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許是年齡大了,或是離家遠了,我開始喜歡回憶童年,常常毫無徵兆的,便會沉浸到記憶的海洋裡去。大汗淋漓的腦門,糊滿泥巴的褲管,趿拉著拖鞋的腳丫子,還有一下下砸在屁股蛋子上的土黃色書包,扎著兩條麻花辮的我,總會這樣一路小跑著從童年的深處飛奔而來,與現在的我撞個滿懷。

曾經的苦難歲月,在記憶這枚濾鏡的作用下,開始散發迷人的光芒,變得甜蜜誘人起來;曾經的稀鬆尋常日子,在思念的催化作用下,也變得五彩斑斕鮮活又精彩。

真想一把抓過來童年的自己,按著她的肩膀,盯著她的眼睛,告訴她:未來的你知足美好,未來的你聰敏豁達,未來的你有著幸福的小家,未來的你,開始學著畫畫……所以,請現在的你,不要那麼自卑,不要那麼害怕。

噢,我那遙遠、美好,卻又怯生生的童年。

還是讓我拿起笨拙的畫筆,來畫一畫、描一描吧。畫一畫童年的老物件,描一描童年的稚嫩臉龐。然後,在這回憶的香氣裡,沉沉地睡去,去夢裡,見一見老屋,荷塘,聞一聞酸豇豆,甜酒釀,嘗一嘗爆米花,豆腐腦……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石磨

屋角落裡的那架石磨,還能記得推動它時發出的“轟轟”聲,沉悶,卻動聽。因為只要聽到這個聲音,就表示又可以喝到熱氣騰騰的豆腐腦,吃到香氣撲鼻的米豆腐,亦或軟糯的餈粑,晶瑩的糰子……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爆米花機

現在的孩子估計都不認識這個黑疙瘩了,那時的我們一看見,便會跑回家去裝來一筒米,然後看著米被倒進黑罐,看著風箱一下下地拉,看著火苗舔著滾動的罐體……等到師傅站起身,我們就呼啦一聲跑得遠遠的,躲到轉角處悄悄探出頭張望,屏著氣等待那一聲巨響。等到驚天動地的那聲爆破聲過去,我們再歡呼著跑回來。煙霧瀰漫裡,那些米就已經變成白花花輕盈盈的米花了。抓一把幹吃,或者衝杯開水加點糖泡著吃,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又一次看到了爆米花師傅的魔法表演,便興奮又滿足了。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永久牌載重自行車

70,80後的童年回憶裡,總有清脆的自行車鈴聲,與父親的單車後座。

最開始學會騎的自行車,就是這種高高大大的載重自行車,個子不夠高,就跨坐在三角支架上騎,還不夠高,就從三角架中間撇過去,側著騎。摔過多少跟頭,跌破過幾次頭皮,都記不真切了,只記得終於可以騎車上學時的那份愜意與驕傲。

而更讓我驕傲的,是我的父親會修自行車。

記憶裡,父親會把我們的自行車倒過來立在地上,然後搬出他的工具箱,扳手,螺絲,老虎鉗,輪番上陣,乒乒乓乓聲裡,一隻輪胎就被卸了下來,一塊剎皮就被置換好了。那時的我喜歡蹲在旁邊看著父親忙碌,不幫忙,只是看,看他利用水查找破洞,看他用銼刀磨毛輪胎,看他小心翼翼地從舊胎上剪下一塊合適形狀的橡膠,看他輕輕地塗上膠水然後靜靜地等待風乾……我便覺得我也會修自行車了。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鳳凰牌縫紉機

手錶,單車,縫紉機,那時的“三大件”。若說單車是父親的寶貝,那縫紉機就是母親寶貝了。

腳下“噠噠噠噠”地踩著踏板,手上一會兒喂布,一會兒轉輪,一會兒使剪刀剪下線頭,一會兒用指甲刮出摺痕,動作麻利嫻熟,母親就像一位大設計師般胸有成竹。做個拼布枕套,縫條家居短褲,或是做個背袋,打個補丁,都不在話下。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千層底

外婆不會用縫紉機,但她會女紅。先用報紙剪個紙樣,再照著紙樣剪下一塊塊的布料,然後用刮板塗上漿糊,一層層地貼好,壓實,風乾,最後縫上密密麻麻的針腳,便是紮實耐穿的“千層底”。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常常一面與村裡的妯娌拉著家常,一面不緊不慢地穿針引線,納鞋底,做鞋邦,優雅恬靜。其實那時她的視力已經非常糟糕,幾乎是摸索著在做這一切,可她縫出針腳依舊均勻美觀。只是等我稍大一點,人們便不再穿自制的鞋子了。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簸籮

我們的方言把它叫做“團籮盆子”,用來裝針線剪刀等小物什,用藤條或是竹絲編織而成,一般會有紅藍兩色圖案裝飾,小巧精緻,漂亮可愛。

父親是個篾匠,會編籮筐,簸箕,筲箕,篩子,籃盆(音),等等,當然也會編簸籮。我剛出生那會兒,母親生病喂不了奶,家裡又沒錢買牛奶,倔強的父親不願意求人借錢,連夜編了一隻簸籮,悄悄拿去換了牛奶回來。後來聽說,那是一隻非常漂亮的簸籮。所以,現在的我在這裡懷念著那隻我從未見過的簸籮,然後想象著把它畫出來。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木工工具

