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羣書話「神讀」,爲學之道在「心悟」

《禮記·曲禮》雲:“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唐·孔穎達注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素問》古稱《素女脈訣》,《靈樞》古稱《黃帝針灸》。

明·宋濂雲:“古之醫師,必通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針灸》,二曰《神農本草經》,三曰《素女脈訣》。《脈訣》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醫。”故家父吉忱公課徒先從中醫典籍起,強調必須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方可言醫。

又以“仲景宗《內經》,祖神農,法伊尹,廣湯液為大法,晉宋以來,號名醫者,皆出於此。仲景垂妙於定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也。後之慾為方圓平直者,必深究博覽之”語勸學。

一部《傷寒論》,書中三百九十七條,一百一十三方,吉忱公讓餘每日必背誦一遍,不可間斷,繼而背誦《內經知要》《藥性賦》《湯頭歌訣》《瀕湖脈訣》及《金匱要略》的重點條文。而《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溫病條辨》《時病論》亦要熟讀能詳。

就一部《傷寒論》而言,在餘背誦如流後,家父方授課說難,遞次講授了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柯琴《傷寒來蘇集》、尤在涇《傷寒貫珠集》及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讓餘從《傷寒論》六經辨證說理間,潛移默化地感悟其辨證論治大法,家父稱之為“神讀”。

其後又讓餘研讀許宏《金鏡內臺方議》、任應秋《傷寒論語釋》,意在運用經方時,能深究博覽,獨探奧蘊,以明仲景立方之旨。家父重視餘對《傷寒雜病論》的學習,使之成為餘一生學以致用之根基。

20世紀50年代家父吉忱公尚負責山東省萊陽專區的中醫培訓工作,曾主辦了七期中醫進修班,自編講義,親自講授《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神農本草經》和《中國醫學史》。所培養的學員一部分成為創辦山東省中醫藥學校的骨幹教師,一部分成為半島地縣級醫院的中醫骨幹。

當餘師事家父時,家父戲稱餘一人為“第八期學員”。習醫之初,家父即以清·程芝田《醫法心傳·讀書先要根》語訓導:“書宜多讀,謂博覽群書,可以長識見也。第要有根底,根底者何?即《靈樞》、《素問》、《神農本草經》、《難經》、《金匱》、仲景《傷寒論》是也。”

在餘熟讀中醫典籍以後,又指點選讀後世醫家之著,並以清·劉奎“無岐黃而根底不植,無仲景而法方不立,無諸名家而千病萬端藥症不備”語勉勵。每晚授課後,要餘必讀書至子時方可入睡,至今已成習慣。 歷代醫籍,多系古文,就字音字義而言,又涉及文字學、訓詁學、天文曆法學等古文化知識。誠如《傷寒來蘇集·季序》所云:“世徒知通三才者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者,不可以言醫。醫也者,非從經史百家探其源流,則勿能廣其識,非參老莊之要,則勿能神其用,非徹三藏真諦,則勿能究其奧。

故凡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星辰,風雨寒暑,山川草木,鳥獸蟲魚,遐方異域之物,與夫人身之精氣神形,臟腑陰陽,毛髮皮膚,血脈筋骨,筋肉津液之屬,必極其理,然後可以登岐伯之堂,入仲景之室耳。”而且家父要求“凡書理有未徹者,須晝夜追思”,並告雲此即“心悟”。一些古籍,若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泛泛而學,可謂苦也,故餘亦有“定力”欠佳時。

有一次對家父低聲語云:“何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家父笑雲:“昔清·陳夢雷嘗雲:‘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學功精深故也。’汝讀書無篤志,仍不明為學之道也。

朱子嘗曰:‘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莫在於讀書。’‘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必有功耳。’汝當熟知:博覽群書,窮理格物,此醫中之體也;臨證看病,用藥立方,此醫中之用也。不讀書窮理,則所見不廣,認證不真;不臨證看病,則閱歷不到,運動不熟。體與用,二者不可偏廢也。

又當明清·顧儀卿《醫中一得》之語:‘凡讀古人書,應先胸中有識見,引申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待汝臨證時,方可悟蘇軾‘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之意也。”言畢,又謂:“昔吾師李蘭遜公曾以元·王好古‘蓋醫之為道,所以續斯人之命,而與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明·龔信‘至重惟人命,最難卻是醫’等語為訓,此李蘭遜公賜吾號‘濟生’之因也。”在餘隨父習醫時,庭訓多在旁徵博引說理間。

這些話語,深深地印在餘腦海中,永不晦暗,從而造就了餘“至重惟人命,最難卻是醫”之立品,“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之學風。 及至負笈山城,從師牟永昌公,程門立雪,凡六易寒暑,為先生唯一傳人。師以“濟世之道,莫大於醫;祛疾之功,莫先於藥。

醫乃九流魁首,藥為百草根苗,丸散未修,藥性當先識”古訓為習醫之要。在家學基礎上,牟師讓餘熟讀《本草備要》《本草求真》及《醫方集解》。繼而熟讀《醫宗金鑑》《脾胃論》《傅青主女科》《醫林改錯》等醫籍,學程均在隨師診療間。

