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AI設計不能爲了短期商業利益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AI設計不能為了短期商業利益

(上圖為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

“將AI(人工智能)放在人眼不那麼容易看到的地方,不是讓大家時時刻刻意識到AI的存在,而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滲透方式,這是我們未來所遵從的理念。”這是日本設計中心董事長、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以下稱“MUJI”)藝術總監原研哉在2018年7月14日長江商學院大講堂“未來生活探索與社會創新”上所表達的觀點。

正如長江商學院項兵院長指出,當今世界存在“集體短視”問題,眼前成效和短期利益被過度看重。原研哉在本次長江商學院大講堂之前與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周立交流時表示:“設計不是為了短期的商業利益,而是要有長期的教育價值。”參加本次長江大講堂對話環節的華貿中心創始人、現任華貿集團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協會商業地產委員會主任、長江商學院DBA同學房超則認為:“MUJI根本上成功的原因是設計生活方式。”而MUJI的第一個北京店就開在了北京華貿。

MUJI品牌誕生於1980年的日本,當時是日本泡沫經濟頂峰期,日本全國都處於非常浮躁的狀態。在那個時候,日本著名的設計師田中一光認為,要摒棄一切煩瑣的設計、摒棄一切不要的環節,由此開創了MUJI的新簡約風格。而今天的人工智能也處於一個浮躁時期,人工智能產品設計往往脫離了實際而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原研哉認為,不管網絡如何進化,人的心不會抽象化、人的行動也不會抽象化,因此AI設計要更加直觀,不用特別誇張的表現AI。

7500款產品的設計觀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AI設計不能為了短期商業利益

(上圖為長江商學院助理院長周立)

今天,不論是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展會設計還是現在的智能手機的UI設計,都正朝著一個方向發展——簡約。提到簡約,就不由得想到日本以及MUJI。作為MUJI的藝術總監,原研哉曾提到過,MUJI的設計不僅僅在於簡約,而是具備更加包容的態度,原研哉將其稱之為“空”(Emptiness),這也就是MUJI開始的新簡約風格。

MUJI在一開始的時候有40多種產品,最初的產品有非常簡單的白信封、有裂紋的幹蘑菇等處於自然狀態的商品,MUJI把它們集中起來以較便宜價格銷售,形成了最早MUJI風格。到了原研哉時代,MUJI產品已經達到約7500多種產品了,甚至還包括房子等的產品。但這些包羅萬象的產品,都遵循著同一個設計觀念。

實際上,日本文化最早來源於中國的唐文化、宋文化、明文化,特別是明宋文化極其簡約、耐人尋味的風格,直到清朝以後受到歐洲文化影響開始變得繁瑣。此外,日本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包括俄羅斯和印度等各地文化都傳到日本,日本作為各種文化的受影響者,融合了各種文化及其美學觀點,在15世紀日本銀閣寺建造中開始蘊含了“空”的思考和理念。

原研哉介紹,“簡約”實際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觀念,而“空”則具有悠久的東方歷史。從銀閣寺後,日本審美開始向“空”轉變,“雖然看似什麼都沒有,但是在其中通過我們的想象,又彷彿蘊著非常豐富的內容”。

原研哉進一步解釋“空”:“我們把自己的物品拿給客人,客人能夠非常愉快地享受物品的功能,這種快樂同時也會感染到我們自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一種新的體現。單純說到‘簡約’,它非常容易被模仿。而我們要從簡約當中進行創新、創造,產生出新的理念。”這個新理念,就是“空”,也就是房超所提及的“生活方式”。

包容的MUJI,世界的MUJI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AI設計不能為了短期商業利益

(上圖為華貿中心創始人、現任華貿集團董事長、中國房地產協會商業地產委員會主任、長江商學院DBA同學房超)

從最開始的40多種產品到如今的7500餘種產品,MUJI把新簡約風格發揮到了極致。

以“空”為核心思想的新簡約設計,其實體現的是包容性和多元化。MUJI讓消費者在使用每一款MUJI的產品時,可以自由地、自然地選擇這些產品的用途:喝水的杯子也可以當作刷牙杯、寬大的圓形盤既可以盛菜也可以擺放瓜果,潔白的床墊可以直接鋪在地上或者鋪在床上,而不去過於限制消費者選擇產品用途的權力。MUJI的這種包容性和多元化產品設計理念,讓消費者重新審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與問題,從而激發對生活方式的追求。

此前,原研哉曾經把“空”形容為一種“容器”,比如兩個手掌合攏即為一種“容器”、一個建有環島而無需紅綠燈指揮的十字路口也是一種“容器”,“容器”的概念就代表了可能性,也就代表了包容性。較早將這一感悟用在科技產品設計上的便是iPhone。房超在與原研哉對話時表示:“我很多次研究了喬布斯先生,我知道喬布斯的轉折點來源於日本。他在受到挫折以後,到日本去修禪,後來一直有一個禪師陪伴他,他修禪感悟了很多,他的美學理念變成了今天的iPhone理念,現在全世界都接受了iPhone。”

