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DCC:用戶掌控數據是引發借貸結構變革的基石|鏈捕手

拆解DCC:用戶掌控數據是引發借貸結構變革的基石|鏈捕手

金融被認為是區塊鏈技術結合的緊密場景之一,受限於金融的角色多樣,體系龐大繁雜,至今未見有爆發式的突破。而借貸是眾多金融場景之中較易落地的強需求。目前市場上形成了類互聯網P2P理財, 建立信用體系支持數字貨幣兌換法幣信用卡,打造數據協議層聯結各方金融機構等眾多玩法。

近日,鏈捕手(ID:iqklbs)採訪了分佈式銀行公鏈DCC的創始人朱晟卿和技術負責人Cipher,就區塊鏈借貸行業的發展現狀、市場判斷和產品設計細節等角度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區塊鏈借貸行業是鏈捕手關注方向之一,接下來我們會從借貸和區塊鏈結合的可行性以及兼顧未來發展出一份行業分析報告,希望能跟大家多交流。

PS:文末有福利喲~

01

改變金融行業的博弈關係

鏈捕手:請介紹一下團隊以及核心成員。

朱晟卿:我們團隊有40人,其中有20人做技術,其餘做市場。我本人作為創始人,先後畢業於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曾經創辦過一家消費金融SaaS系統公司叫同牛科技。

我的合夥人Daniel Lu博士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就職於德意志銀行總行多年。負責領導量化做市的合夥人是Stone Shi,曾在摩根大通擔任副總裁,在衍生品定價和量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鏈捕手:網傳DCC定位於「分佈式銀行」這種說法是否準確?

朱晟卿:我們做的是金融領域信用數據的分佈式傳輸協議,目前主要是針對金融的借貸場景。

通常來講,整個借貸流程從貸前到貸中到貸後,時間長,過程繁瑣,其中涉及的信用數據維度可達80個左右。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構建傳輸協議,讓用戶擁有對數據的控制權,從而改變整個金融行業的生產關係。

鏈捕手:瞭解到你們由早期做聯盟鏈到公鏈,轉變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朱晟卿:聯盟鏈是我們的1.0的版本,已經使用了180天。公鏈是2.0的版本,預計2019年Q2上線。有這樣一個轉變,一是對用戶使用的考慮,我們希望通過聯盟鏈,積累用戶和數據;二是衡量技術層面的可實現性。

Cipher(DCC技術負責人):目前大家對聯盟鏈和公鏈的定義還都比較模糊。我們認為,如果所有的用戶都能與鏈發生直接的交互,並且能夠開放更多的記賬的節點給到外部,那麼我們將其稱為公鏈。

所以在底層的設計上,考慮到技術實現方面的取捨,在第一階段為了保證用戶的使用,能夠較好的支持智能合約和匹配開發業務,我們採用了基於以太坊的架構和PBFT共識算法,從而實現效率的提升和共同記賬。

接下來第二階段,我們會借鑑Stellar的算法,採用分區共識,讓所有的記賬節點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

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實現,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要在底層去實現高斯協議的數據傳播、消息的通知、分區共識的建立和虛擬機的定義等模塊的開發研究。

比如我們採用精簡的JAVA虛擬機的方式,在裡面去掉很多不確定的打包元素,將其變成一個確定的可執行的容器。虛擬機執行方面,與沒有賬本只確定狀態的以太坊有所不同。

在我們第二代架構上,會設計相對標準規範的金融賬本,同時會對應不同上層業務場景定製匹配相應的模板。有這樣的轉變,就如同朱總所說,最終還是希望通過不斷的技術優化,使數據真正回到用戶的手中。

鏈捕手:在您過去互聯網金融創業的過程中,您發現了傳統借貸存在哪些問題?