先生結合臨床而博徵廣引,解難釋疑,而餘則在質疑問難中,漸得先生家傳之秘。其間,先生又以家傳本《傷寒第一書》授餘。研讀間,見書中有先生之父晚清秀才儒醫希光公之眉批鉤玄,為先生家傳仲景之秘。

唐·韓愈《師說》雲:“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餘誠信之,蓋因得益於家父吉枕公、業師永昌公之傳授也。家父吉枕公師承於晚清貢生儒醫李蘭遜先生,業師永昌公師承其父儒醫牟希光先生,此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而其“道”、其“師”,彰顯的是一條世醫的傳承規跡。 餘之中醫受業,有幸經歷家傳、師承及學校培養。

俗雲:“師父領進門,修煉在個人。”餘感悟最深的併成為一生學以致用的是“神讀”和“心悟”兩大法門。茲就《柴胡湯類方及其應用》的結集,談一下學研《傷寒雜病論》的體會。

宋·孫奇、林億等在校訂《傷寒論》序中雲:“《傷寒論》,蓋祖述大聖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近世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得不謂祖述大聖人之意乎。”對此,《註解傷寒論》嚴序嘗雲:“醫之道源,自炎黃以至神之妙,始興經方。

繼而伊尹以元聖之才,撰成《湯液》,俾黎庶之疾疚,鹹遂蠲除,使萬代之生靈,普蒙拯濟。

後漢張仲景又廣《湯液》,為《傷寒卒病論》十數卷,然後醫方大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為眾方之祖,蓋能繼述先聖之所作。”由此可見,“醫之道源,自炎黃以至神之妙,始興經方”,為《傷寒雜病論》之學術淵源。

“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之經”,而成“眾方之祖”,由此可知方劑學之淵源。

至此,又提出了伊尹《湯液》是一部什麼樣的方書的問題。《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載有“醫經七家”“經方十一家”,經方中有《湯液經法》等古醫籍,可以想象仲景是見到過上述諸書的。

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雲:“依《神農本草經》及《桐君採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之氣,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五首……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尋常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陶氏之論說明了仲景《傷寒雜病論》方藥知識的淵源。

又云:“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鹹尊奉之。”至於張仲景方劑名稱,不用二旦、四神之名,陶弘景認為:“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藥名之,亦推主為識之義耳。”如將小陽旦湯更名為桂枝湯,將大陰旦湯更名為小柴胡湯,將小青龍湯更名為麻黃湯,將大青龍湯更名為小青龍湯。

不但醫聖張仲景、神醫華佗輩的方藥知識亦源於《湯液經法》,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謂:“諸名醫輩,張機、衛汛、華元化、吳普、支法師、葛稚川、範將軍等,皆當代名賢,鹹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名擅新異,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於規矩也。”由此可知,在漢代《湯液經法》是與《內經》《神農本草經》並行於世的古醫籍。 桂枝湯由《湯液經法》中之小陽旦湯更名而成,主治“天行病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陶氏雲:“陽旦者,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補寒之方,以人參為主;瀉通之方,以大黃為主。此八方者,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六合”,又稱“六神”“六獸”,即青龍、朱雀、鉤陳、螣蛇、白虎、玄武,乃道學、易學之用語及用典也。螣蛇,即古籍所云能飛之蛇。鉤陳,星官名,泛指北極或北斗。

《湯液經法》中之大陰旦湯,仲景將其更名曰小柴胡湯。由此段文獻可知,六合、八正之方乃祖方之源。

根據病因病機確立治法,選用主用之藥組方,於是形成“六合、八正之正精”的八類方劑,故祖方又稱祖劑、類方。

宗此,明代施沛以《內經》《湯液》為宗,仲景方為祖,歸類介紹流傳名方,撰《祖劑》四卷;清代張璐《張氏醫通》引用書目中有《伊尹湯液》,在卷十六中有“祖方”一卷,將主方分30類,並雲:“夫字有字母,方有方祖,自《伊尹湯液》一脈相傳。”

其後清代徐靈胎有《傷寒類方》一卷,將仲景方分為桂枝湯、麻黃湯等12類方。清代王旭高又根據《傷寒類方》,著《退思集類方歌》,分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24類方。由此可知,伊尹根據《本草經》的知識創立了《湯液經法》,而仲景繼承了伊尹《湯液經法》的經驗,廣驗於臨床,從而發展了藥物學的知識。

仲景《傷寒論》方藥知識,取法於伊尹《湯液經法》,從而形成了《傷寒論》辨證論治體系中理、法、方、藥四個方面中的重要內容,而“祖劑”“祖方”“類方”,又成為方劑學分類的重要方法。

於是餘在學研歷代方書中,有類方資料的收集。在臨床中,以辨證論治思維為大法,以八陣(或雲八正)為綱,以主藥為目,而遣方用藥,並留有驗案。

於是案頭經年之積,有柴胡湯、桂枝湯、麻黃湯、瀉心湯、承氣湯、四逆湯、金匱腎氣丸、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平胃散諸類方之資,今以《柴胡湯類方及其應用》結集,意在介紹類方在臨床應用中的思維方法,即方以類從,證隨方列,醫者臨證,可按證索方。而經方的應用,亦不必循經以求證。同時,表述了餘對“神讀”“心悟”二心法之感悟。

小編按:本文摘自《柳少逸醫論醫話選》,本文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