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作者丛文俊

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丛文俊演讲中

各位朋友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史为镜,为什么要以史为镜?

当代书法创作显然是有很多问题,但是我没想到咱们开幕式苏主席的讲话中讲的问题要比我想的严重,也就是说我这个文章看起来又增值了,还是有必要的。问题要严重,那么咱们去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个解决问题,我想可能不是一朝一夕的。

技法这个是人人都要经历的,无论是我们过去的学习还是今天我们给学生讲,都要经历这个。

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丛文俊演讲中

技法既是一个起点又是一个伴随一生的重要内容,所以书法艺术,最终还是需要一个过硬的技法,今天的技法究竟什么样的才算好,这个说不清道不明。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今天语言确实很平乏的。

大家都知道,从五四运动以后提倡白话文,我们今天写文章全是白话,白话是很难产生美感的。特别是古人的这种训练和我们今天还有一种本质上的差异,还不仅仅是白话文。

比如说我们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人讲点如高空坠石,为什么写一个点要向高峰的石头,像地震的石头。古人就是在审美过程中运用夸张的表达的方式来传神的说明这一种技法的要领。他不仅仅是一个分量,还要有力量。

古人就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去写,因为他没有更多的一种束缚,我们今天的目的太明确了。

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展览现场

作品变大了,变大了以后还能用古人的技法写出那样的东西吗?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作品缺乏这种能力。实际上今天的作品,写小字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保留,如果写大字只能走唐宋笔。也就是笔法和审美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他还可以表现出古代书法的传承关系。

为什么就说技法审美,它始终是伴随着书法学习和书家艺术活动一生的。而这个东西他不仅仅是在实践中,他还要把他纳入到书面表达当中,在书面表达当中,会有很多表述,同样都是审美的东西,会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他对说法的一种感悟和经验、标准。

在这里,笔法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力和势。为什么古人对笔力是如此的关注,在我们大作品当中应当去关注笔力。看视觉形式,无论是字型章法还是颜色,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变化,花哨的东西多。而真正强调比例的少,为什么不讲笔力,而讲姿态,讲味道。

古人写完一篇字不问好坏,他的感觉就是畅神而已,归结到作者身上,是作者达到了一种人格境界,而不是我的字是什么样的。今天太过于注重字的本身的时候,也有他的弊端。

而最根本的艺术活动是人的艺术。这里我们不是在提倡古代那种书法成为一种教化的工具,而是我们的书法既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的人格,在社会中起到一种积极健康的。离开传统你怎么往下延伸,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延伸后人就会抛弃我们,那这一代就可悲的。

我们一定要延伸开来,所以不要盲目的说古人的东西太陈旧了,我们写的太陈旧就不好了,不是的。

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参展作者李双阳作品

古代书论都是文言,我们今天已不善于文言,我们今天最缺的是想象的能力,当代人写字当然包括我,很少有想象力,缺乏这种艺术的想象。要天马行空去想象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激发出来,并且写完了以后你能把你的状态表达出来。

书面表达最重要的是我们对文言的感悟,我们需要重新去进入文言的这样一种思维状态,如果大家能把文言重新捡起来,我们在每天读书的时候,把文言还原到书写当中,我想我们的书法就能从现在这个台阶上升到上一个台阶。

我喜欢诗词,但是我并不认为只有会诗词才当艺术家,而是诗词当中有想象。

丛文俊|以史为镜·当代书法审美的困境与理论建构

参展作者林峰作品

今天的人审美确是比较笨。我们搞艺术活动应该特别敏感,要一看到刮风下雨诗感就出来。

人没有想象就没有美感,要有想象,而想象是我们当代教育尤其是书法艺术活动当中最为缺乏的。

谢谢各位!

时间:2018年9月16日

地点:乌海市当代书法艺术馆

说明: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及经发言者本人审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理解,个别段落并有所删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