生意不好做,老李卻沒有慘淡經營商家的愁容。“雖然天津人、北京人都不逛洋貨了,但近些年,山東一些土豪更青睞高端自行車。而那些從日本踅摸來的車架零件,必須經過調配現場試騎,這是網上買車實現不了的”,加上手上掌握不少銷售渠道,老李攢的價值上萬元的自行車,不愁賣不出去。待手裡這批存貨賣完了,老李就轉型專門做高端自行車,對於未來該怎麼走,老爺子心裡挺有譜。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當然,會玩微信並不意味著傳統經營模式的成功轉型,這種努力和探索也是少數,在順應時代變化和保持“洋貨”傳統之間,老洋貨人仍在努力做到平衡。

天津洋貨市場,如今沒津沒洋只剩貨

無論如何回憶,老天津人心中的那個曾經熱鬧非凡的洋貨市場,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