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分布式資本沈波:我對區塊鏈的理解與投資原則|鏈捕手

獨家專訪分佈式資本沈波:我對區塊鏈的理解與投資原則|鏈捕手

沈波是一位非常謙虛和務實的投資人,擁有開放的心態和極強的學習意願。他與萬向肖風、Vitalik的合作——分佈式投資、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真正推動區塊鏈向著脫虛向實發展。分佈式投資是國內首家專注於區塊鏈投資的基金,目前已投資海內外50+區塊鏈項目。

鏈捕手的本次採訪是沈波首次對外接受媒體專訪,他在本文系統性闡述了對區塊鏈的思考、多年來區塊鏈投資所總結的標準和心得,以及對區塊鏈未來發展的判斷,值得你花時間仔細讀讀。

為方便大家進行閱讀,鏈捕手(ID:iqklbs)在此摘取了如下部分文章要點:

  • 看國外項目是選擇性地判斷好壞,而國內是要判斷真假。

  • 分佈式商業有兩個內涵:第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激勵共融,最後真正達到的目標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真正的區塊鏈商業模式是公鏈上長出來的,而不是一個公司簡單地應用區塊鏈技術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不認可聯盟鏈。

  • 我參與的項目都是隻做投資者,不接受贈送,不做顧問,而且我還會鎖住長期持有。

01

區塊鏈與分佈式商業

區塊鏈是一個大規模的協作工具,分佈式商業是一個互相賦能的結構,是區塊鏈新商業業態,但並非是區塊鏈經濟的全部。

鏈捕手:在您看來區塊鏈是什麼?

沈波:目前大家對區塊鏈的理解各有不同,我更認可區塊鏈是一個大規模的協作工具這個觀點。

區塊鏈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底層技術、二是通證經濟生態,兩者缺一不可。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實際是一個基於共識的分佈式密碼學賬本,所記下的數據是相關各方所認可的客觀事實,這就確保了區塊鏈上的數據高度一致、不可篡改和徹底透明。

這就有兩點好處:第一,無論你是公司還是個人,在計算機上面是一個平等的節點,享有信息的權力是完全對等的;第二,在同等信息享有權下,網絡裡每個人點對點做決策,通過一套算法達成共識決定經濟活動,可以實現大規模協作。

但大規模協作下,如果沒有資金的流動,不能精準地激勵每一個參與者做貢獻,就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新商業業態。通證正是將商業的目的和激勵的相關方整合到了一起,量化每一個參與者的貢獻,通過連續逐筆確權,追蹤貢獻週期,並且可託管與編程,從而實時地呈現和創造價值。所以通證是區塊鏈經濟的一個靈魂。

鏈捕手:那分佈式商業和區塊鏈是什麼關係?

沈波:分佈式商業是一個互相賦能的結構,是區塊鏈新商業業態,大家在探索這樣一個業態的可能方式,但它也不是區塊鏈經濟的全部。

鏈捕手:能否請您給分佈式商業下一個定義,因為您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分佈式商業這一個概念。

沈波:對於分佈式商業,現在沒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的定義,所有認可它的人都正在參與實踐。現在它更多的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有兩個內涵:第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激勵共融,最後真正達到的目標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鏈捕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仍然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狀態,它可能被實現的基礎是什麼?

沈波:實現的基礎是區塊鏈經濟,分佈式的結構是人們可以大規模協作的基礎,共識算法促進信任的產生和傳遞,密碼學保證了隱私數據的安全受到保護。

信任,就是相信他人將自己作為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手段來對待——你不會被他人出於私利去利用或操控來實現其應急目的,而是被視為一個有價值的存在。過去,我們需要中介來做商業行為之間的背書,我們才敢相互信任,但這樣卻增加了時間和費用的成本。

但是,區塊鏈使得數據及信任可以直接在組織與組織、個人與個人間流轉,創造了生產關係的轉變,減少了摩擦,提高了效率,我們彼此的收益都會增加。

在分佈式商業下,經濟活動再也不是處境艱難的賣家和買家之間的對抗性競爭,相反成為了項目與志趣相投的人進行合作的事業,零和博弈被多贏局面所取代。

鏈捕手:所以是否能理解為區塊鏈會產生新的增量?