父親還是個手藝了得的木匠,農閒的時候,十里八鄉的人們會請父親去家裡做木工活,打套桌椅,造張涼床,或是做個立櫃,裝個穀倉。父親就靠著微薄的工錢,帶著全家度過了那些艱難的歲月。

等到自家需要造木器的時候,父親就會在屋子中間擺兩條長凳,再在上面鋪一塊門板,把所有的工具擺上去,拉開了架勢開始幹活。

父親有個專門裝木工工具的箱子,裡面都是他的寶貝,刨子,斧頭,鑿子,墨斗,一應俱全。印象裡,他的墨斗是自制的,黑色,龍形,樸素好用。我費力想要畫出記憶裡的樣子來,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畫成了一條蟲,實在抱歉。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篦子

那時每家每戶都有的小物件,現在怕是都找不到了。類似梳子,比梳子細密,能將頭髮上的灰塵都梳下來。

有一陣子,父親買了好多工具,大張旗鼓地開始製作篦子。正因此,對於這個小物件,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我在杭州的博物館裡再次看到它時,忍不住低聲驚呼:哇,我小時候做過的篦子。

這一邊,將竹子劈開成細細的竹絲,再折成同樣長度的竹籤,然後用三股棉線把竹籤一根根編起來,加上擋頭(音),染上橙色,便成了篦子的雛形。那一邊,將夾板一根根擺放固定好,刷上黑色的油彩,半乾的時候,印上金粉紋樣,最後用刷層清漆固定。待一切準備就緒,便可以將夾板與篦芯用膠水組合起來了。最後磨好齒尖,便是精美的成品。

突然覺得,我的父親似乎什麼都會啊!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火籠子

這在我們老家叫“火籠子”、“火籃子”,兒時冬天農村娃必備烤火神器。可以暖手,可以熱腿,可以攏在腳下,可以塞進被窩,可以提著滿世界跑,去雪地裡印個圓圈,去小夥伴堆裡湊個熱鬧……哦,其實也不全是這麼美好。就像同學說的,一不小心打碎了炭缽,那可免不了捱上一頓揍。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油燈

停電的日子,我們就在這樣的油燈下讀書做作業。還記得那些擰燈芯剪燈花的日子,燈影幢幢裡,螢蛾懵頭懵腦地往燈火裡闖,我常常盯著那一點火苗便入了神,或是被牆上的影子吸引住,忘了看書,忘了寫字,忘了酷暑與嚴寒……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帆布書包

剛上學那會兒,我們多是這樣的帆布書包,縫顆紅五星,寫行“為人民服務”,斜著背好,自豪而神氣。有時也會先把揹帶掛在腰間,再把書包繞過頭頂翻到背後去,便像了城裡孩子背的雙肩包。或者學著學長的樣子,就用一個肩頭揹著,長長的一直掛到小腿肚,假裝很時髦。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算盤

沒有計算器的年代,我們用的都是算盤。那時最愛用它來從1加到36,一面念著口訣,“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進一,五下五,六上一去五進一……”一面把算珠撥得嗶哩吧啦響,好像很有學問的樣子,等到算出666的答案來,那就真的覺得自己很有學問了。有時也會用來玩一種“趕羊”的遊戲,雙方對戰,誰的先被吃光,就像輸掉了整個世界。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搪瓷臉盆、口杯

那時候的居家必備物品,全國統一花紋圖樣與型號,70.80年代生人,別說你沒見過。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蓑衣斗笠

這個就久遠多了,農村才看得到。關於蓑衣,關於斗笠,我曾經寫下:

忽然一陣風兒吹過,吹掉了頭上的斗笠,吹亂了青青的髮絲。斗笠骨嚕嚕滾到水田中間去了,圍著一株禾苗打著圈兒。蹲下身子,小心地朝前伸出手去夠。一不小心身體失了控,整個人便掉到水裡去了。這時才發現自己的笨,想起可以挽起褲腳走到田中去。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揚穀風車

將穀子從上方的鬥口裝入,搖動後面的風扇,便可以去除裡面的雜質(空殼、秕、草、葉),很實用的農家工具。

我們有這樣一個謎語,“對門一匹馬,有頭沒尾巴;肚裡咕咕叫,口裡吐白沙。”說的就是它。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碗櫃

那年回老屋,發現房子倒得差不多了,這具碗櫃還在,只是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

自覺已很好地畫出了記憶裡的樣子,看著它似乎還能感覺到曾經滿懷希冀地開啟碗櫃時的心情——哇,今天有魚!哇,辣椒炒肉片!

60後70後80後的童年記憶之——《老物件》(絲雨原創插畫)

隨身聽

最後放一個不那麼久遠的,卻也稱得上是老物件了,畢竟早已消失在時光的洪流裡將近20年。還記得那些塞著耳機聽磁帶的閃亮日子嗎?

THE END!

謝謝您讀到這裡。記得加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