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常用“桑梓”這兩種樹代指家鄉呢?


為什麼常用“桑梓”這兩種樹代指家鄉呢?


我們都知道在博大精深的漢語中,人們常常喜歡選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來指稱另外一個概念,如用“社稷”來指稱“國家”,用“鴻雁”指代“書信”,用“折柳”指代挽留之情,還常用“桑樹”“梓樹”這兩種樹木連稱來代指家鄉、故鄉。但是在紛繁的自然界中,有那麼多種樹木,為何獨獨選中“桑樹”和“梓樹”這兩種樹木來指代家鄉呢?

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桑樹和梓樹是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兩種樹。桑樹的葉子可以用來養蠶,桑樹結的果子叫“桑葚[sāng shèn] ”,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來釀酒,十分甜美;樹幹及枝條可以用來製造器具,桑皮可以用來造紙,另外桑樹還可以入藥。所以古人經常用“桑麻”來指代農事,如孟浩然《過故人莊》,就有“開軒面場圃[pǔ] ,把酒話桑麻”的句子。可見桑樹對於小農時代的家庭生產來說,簡直渾身都是寶。梓樹的功用也不例外,它的嫩葉可以作為食物,它的皮是一種中藥,而且梓木重量輕、耐腐蝕,是製作傢俱、樂器、棺材的優質材料。此外,梓樹的生長速度特別快,成材週期較短,在古代還常被作為木炭的製作材料。

正是因為桑樹、梓樹與人們的衣、食、住、用都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人們經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栽植這兩種樹木,久而久之桑樹和梓樹就成了故鄉的象徵,“桑梓”也就成了故鄉的代名詞。如毛澤東青年時候寫給父親的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其中,“桑梓地”就是指故鄉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