沈波:是的,激勵共融是雙贏,相較零和博弈而言,產生了新的增量。博弈專家將博弈分為零和與非零和兩種,零和博弈指一方勝出即是對方的損失,棋類遊戲便是典型,博弈雙方的目標都是要勝過對方,不然就要承擔損失。激勵共融則是非零和博弈,博弈雙方可以攜手合作,實現共贏,真正能夠實現「眾智、眾包、眾評、眾享」。

鏈捕手:「眾智、眾包、眾評、眾享」聽起來像是大家一直在議論的生產關係的改變,能否請您進一步解釋?

沈波:所謂生產關係的改變又回到了區塊鏈的本質,它是一個大規模協作的工具。簡單來說,眾智是指區塊鏈促進集體智慧的產生,眾包是指實現任務的快速拆分及分配,眾評是指能夠及時收到大量的反饋從而形成標準或共識,而眾享就決定了所有人類的智慧結晶、勞動成果,包括我們的知識產權、數據等等,都不能被獨自佔有。

鏈捕手:那在您看來分佈式、共享、分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沈波:這裡存在一個誤區:共享經濟不是分享經濟:共享經濟是把一個資源集中化後的壟斷市場,分享經濟是把資源分享給社區,但當分享經濟規模化、產業化後就成為了共享經濟,因為專業服務的進場必然逼退在品質上不具備競爭的非專業服務,進而解體分享的本質,使之退化為一個變相的租賃市場。

滴滴打車是獨享經濟的典型產物,它花了60多億壟斷市場份額,有了定價權,對消費者而言,雖然解決了打到車的痛點,但價格卻不降反升,所以它不是一個普惠金融,本質上是一個資本驅動的市場,是壟斷經濟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而分佈式商業只是分享經濟的一個業態表現,它是社區自主驅動的,一開始就有一個合理的激勵機制。

鏈捕手:分佈式商業是否就意味著去中心化?

沈波:分佈式商業背後有去中心化的思維,但並不意味著去中心化,更準確地來說是去中介化。

區塊鏈首先解決的是確權問題,所有的數據應該歸還給創造數據的人;其次是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量化以及貨幣化,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數據的CEO,可以經營自己的數據並賺到錢;最後是智能化合約自動執行,不可篡改、完全透明、安全性高,大大降低了信任的成本,減少交易的摩擦,從而提高效率。

實際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相對的,兩者之間在不斷轉換。完全去中心化是美好的烏托邦,是一個理念,它並不是我們進行分佈式商業探索的最終目的,我們最終要實現的還是整體效率的提升。

02

投資心得與行業展望

賦能多方、成就對方、豐富己方是我一直以來的投資原則。創業者、投資人、政府每一方都應做到自律,堅持做正確的事。

鏈捕手:區塊鏈項目如何估值?

沈波:根據梅特卡夫定律,互聯網模式估值與網絡效應的平方成正比,而區塊鏈模式估值則是按照網絡效應(參與人數)的三次方來進行。這也是我認為同一領域的區塊鏈社會組織有了第一家,就難有第二家的原因,因為第二家很容易遭遇吸虹現象,被吸到第一家去了。在區塊鏈世界裡,用戶即信用,數據即價值。用戶越多,系統越穩固,從而信用越好,區塊承載的數據越真實有效,價值也就也大。

鏈捕手:好的項目應該具備一些什麼樣的特徵?

沈波:第一,需要解決行業痛點。現在許多團隊只是用了代幣模式,但並沒有解決行業痛點,也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適合用去用區塊鏈去解決它的痛點;

第二,有合理的架構設計:社區如何建立、通證如何設計和分配;

第三,建立良好的治理機構,

能夠做好項目進程的管理,形成社區定期彙報的慣例。

鏈捕手:您認可的創業者是怎樣的?

