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間冷暖,寫進「肉里乾坤」

來到杭州,如果有幾道菜你一定不容錯過,那麼東坡肉可以算作其中之一。

既然叫東坡肉,想來它與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之間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了。當年這位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仕途上並不順利,甚至一度被貶至地處偏遠的海南儋州。

可每到一處,他卻都能夠發揚樂觀主義精神,把工作和生活調劑得有滋有味,還很有儀式感。如今令我們垂涎欲滴、唇齒留香的東坡肉,據說便是他輾轉各地、飽經風霜卻又奮發進取,事在人為的生動寫照,足足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調任徐州知州。七月之中,曹村一帶的黃河決堤了。很快河水圍困徐州城,滔滔巨浪來勢兇猛,令人望而生畏。於是蘇軾身先士卒,帶領徐州軍民一同修築堤壩、抗擊洪水。最終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徐州城總算是保住了。全城百姓歡欣鼓舞,為了表達他們對這位與民眾同呼吸、共患難的父母官的感激之情,大家紛紛殺豬宰羊,奉上美酒佳餚以示慰勞。

蘇軾為人正直,他不好推辭,卻又受之有愧,便親自下廚,做了一道色澤紅潤、香飄四溢的紅燒肉,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人們吃過,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人間少有,便一致稱它為“回贈肉”。從此“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開來,成為當地的一道傳統名菜。

後來,蘇軾因為寫了一篇《湖州謝上表》,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參他一道“毀謗君相”之罪,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蘇軾因此在元豐三年,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帶著家人在城東一帶開荒種地,自食其力,“東坡居士”這個雅號便是如此得來。

在黃州期間,他不僅親手烹製紅燒肉,據說還不忘將經驗記錄下來,寫成一首品鑑豬肉的詩歌,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只不過當時這道菜只是在當地流傳,真正聲名遠揚的東坡肉,還要從蘇軾第二次到杭州說起。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成片莊稼被淹。所幸,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百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那時的西湖由於長期無人治理,已經淤塞過半,荒煙蔓草,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他組織人們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築堤建橋,在湖水最深處放置三塔,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人自然是感激不盡,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府上拜年。蘇軾照此前如法炮製,將燒好的肉分給參加勞動的人們,大家吃後無不稱奇,便把他送來的肉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一塊小小的紅燒肉裡,竟然藏著這麼多深沉的往事,下回再品嚐東坡肉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醇香濃郁之際,還有一種獨特的滄桑韻味油然而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