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桑梓樹,指兩種樹,即桑葉樹和梓梓樹。

家鄉江畔古村是泰和縣一個千年古村,依山傍水。村前一條彎彎的小河,玉帶一樣緩緩繞過,河對面是一片闊野和大草地,兩岸種著一些桑葉樹,草地上則散種著高大的梓梓樹,形成江畔村一道美麗的風景,也詮釋了老家別具一格的桑梓文化。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南無橋

一、梓梓樹

梓梓樹,學名烏桕,也稱木梓樹,家鄉俗稱為梓梓樹,我還是覺得“梓梓樹”這個名字樸實、親切。陸龜蒙詩云“行歇每依鴉舅影”,所以又雅稱烏舅或鴉舅。《本草綱目》記,烏桕因烏鴉喜食其籽而得名,烏桕樹多生長在南方平灘或河岸邊。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梓梓樹是一種經濟樹種,烏桕子可賣錢,白色烏桕籽可以提煉生物柴油和烏桕蠟,還可制油漆、蠟燭和肥皂。

梓梓樹還是一味上好的中藥材,其用途廣泛,主治水腫、溼疹、癰瘡腫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乳腺炎、皮炎。

梓梓樹更是一種極具美感的風景樹,其樹冠整齊,葉形秀麗,十分美觀。家鄉橋邊、草地上、河岸邊那一棵一棵高大挺拔的梓梓樹,每棵都有100-200年曆史,無人管護的梓梓樹伴著春夏秋冬自由生長,隨意地散綴在草地上、河岸邊,倒映在溪水裡,成為四季皆宜的山水畫。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春天,嫩黃色的葉片在風中搖曳,是孩子們的最愛,摘下一片,輕輕一折,放在嘴邊用力一吹,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夏天,梓梓樹葉越來越稠密,能給人提供遮風擋雨的大片綠蔭,中午時分也成為黃牛的棲息地。秋天梓梓樹的籽粒漸次成熟,綻開褐色的外殼,露出純白色的飽滿梓梓籽粒。

我最愛還是深秋寒冬的梓梓樹,其時樹葉落盡,樹幹挺拔筆直,枝條屈曲遒勁,光禿禿的料峭枝丫,有如懷素蒼勁之狂草,又似公孫大娘凌空舞劍。一棵棵高大的梓梓樹,與近水遠山連為一幅清淡疏遠的中國畫。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梓梓樹清新逸軒,修修似玉樹,有君子風韻,自古多入文、入詩、入畫。南朝有詩曰:“紅葉秋山烏桕樹,迴風折卻小蠻腰”。最懂得烏桕樹之美的,大概要數宋人,它常常現身於時人的詩詞筆墨間,陸游詩云:“烏桕赤於楓,園林二月中。”“鵓姑聲急雨方作,烏舅葉丹天已寒。”辛棄疾則是“手種門前烏桕樹,而今千尺蒼蒼”。現代作家郁達夫也對家鄉的烏桕樹情有獨鍾,他在《江南的冬景》中描述道:“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則紅葉落後,還有雪白的桕子著於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同時,烏桕樹也成為畫家筆下之風物,國畫中“寒鴉圖”大多都畫在烏桕樹上。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的《烏桕文禽圖》和《霜桕山鳥圖》,這兩幅古畫,道出了烏桕樹最美的時節:寒冬落葉盡時,桕樹梢頭遠望如早梅掛綴,引得文采之鳥到此頻頻駐足。

每每望著家鄉這些高大挺拔的梓梓樹,都會由衷為先人獨到的眼界感到驕傲。

二、桑葉樹

桑葉樹,即桑樹,又稱桑椹樹,其樹根、樹皮、樹葉均可入藥,有降血糖、血脂和消炎等作用。

家鄉小河“大碼頭”對岸有個小洲,漲水時,河水從小洲兩邊流過,形成“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象,桑葉樹就多種植在河岸邊和小洲上。

對於桑葉樹,記憶中有許多樂趣。一是桑葉可以養蠶,小時候經常摘桑樹葉喂蠶,聽蠶吃得沙沙作響,別有一番趣味。二是桑樹枝條的樹皮很有韌性,撕剝下來一條一條的,小時候常用來做皮鞭,抽打陀螺,成為歡樂童年中美好的回憶。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桑葉樹結的果叫桑椹,果幼時青綠,成熟後呈紫紅色、黑紫色,味酸甜可口。每年穀雨前後,正是桑葉果子成熟的日子,也是河裡餐魚上水的時候。“餐魚”也叫小白條,窄長條形,肉多刺。每到穀雨時分,桑葉樹下,水面上就會聚起一群群小餐魚,它們爭食著掉在水中的桑椹果子,激起層層魚花。這時,正是釣餐魚的好時節,用七星浮漂並淺鉤,鉤上的魚餌可以是桑椹果子,或是棉花醮上蛋黃。釣餐魚的頻率很快,魚鉤剛一下去,馬上就有餐魚衝過來搶食,所以我家鄉也把“釣餐”叫作“劃餐”。

餐魚可以煎炸,也可以烘焙成魚乾。煎炸的餐魚香、脆、酥,嫩,十分美味,連骨頭都可以一起吃掉。烘焙的魚乾則炒辣椒,魚肉很有韌性,一絲一絲的,又香又甜,十分可口。

三、桑梓文化

桑梓即家鄉。在古代,村落的房前屋後,遍植桑樹、梓樹,所以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說法。久而久之,“桑梓”成了故鄉、家鄉的代名詞。比如,柳宗元《聞黃鸝》中寫到:“離鄉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江畔古村

古人看到桑樹、梓樹就畢恭畢敬,為什麼呢?因為望著它們,令人想念父母。《詩經》中就有相關記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對桑梓的情感,毛澤東在1909年也寫過一首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這首詩裡,桑梓地,就是故鄉的土地即故土。

泰和縣江畔古村桑梓樹和桑梓文化

時代的變遷,或許江畔人早已忘記當年先人栽種這兩種樹的目的。喧囂的世道,也沒有誰願意去關心這些道理……

老家的桑樹和梓梓樹,在繁華落盡、冷寂之時,依舊綻放華彩,在季節輪迴中,依然甘於寂寞、淡然安詳地守護著僻靜的山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