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忙著去笑話或控訴朱雨辰媽媽,也許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寫在前面:

有位照顧孩子特別細緻的媽媽跟我聊天時,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如果做錯或少做了什麼影響到孩子,我就會覺得很愧疚!這句話給我敲響了警鐘,讓我想到不久前朋友圈刷屏的“朱雨辰媽媽”。我們在笑話或者控訴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也許我們在當媽媽這件事,同樣是過猶不及。

朋友圈曾一度被朱雨辰的事情刷屏了。這兩天才有時間去看了看節目,對比起《奮鬥》裡個性自由的華子,讓人五味雜陳。腦海最後停留了在一個畫面:

朋友們走了,狗狗也離開不讓抱,朱雨辰聽著《可惜不是你》這首歌,朱雨辰邊唱邊釋放情緒,最後情緒爆發,躺在了狗窩裡,蜷縮成一團,畫面配的文字是:孤獨的人,哪怕是一點溫暖都想佔據。讓人看了大跌眼鏡,更令人心疼。

不要忙著去笑話或控訴朱雨辰媽媽,也許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愛孩子,到底能愛到什麼程度?

如果還原節目,從語言及行為裡勾勒的媽媽的形象:

4歲半的時候,朱媽媽就讓他學鋼琴,他當時的反抗就是對著鋼琴吐口水,還試圖自殘,把聽媽媽說過做了就會生病的事情都試了一遍。不過朱媽媽不管朱雨辰的感受,孩子不想學鋼琴,就擰他胳膊,還給孩子看自己為了他學鋼琴擠公交之類的付出了多少,當時的朱雨辰為此感動了,發誓要有出息回報媽媽的付出。

朱媽媽每天四點起來給朱雨辰做梨汁,一做就是10年,朱雨辰想喝口純淨水都喝不到,一天都被果汁圍繞。

朱雨辰考上中戲,送去宿舍時要給他鋪床單。看到外面有爬山虎,擔心有蟲子咬到兒子,想用開始去燙死,隨後以朱雨辰說這樣會“被學校開除”而作罷。

還每個室友去問一遍,怕室友打呼嚕,影響孩子睡覺。

出來開始演戲了,她跟著上劇組。看到朱雨辰的負面信息,叫囂要把那人找出來;兒子的微博,每條要抄下來;不喜歡在戲裡看兒子被打,就要求他不要接被揍的戲。

規定自己的兒媳婦,必須符合他的要求,必須是“賢妻良母”,比如會做飯。

還稱呼自己的兒子“老伴兒”。

……

這還只是羅列了節目了表現的小部分,想想生活,不覺有些“毛骨悚然”,這還是“愛”嗎?於是網絡幾乎一邊倒的去控訴朱媽媽:認為這分明是以愛的藉口,去幹涉孩子的生活,去控制孩子的行為,這哪是愛,是毒啊!

不要忙著去笑話或控訴朱雨辰媽媽,也許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覺得如果做錯或少做了什麼影響到孩子,我就會覺得很愧疚!

然而,當大家一致在表示:恐懼如此“愛”孩子的媽媽——愛自己的人設超過一切的媽媽時,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就是下一個“朱媽媽”。 不要急著否認,你也許可以反思平時自己的言行:

你有沒有無意識地滿足孩子每一個要求?

你有沒有時刻擔心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

你的生活重心就是孩子,而無暇關注其他?

你為了孩子考個好學校,怕其他事情影響他,幫他做好學習之外的任何事情嗎?

你會替孩子選擇朋友嗎?

你會對孩子日常受點小傷自責不已嗎?

你會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衝突,而情緒憤怒要幫孩子討回公道嗎?

你會因為擔心孩子健康問題,而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做飯嗎?

你擔心孩子出嫁或娶妻會遇到不良人,所以你要求一定要自己過目肯定才行?

……

不如對號入座看看。媽媽無微不至地關心孩子,沒錯,但過猶不及,凡是有度。而這度,是媽媽在決定。曾聽到一個媽媽說:我覺得如果做錯或少做了什麼影響到孩子,我就會覺得很愧疚!然而,到底什麼錯,又什麼是少呢?這句話裡媽媽的焦慮,遠遠大過於對孩子成長的考慮。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即使你作為媽媽,想要照顧他一生,也很難保證孩子一世衣食無憂,毫無挫折。而且,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存在,他是獨立,他遲早需要獨自去面對這個世界,而你又能擋多少風雨呢?也許你會說,我能擋多少就擋多少啊?是的,但是你能確定,哪天你不能擋的時,孩子能自己挺住面對風雨嗎?

所以,你確定要為孩子的一切焦慮,想要幫孩子負責所有的一切嗎?

不要忙著去笑話或控訴朱雨辰媽媽,也許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學著放手

大概所有媽媽的心思是:在我能掌控的範圍裡,我不遺餘力地對孩子好,這有錯嗎?然而你真的懂孩子嗎?

周國平先生說; 我在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觀察到,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不是生活的清苦,而是生活的單調、刻板、無趣。幾乎每個孩子都熱衷於在生活中尋找、發現、製造有趣,並報以歡笑,這是生長著的智力的嬉戲和狂歡。

然而,人們往往嚴重低估孩子對於有趣的需要。

所以,作為媽媽你看到了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以及自己功利性的要求上,但你看到了孩子她自己的需求嗎?

請問你掌控的範圍是什麼?你可以幫助孩子把這盤菜的辣椒去掉, 但你可能將所有的菜嚐遍後,告訴孩子這個能吃,那個不能吃嗎?

你覺得可以幫孩子選擇朋友,但請問你能保證這個朋友一定是適合孩子的嗎?或者你自己從來沒有看錯過人?你能替代孩子的情感需要嗎?

你認為自己幫孩子安排時間精進學業,但請問你幫助孩子考上了大學,你還要幫孩子去公司上班?你能替代孩子的社交嗎?

……

在教育上,我們絕對認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母愛上,其實我們同樣如此,我們給予孩子的愛,不應該光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應該讓孩子領悟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的方法,這才是孩子生命力最鮮活的源頭。當孩子獲得正確的愛,他才能以正確的愛去擁抱世界。

不要忙著去笑話或控訴朱雨辰媽媽,也許你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最後,我忍不住和大家再重讀一次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