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田麗霞:四種常見主題班會形式

推荐丨田丽霞:四种常见主题班会形式

要開好主題班會,首先要確定主題;主題確定下來之後,就要考慮班會的形式了。那麼,主題班會的形式有哪些呢?

一、教師主導式

這是最傳統的班會形式。班主任根據班級情況,就某些問題召開班會,給學生們講道理、提要求、佈置任務。班會以班主任講解為主,學生互動參與為輔。這種班會的優點是主題鮮明、效率高,不足是形式單一老套。

傳統的就是永恆的,在班級管理中,這種看似陳舊了無新意的班會又是必不可少的,開學第一天的班會、大型活動前的動員會、放假之前的結業會等,就可以採取這種形式。

以新生入學第一個班會為例,學生剛剛入學,師生互不瞭解,同學互不熟悉,學生對學校也很陌生,班級處於無序狀態。此時需要立刻明確紀律,提出要求,讓學生們儘快安定下來,使班級進入有序狀態。

有鑑於此,班主任在開學之前就要做好準備,學習和領會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開好第一個班會,把學校的紀律要求講清楚,避免學生無意識犯錯,讓學生不是老馬也識途,使班級快速穩定下來。

這種班會看似簡單,開好不易。它要求班主任提前備課,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取得實效。

二、學生主導式

學生主導,就是把班會交給學生,由學生主持、主講,這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班會模式,其優點是形式活潑,氣氛熱烈;不足是時間、效果、甚至主題方向,不容易掌控。

有一年暑假即將開學時,因為身體不適,我不能按時上班。於是,我找來四名班幹部,讓他們做好準備,開學第一天給同學們開一個班會,主題是“新學期新開始”,內容是佈置工作,提出新學期的各項要求;目的是凝心聚力,共同進步。

我不知道班幹部講了什麼內容,也不知道他們用了什麼方式,只聽說班會開得很感人,每個同學都很投入;只知道班會的效果很好、很持久。事後反思,班會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僅因為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更因為我選對了人,四名班幹部都有很強的責任感、號召力和組織能力。

聽一節初二年級的班會課,主題是《團結就是力量》。上課鈴響過,四個主持人登上講臺,宣佈班會開始。

第一個環節是播放動畫片《三個和尚》,引出班會主題;第二個環節是小組討論,學生髮言,說說團結的重要性;第三個環節是小品表演,目的是告訴學生們怎樣團結;第四個環節是班主任講話,給學生們提出要求;第五個環節是全班學生宣誓。班會如風行水上環環相扣,緊湊熱烈效果很好。

下課後,老師們齊聲讚歎:“好精彩的一節班會呀!”但我相信,為了這節班會,班主任和學生們一定花費了大量心思和時間。

我也見過這樣的班會。班主任臨時有事,讓班幹部組織同學開班會,班幹部準備不充分,態度也不認真,主題不明,思路不清,詞不達意,敷衍應付;下面同學問東答西貧嘴起鬨,小組討論變成聊天抬槓,整個教室亂哄哄一片。

綜合以上三個班會可知,學生主導式班會的主角自然是學生,但是班主任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由前臺轉到了幕後,由演員變成了導演而已。班主任的人可以缺席,但思想不可以缺席。一句話,學生主導式班會就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方能唱出精彩,好戲連臺!

三、體驗式班會

對於涉世不深、缺乏生活閱歷的學生來說,大道理總是顯得蒼白空洞,枯燥乏味,學生不愛聽,也不願意接受。體驗式班會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讀唐辛子的文章《日本孩子的社會課》,感觸良多。

文章說:她的孩子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老師組織學生們去參觀垃圾處理場。孩子們看到垃圾處理場對垃圾的分類很嚴格,為了保證垃圾回收的質量,不惜使用人工進行甄別,垃圾場的工人很辛苦。

回家後,孩子激動地說:“媽媽,你不知道,垃圾回收場的工人們有多辛苦。我們只要有一次做不好,都會給他們添麻煩,增加他們的工作量。以後家裡的垃圾,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一定要仔細分類。那些可回收的牛奶包裝、飲料罐,也一定要洗乾淨再扔。”

百聞不如一見,這節課帶給孩子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真實的體驗。正因為孩子親眼看到了垃圾分揀工人的辛苦,才能受到觸動,見諸行動,說出上面一番話。

其實,這種體驗式的教育方式我們並不陌生,很多教師做了大量嘗試。比如,讓學生走上街頭維護交通秩序,到公園清理垃圾,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參觀博物館科技館,到敬老院做志願服務,給媽媽洗腳,等等,這些活動都是在創造條件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事實證明,這些活動帶給學生的觸動遠遠大於教師課堂上的講解。

所以,我們希望,在條件允許、學生安全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參加一些積極有益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去看,去聽,去體驗,去感受,去共情!

