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生態菇」帶著村民奔富路

建寧:“生態菇”帶著村民奔富路

種植戶正在菇棚裡採摘食用菌。

從白手起家到經營鋸板廠,又從經營鋸板廠成為種菇能手,他利用梨樹枝條、蓮子殼作為菌棒原料,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增收,他成立專業合作社,帶著鄉親們走出一條致富新路。

4月8日,陽光明媚,記者走進建寧縣均口鎮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內,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工人們在流水線上有序地忙碌著:採菇、洗菇……

“因為生態,現在我們的菇在市場上都供不應求。”興農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邱小華介紹,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是菇類的採收期,在這期間需要聘請大量的工人,平均每天的用工數達70人以上。

變廢為寶種出“生態菇”

今年41歲的邱小華是建寧縣均口鎮人。2013年以前,他和朋友合夥經營著鋸板廠。邱小華告訴我們,在鋸板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木屑,以往都沒用,只當垃圾倒掉。直到有一天,來自浙江的菌菇老闆上門收購,才知道它竟然有大作用,是做菌棒的好材料。

“雖然木屑可以賣錢了,但是我就在心裡琢磨著,既然木屑可以賣給別人做成菌棒,為何不試著自己做呢!”在心裡冒出這個想法後,邱小華去浙江考察,發現那裡的氣候和建寧相似。於是,他和收購木屑的陳老闆協商後達成合作意向,他和兩個朋友出土地和原材料,陳老闆技術入股。

經過半年的籌備,2013年下半年,邱小華成立了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了12萬袋木耳,當年就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

初嘗甜頭後,邱小華擴大了菌菇的種植規模。2014年初,在種植木耳的基礎上,又曾種了香菇。隨後,種植品種逐年增加到現在的4個品種,菌棒發展到100多萬袋。

眼下,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分基地除了分佈在建寧本地外,還輻射發展到了寧化等周邊縣。

“今年是個豐收年。這段時間,每天可採收黑木耳2500公斤。”邱小華介紹,目前,合作社基地種植的食用菌每袋利潤大概可達1.5元。

“只要澆水保溼,就可以生長得很好,沒有化肥更沒有農藥,我們的菌菇是真正的綠色食品。”邱小華告訴我們,因為品質好,種出來的菌菇從來都不愁銷路,除了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外、還會出口到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

“要出好菇,菌棒的質量一定要好。”邱小華說,隨著食用菌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光靠鋸板廠的木屑做菌棒已遠遠不夠。經過反覆試驗,發現利用梨枝條、蓮子殼等廢棄物作為原料生產出來的菌菇,不僅質量好,還很生態。

“利用梨樹枝條、蓮子殼作為菌棒原料,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邱小華說。

建寧是“中國黃花梨之鄉”“中國建蓮之鄉”,全縣有11萬畝黃花梨,5萬畝建蓮,全縣每年修剪下的廢梨枝、蓮子殼可以滿足1200萬袋食用菌的生產。

近年來,該縣高度重視食用菌產業的提升發展,利用縣裡特有的梨樹枝條、蓮子殼等農林廢棄物,成功發展培育了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食用菌生產企業,全縣食用菌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去年,全縣共培育食用菌4100多萬袋,產量可達9.9萬噸,實現產值9.38億元。

“生錢”的寶貝帶著村民脫貧

眼下,均口鎮共有35戶農戶加入了興農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其中有5戶是建黨立卡貧困戶。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增收,擴大產業發展,合作社創新發展模式,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經營:把合作社的菌棒出租給村民,對於缺乏啟動資金的貧困戶,合作社還可以先將菌棒借給貧困戶,等出菇後再抵消菌棒的成本,為貧困戶解決啟動資金的難題。

“為保證村民能夠養得出、養得好,在管理菌棒的過程中,我們會免費提供技術指導,真正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邱小華說,正常情況下,除去開支,承包一畝菌棒能有9000元左右的純收入。

在食用菌基地裡,記者看到忙著採摘香菇的周友來。“這些都是會‘生錢’的寶貝,今年,能給家裡帶來兩萬多元的收入。”看著架子上長勢喜人的香菇,周友來很開心。

周友來一家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均口鎮專門制定了一份詳細的“扶貧計劃表”。

目前,他家的增收項目有三項:一是種植食用菌。他在興農食用菌基地種植香菇,眼下進入收穫期,5100袋香菇已賣了1萬多元。二是種蓮,可收入1萬多元。三是利用空餘時間就近打零工,一年下來可增加5000多元。三項一加,一年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

除了像周友來這樣承包菌棒進行增收之外,其他的貧困戶長期在基地裡務工。“一小時10元,按勞取酬。”邱小華說,平均每人每個月的工資在2000元左右。

“在家門口務工,不僅能照顧家庭,每天還有80元收入,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這對我來說再好不過了。”貧困戶黃鳳蓮笑著說。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食用菌的種植規模,帶動發展更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爭取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好、做強,帶動整個鎮的村民脫貧致富,為均口鎮的老百姓脫貧奔小康盡一份力。”邱小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