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余詞盡廢

上元燈節詞自稼軒《青玉案 元夕》後,無人敢寫。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一出,餘詞盡廢。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青玉案 元夕》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綵,盛況空前。接著即寫遊人車馬徹夜遊賞的歡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於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上片也渲染一片熱鬧景況,種種麗字烘托元夕燈宵的氣氛。後片之筆,置景於後,專門寫人,特別是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徹悟:那上片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寫,倘無此人在,那一切又有何意義與趣味呢!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上片望月,懷逸興壯思,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水調歌頭》反映蘇軾仕途失意,幻想超脫物外,但積極的出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樂觀的。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宋詞鑑賞|元夕詞、中秋詞自這兩首後,無人敢寫,餘詞盡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