創造一款全世界都能接受的產品,包容性和多元化一定是首要的設計原則。“這7500種產品,我們如何做到極致?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做世界的MUJI,而不是強調把MUJI傳播到全世界。如果MUJI來到中國,應該是怎樣的MUJI?如果MUJI去到印度,又是怎樣的?去到波蘭又怎樣?我們是這樣思考的。”因此,MUJI在新簡約的基礎上,並不單純強調日式風格,而是吸收各地多元文化的美學之後,再融入自身對產品的理解,由此產生了世界的MUJI。

在創造世界的MUJI方面,原研哉認為國際化固然重要,但是國際化也要體現在本地化或者區域化當中。“假如畫一條線,上面是國際化,下面是區域化或者本地化,這兩個概念統一到一起,才是一個真正比較均衡的、合理的國際文化形式,我個人覺得本地化非常重要。”

“如何能夠融入當地非常本地的文化,這是我們思考的原點。”原研哉強調,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十多年前MUJI在杭州開設了中國第一家門店,現在中國已經有200多家MUJI門店。目前日本國內有500多家MUJI門店,原研哉預計再過幾年,MUJI中國門店的數量一定會超過日本。而MUJI在中國市場本地化的成功,就根植於中國消費者內心對於簡約的喜愛、對於“空白”的喜好,這種喜好本身就源於中國傳統文化。

對於人工智能設計的思考

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原研哉:AI設計不能為了短期商業利益

今天,我們正處於人工智能商業時代的初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於現實世界的影響正逐漸展開。市場研究機構IDC最新報告認為,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在2018年裝載量將達5.495億,同比增長26.8%,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智能音箱和視頻娛樂產品,預期將佔據71%的智能家居設備銷量。

除了對智能家居的影響外,人工智能也開始進入智慧家庭、智能酒店等場景中。然而,房超卻強調他已經“下死命令”,再做文華東方、卡爾頓這類檔次的酒店時絕對不會引入智能。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客戶也就住一天,進房間後卻要研究怎麼開房間的智能燈和各種智能功能,一個智能窗簾就得研究兩個小時,剛研究明白就走了,所以“科技生活一定是恰當的”。

在研究未來生活、科技時,一定要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這也就是MUJI思想中,人與人通過“空”的交互,非常愉快地享受物品的功能,從而創造人與人的新關係。當下很多人工智能設計,為了體現人工智能而忽視用戶體驗,生硬把人工智能嵌入到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中。人工智能不僅沒有為人們創造方便,反而成為了生活和工作的障礙。在這一點,MUJI就能給人工智能的設計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其次,原研哉將MUJI的產品稱為“容器”,而互聯網、智能手機和智能家電的發展,也是作為新技術、新應用的“容器”不斷髮展的過程。作為這些智能容器中可以實現的功能,人工智能也應該自然而然地出現在這些容器之中。在人工智能時代,東方可以掌控的“容器”就是家庭房屋。原研哉認為,在人工智能產業中,美國已經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石,也就是操作系統;那麼東方就應該掌握人工智能的另一個基石,原研哉感興趣的就是房屋,這就是因為房屋是人心靈和身體放置的場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換言之,房屋就是人工智能的落地應用場所,一個類似iPhone的新“容器”。

原研哉發起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來生活大展,將思考迴歸到人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家”。該項大展即將於今年9月落地北京,以“NEW GRAVITY”為主題,意喻當今中國關於生存環境要素的思考,具有如同改變“重力”一般的劃時代意義,應以產業跨界、科技融合、社會創新等角度探尋未來社區和居住方式的理想型。而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創新應用,也將在本次大展中得以體現和體驗。

第三,就是人工智能設計要體現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別是在國際化的過程中要注重與本地化的融合。這一點,在微軟的產品中有著深刻的體驗。微軟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強調,多元化和包容性讓微軟處於最佳狀態,這是微軟產品的核心理念。過去體現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產品是Windows,現在是雲計算平臺Azure,未來就是人工智能。如何設計出兼具包容性和多元化、國際化與本地化相結合和相平衡的人工智能產品、服務與平臺,這是每一個人工智能產品設計師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正如房超所強調,設計是每一個人的事,每個人的生活需要自己設計,當設計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然後再努力去實現,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社會進步和對美好生活的體驗過程。而人工智能就恰恰給予了人人參與設計的機會,人工智能時代的產品設計就是需要人人參與、人人互動,通過共享大數據才能不斷優化人工智能服務。

歸根結底,人工智能時代的產品設計,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商業利益,而是為了長期的教育價值,而這個教育價值就體現在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追求。“生活方式會給你帶來真正的幸福”,這既是MUJI的理念,也是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理念。(文/寧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