沈波:除了本身業務水平夠硬外,還要有領袖氣質,有分享和利他精神,可以凝聚人才;有持續有飢餓感,並且善於學習;有開放的心態,不受條條框框約束;具備同理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

鏈捕手:如果讓您給新入場的創業者提一個建議,您會給什麼建議?

沈波:首先,我想說的是區塊鏈世界裡聲譽是最重要的資產,經營者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合法合規地創業;

其次,我認為對創業者來說,清晰的定位和深度思考很重要,區塊鏈的壁壘其實很高,現階段核心在於技術導向,包括底層架構技術邏輯、經濟模型,而不是所謂簡單的商業模式智能合約化,創業者要思考清楚。

鏈捕手:我們知道分佈式資本在國外也做了很多投資,您覺得目前國內外項目有何區別?

沈波:看國外項目是選擇性地判斷好壞,而國內是要判斷真假。整體來說,國外的項目是有積累和沉澱的,融資也不是為了融資而去融資,在整個理念和技術上最起碼有一年到兩年的基礎。不是所有的賽道都可以運用區塊鏈的,也不是所有的項目可以落地和被社區投資人認可,國外比我們國內做了更多的探索,我們要多研究、多借鑑。這也是我說從事區塊鏈要具備全球視野的原因。

在技術方面,中國落後很多,很多項目基本上沒有CTO,真正的區塊鏈開發工程師在國內非常缺乏。無論是技術基礎還是模式創新上,國內和國外大致相差兩年的時間,但我相信國內的發展能很快趕上。

鏈捕手:現在有投資人和企業認為中國區塊鏈技術創新是走在前面的,因為我們擁有最多的專利,而您卻認為技術是落後的。之前您提到好的區塊鏈項目技術應該是開源的,這兩者矛盾嗎?

沈波: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玩法,專利和版權屬於傳統商業的玩法,而開源是社區的玩法。

現有的公司結構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基石,它的出發點是讓公司的股東利益最大化,那就會要求有一個閉環,我的是我的,你的仍然是我的,這是一個零和遊戲。而社區的機制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專利與開源技術在兩年之前是勢均力敵的,但在之後的分佈式商業發展中,關鍵信息與技術的開源會成為大規模協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鏈捕手:那您如何看待互聯網/傳統企業+區塊鏈?

沈波:真正的區塊鏈商業模式是公鏈上長出來的,而不是一個公司簡單地應用區塊鏈技術就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不認可聯盟鏈。一個擁有好的機制的公鏈上會長出豐富的業態,比如去中心化的商業、去中心化的保險和銀行等等,大家願意把所有的資源放在上面去合作、相互賦能。

互聯網的企業已經將中心化做到了極致,所有的數據都是企業擁有的,不對外開放。所以對於任何一個行業的改造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數據主權在哪裡,你是否可以將數據拆分到個人級別,然後進行全面共享?

如果無法清空自己,捨棄既得利益,那麼互聯網或傳統企業+區塊鏈將會是偽命題,而建立在數據主權基礎上的+區塊鏈才有可能。

鏈捕手:整個區塊鏈產業未來又會如何發展?

沈波:首先,區塊鏈作為一個業態,本質是大規模協同工具,不是一個產業;其次,我們無法預期它的最終形態,但我們可以根據區塊鏈的邏輯來判斷哪幾種場景可以先後進行區塊鏈化。

比如,行業需要特定的基礎設施,以前行業裡不具備的業態,現在在區塊鏈下可以實現了,這關係到行業的增長。再比如更快落地的多方場景,目前主要的是供應鏈管理、金融,以及溯源。

最終,不在區塊鏈上面被自證明的數據,可能會成為劣勢,無論是效率還是信任程度都較低,會極大地影響企業的商業化進程。同時還有被重複使用的可能性,比如中國徵信的問題之一是資產重複抵押,因為所有的數據都是不開放的。所以最後不是哪一個公司或哪一種技術來推動,而是所有企業為了適用環境而不得不使數據上鍊。

鏈捕手:對於分佈式資本而言,2018年的投資規劃有哪些?