四、活動式班會

活動式主題班會,主要是針對班級存在的問題,設計組織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做事馬虎大意、缺乏責任感,是當代中學生的通病,也可以稱為頑疾;批評、提醒都不起作用。怎麼辦呢?我召開了一個活動式主題班會,帶領學生做了幾個遊戲,通過遊戲解決問題。

針對馬虎大意問題,我們設計了“快速問答”遊戲。

遊戲開始了,教練問學生們:“在糧倉裡偷糧食的是什麼動物?”

學生不經意地回答:“老鼠。”

“尖嘴巴,灰灰皮的是什麼?”教練緊接著問。

“老鼠。”

“偷油吃,下不來的,是什麼?”

“老鼠。”

“細尾巴,長鬍須的是什麼?”

“老鼠。”

“既然都是老鼠,讓我們連說三遍‘老鼠’。”教練說。

“老鼠,老鼠,老鼠。”學生無所用心地大聲喊著。

“貓最怕什麼?”教練大聲地問。

“老鼠。”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話音剛落,學生們都笑了起來,為自己犯的低級錯誤而笑。

笑過之後,教練說話了:“為什麼錯?慣性使然。當你滿腦子都裝滿‘老鼠’的時候,你冷靜思考的能力就會下降,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就這個遊戲,我告訴學生們:“為什麼有的同學經常出現審題錯誤?因為思維慣性。連續三個題都選‘有錯誤’的項,第四題要選‘沒有錯誤’的項,但你的思維沒有停下來,還在順著‘找錯誤’的思路答題,結果當然是錯誤的。如何消除‘思維慣性’的不良影響呢?要及時‘切換’做題思路,把每一道題都當做第一題來對待。”學生們若有所悟!

針對缺乏責任感問題,我們做了“領袖風采”這個經典遊戲。

遊戲開始之前,教練先把全班45名學生隨機分成四組,要求選出組長和副組長,除第一組12人之外,其他小組都是11人。

小組分好之後,教練講明遊戲規則:以組為單位報數,用時最多的組要接受懲罰,懲罰方式是組長和副組長做俯臥撐,俯臥撐數量隨著比賽輪次翻倍,第一輪十個,第二輪二十個,第三輪四十個,以此類推。每輪比賽前,都給學生們三分鐘的練習時間。

第一輪結束了,第一組用時最多,組長和副組長各做了十個俯臥撐。他們很不服氣,一再強調“我們組多一個人”。

其他組都在做著精心的準備,一組的學生還在申辯抱怨。

第二輪,一組又輸了,組長和副組長做了二十個俯臥撐,他們怨氣更大。教練告訴他們:“願賭服輸,失敗沒有藉口,規則是提前定好的;如果不想失敗,就趕緊想辦法;否則就準備做四十個俯臥撐吧!”他們終於停止了抱怨,開始精心準備。第三輪,他們成為勝利者。

第三輪的失敗者是第四組,組長做了四十個俯臥撐。

此時,學生們都認真起來,他們發現教練和老師不一樣,老師平時也制定一些規則紀律,可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懲罰措施都停留在口頭,真正實施的不多。但教練不同,四十個俯臥撐一個也不能少。

第四輪結束了,四組又輸了。組長和副組長艱難地做完了八十個俯臥撐。四組的學生情緒很低落,他們似乎很自責很羞愧!

第五輪,學生們變得非常認真了。他們明白,這是遊戲,但不是兒戲!這一輪,四個組用時都有大幅度減少,但是四組又失敗了。

兩個已經疲勞至極的組長站了出來,一百六十個俯臥撐,讓人聽起來就不寒而慄。他們艱難地做著。

教練開始說話了:“累了嗎?後悔嗎?想放棄嗎?……”

組長堅定地回答:“累;不後悔,因為我是組長;不放棄,因為這是我的選擇,我的責任……”

四組的學生個個表情凝重、心情沉重!教練對學生們說:“組長做錯了什麼嗎?沒有。就因為他是組長,所以他就要擔當。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在為我們擔當!你的朋友,你的父母,你的老師……你忍心讓他們為你擔當嗎?”

遊戲結束了,教練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們:“連續五輪比賽,四個組都有很大進步,四組失敗了,不是你們沒有努力,而是努力程度不夠。請你們記住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教練的話,讓學生們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就這個遊戲,我告訴學生們:“高三,是決定命運的一年,你該如何度過?抱怨懊惱、懈怠自責,只能把你引向失敗的深淵;十八歲,你已經成年,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不要再像孩子一樣放縱自己,讓父母為我們的幼稚、失敗買單……”遊戲結束了,學生們的思考並沒有停止!

小遊戲蘊含大道理,簡簡單單的幾個遊戲,收到了良好效果,這節課成為最難忘的一節班會課。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班會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能夠解決問題,取得實效就可以。至於班會課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推荐丨田丽霞:四种常见主题班会形式
推荐丨田丽霞:四种常见主题班会形式

欄目:田麗霞專欄

作者:田麗霞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42中學語文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