朱晟卿:我經歷了互聯網金融從股票配資到P2P,再到消費金融。在這個歷史路徑中,我們發現所有互聯網金融中產生的問題都不能通過一個非技術的方法來解決。

比如說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問題。為什麼今年6月份會有多家P2P平臺相繼爆雷?背後最重要一個原因是機制的設計問題。

早在去年11月份,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官網渠道發佈的《關於網絡小額現金貸款業務的風險提示》就已經表明,不具備放貸資質的機構應停止放貸。效果如何大家一目瞭然。

這些傳統借貸機構本身就是信貸數據中心,無法依靠政策去調節,為了商業競爭,追逐高額利潤,那麼必然會存在高利貸。除此之外,這些P2P公司的信息流是不完全披露的。

所有爆雷的P2P公司100%沒有披露,有披露就不會有錯配了。為什麼不能披露?一是這些資產沒有辦法進行盡調;二是偽造假標的。

另外特大的互聯網公司,本身可以類比為「央行」,是數據孤島,他們為用戶提供高利率賺取高額利潤,同時還存在用戶隱私洩露的危險,從而使得中小機構無處立足。

鏈捕手:那麼為什麼區塊鏈會是最佳的解決辦法?

朱晟卿:區塊鏈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做的事情,

把信用數據傳遞的中心節點連接起來做成純分佈式的結構

一方面用戶不需要去到每一個網貸機構建立用戶信息,而是通過建立屬於用戶自己的ID,將經哈希加密後的信息文檔發送給每個借貸機構。用戶對自己的數據有掌控權,隱私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一個生態裡,所有的服務費用都將使用DCC代幣進行支付,所以用戶不僅擁有數據信息的控制權,同時能夠想享受非常低的利息費用。

小企業同樣獲利,可以合規化,在原有的用戶結構上聯合開發,通過生態獎勵,吸引更多的持幣用戶,解決變現的難問題。

鏈捕手:元道老師近來提到「幣改」,對於這些難以在傳統互聯網繼續存活的P2P公司來說,這是否提供了重生的機會呢?

朱晟卿:我認為大公司是絕對不敢發幣的,這是其一;第二是說哪怕這些大公司變相的發幣了,也很

難去平衡原有股東和幣的結構之間的關係。

所以說第三,只有小公司可以去發幣,那麼我認為,就要從這個行業本身是否適合於幣改、轉型做區塊鏈的技術水平等維度去考量。

鏈捕手:幣改可以將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轉換為持幣用戶,那這些小公司真的通過「幣改」進入到了區塊鏈,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否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朱晟卿:這一點我有很深的見解。第一原則,區塊鏈流量不等於互聯網流量。第二就是更深入來看,場景中投幣的互聯網用戶和在二級市場上買幣交易的用戶是零重疊的。核心原因就在於交易閉環沒有打通。

我來舉個例子,傳統商戶如果只是給用戶發5個幣,叫XXX幣,對於非數字貨幣用戶來講,這和折扣或者積分沒有任何區別。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導和教育,告知這個幣的價值,讓用戶知道幣是可以交易的。

到了交易這一步,先要下載交易平臺軟件,然後開戶,交易之後要換成法幣,還需要OTC平臺。要想使得更多的非幣圈用戶轉化進來,以上的步驟都需要做到用戶使用便捷、通暢和友好,否則整體市值做大無望。

02

讓用戶擁有數據控制權

鏈捕手:用戶的數據信息如何上鍊?

Cipher:在信用領域,數據其實是分為外部徵信數據和原生借貸數據。對於外部的徵信數據,我們給用戶個人提供標準的證明的框架,這種交互框架又可以通過用戶傳遞給第三方,也就是打破原來的B to B的傳遞路徑,而是由C端進行連接。

這就是賦予用戶數據權的重要體現。用戶在認證的過程中會有兩種機制,一種機制是用戶決定數據是否上鍊,另外一種機制是直接在鏈上進行申請。而原生數據是在鏈上直接發生借貸行為的數據。

拆解DCC:用戶掌控數據是引發借貸結構變革的基石|鏈捕手

鏈捕手:風控是借貸流程中的核心,你們是如何設計風控體系的?