沈波:2018年,我們相信區塊鏈行業會延續2017年以來的爆發態勢。作為區塊鏈全產業投資者,我們會繼續通過資本的方式助力行業優質項目,賦能最優秀的創業者,打造更完善的區塊鏈生態。

具體來說,我們希望通過以下三種方式推動行業的發展:

第一,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助力有相同價值觀的人才發起人民幣和美元的基金,投資於各區塊鏈應用落地項目;

第二,通過一起成立生態基金的方式,助力投後各區塊鏈生態的建設;

第三,繼續推進與傳統商業機構的合作,共同打造數字經濟企業家精英俱樂部,賦能適合用區塊鏈的項目,開發更多的應用場景。

鏈捕手:區塊鏈人才極其稀缺,分佈式資本內部的投資決策及利益分配機制是如何吸引及留住人才的?

沈波:首先,我們希望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才,一起來為區塊鏈行業做貢獻;其次,對於優秀的人才,我們內部也秉承著區塊鏈的理念,希望每個人都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例如我們會提供全球化的投資機會和視野,分佈式基本可以接觸到全球一線的優質區塊鏈項目,對於有志於區塊鏈行業的人才來說,是個很好的平臺。

投資決策方面我們還是偏向於傳統機構的模式,只是執行效率會更高。我們有內部基金,對相應成員按貢獻提供激勵機制,這和傳統投資機構沒有太大差別。

鏈捕手: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VC\PE以及商業力量入場,他們有更多的錢、資源還有品牌上的積累,您怎麼看待接下來的區塊鏈投資的競爭格局?

沈波:分佈式與傳統投資機構、商業力量並不是一個競爭的關係,而是相互合作,彼此賦能的關係。我們十分歡迎傳統的VC/PE來到區塊鏈世界,傳統專業投資機構的加入將帶來更多的人才、資本以及管理經驗和資源,共同推動行業健康成長。

同時,區塊鏈本來就是一個跨界合作的事業,我們需要傳統商業機構的場景和用戶來落地各個鏈,傳統商業機構也需要區塊鏈專業人士來幫助改造其商業模型,通過區塊鏈為其賦能。

鏈捕手:今年已經是您All-in區塊鏈投資的第五年,在這五年中有沒有您一直堅持不動搖的一些投資理念或原則?

沈波:賦能多方、成就對方、豐富己方是我一直以來的投資原則。我一般都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不做雁過拔毛的事。我參與的項目都是投資者,不接受贈送,不做顧問,而且我還會鎖住長期持有。有些項目我甚至會在一開始不知道市場反應時,就進行投資和孵化。

對於我來說,支持區塊鏈行業的增長比賺錢重要太多。這個行業不斷地被推高,但大家都還沒有做好佈局,過多的泡沫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在更重要的是做實事,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去助長這個行業的泡沫。

另外,如果我們無法給某一個項目做貢獻,那我們是不會投的。還有就要評估創始人是否值得我們花時間陪伴,這個過程中有太多對人性的誘惑,很多人走了岔道,勸導無效。因為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我會尊重創始人的選擇,但作為投資者我會調整自己的組合。

創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知和我們的意見去構建平臺,而且只有創始人保持初心,全身心投身項目的市場、品牌、服務、資源等,項目才更有可能成功。所以我們現在在做減法,只做兩類投資,一類是從零到一的孵化,另一類是二級市場。找到優秀的項目來進行重倉,它們至少要能有增長100倍的機會。

目前區塊鏈行業還處於草莽時期,各種亂象叢生,泡沫階段人心浮躁,而我們希望以身作則地堅持行業價值投資的底線,與行業裡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生態的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