Cipher:在傳統的借貸流程中,每個機構的風控模型是不一樣,因此也就造成了不同的借貸標準和借貸利率。

在我們的體系裡,我們認為風控體系應該是多元化的,數據由借款人自己控制,規則的判斷和對數據的需求由出借方控制。

我們的邏輯給用戶傳遞各類型的外部評價,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開放數據項給機構進行打分,分數同時又可以循環在鏈上形成更多維度的認證項。

所以本質上,業務處理流會發生改變,我們會去對接更多的數據源幫助他們提供鏈上數據認證,但是我們不會去觸碰和留存原始數據,更多的是去改變這種合作找關係。

我們會有自己的風控體系,但只作為參考,不會強制用戶來使用,我們在鏈上做的數據驗證、評級完全開放給使用數據的機構。所以

我們目前的角色是為數據提供可信的關係平臺。

鏈捕手:在DCC的借貸流程中,都涉及哪些角色?

朱晟卿:按照借貸流程劃分,分為貸前、貸中、貸後。貸前有貸款廣告平臺:融360,借貸中介:趣店、樂信、藍領貸、手機貸等;貸中有放款機構:銀行,放款通道:信託公司、網絡小貸公司等;貸後有第三方支付機構,數據提供方,數據分析方,比如同盾、中誠信等機構。

鏈捕手:那麼你們是如何和各種機構建立合作的?

Cipher:首先,對於傳統的金融機構,比如說持牌銀行,我們合作的方式是在系統前面添加處理數據的網關,進行數據收集和鏈上對比。

其次,對於網貸公司等採用聯合開發DApp的形式進行合作,通過DApp可以對其用戶進行空投,目前已經有兩家在合作。

再次,對於參與借貸環節的機構,比如認證機構,評級機構,催收機構等,以SDK包的形式進行數據的傳遞。

拆解DCC:用戶掌控數據是引發借貸結構變革的基石|鏈捕手

在合作的過程中,對於鏈上狀態的確認會比原有的中心化系統效率低些,所以難點在於效率的提升和狀態確認的可靠性。目前來看,因為借貸並非快速流程,用戶有較好的接受度。

鏈捕手:

看到有很多做區塊鏈借貸的項目相比較之下,DCC有怎樣的特別之處?

Cipher:首先要去對這些項目做個區分,我認為目前很多的借貸項目,做的是數字資產的抵押,這其實是典當業務,整體架構沒有用到區塊鏈的技術。

他們聚焦的領域更偏向於數字貨幣,而我們更偏向於區塊鏈本質來改變博弈結構和生產關係,我們系統背後的本質是要在區塊鏈上去讓用戶的信用得以傳遞,通過提供底層的開發標準和DEMO代碼,機構可以自主研發和交互,所以大家選擇的道路是不一樣的,沒有太多的可比性。

其次,對於像R3這樣的金融聯盟,和我們在業務的關注點上也是不一樣的,他們更多的是聚焦在銀行內部去建立一套支持多種業務場景的共同賬本。

但是我們認為這個需求在銀行內部並沒有形成一個很強烈的共識。在金融底層的系統上有兩類東西非常重要,一類是信用,一類是資產,而我們看到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

中心化機構對信用的壟斷

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去幫助用戶掌握自己的數據價值,能夠積累自己的信用,最終實現C端與B端博弈結構和商業邏輯的改變。

瑞波、R3和IBM所推出的商業賬本,更多的是要改變B端金融機構之間的博弈結構,使其能夠去協同處理業務。對底層的整體信用環境的改變,是會重構整個上層的金融業務的結構。

所以我們不會優先去做銀行間的共同賬本,而是去服務於C端用戶,讓C端用戶掌握自己的信用價值,從而去逐漸改變上層的結構。

拆解DCC:用戶掌控數據是引發借貸結構變革的基石|鏈捕手

派福利:

10000枚DCC的Token等你來領取!

能看完文章的都是真愛,此次鏈捕手聯合DCC給讀者派福利。轉發本文到朋友圈並配上文中最打動你的一段話或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截圖發給鏈捕手的工作人員(添加微信:17710514330),鏈捕手將送出10000枚DCC的Token,先到先得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