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不是一個人的戰鬥——編發宣傳職能默契配合才是戰鬥力

出版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某個人、某個環節、某個崗位就能獨立完成並做好的。出版需要編輯、發行、宣傳、職能等部門之間的協作。這種不同部門、崗位、人員之間的配合默契度,往往才是一個出版企業經營能力的最大體現。

如何把編、發、宣傳、職能等部門有機的組合、銜接,讓1+1產生大於2的效力。這個已經成為出版企業現代管理的一個難題。不管是傳統的職能部門並列,還是現在的產品經理制度都未能把這一難題徹底地解決。

先說編輯,雖然現在的編輯市場意識越來越強,但大部分對發行、銷售、宣傳,仍一知半懂,這個一知半懂往往比不懂還更麻煩。比如編輯知道自己的書要保證上架,要進行宣傳。但是在對其他工作環節不瞭解的情況下往往會有不切實際的想法,給其他部門的工作造成麻煩,甚至是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誤解。比如不切實際的要求把某本書發到某渠道。發行是不可能為了某本書而單獨開發一個銷售渠道,且不說後期的回款沒法保證,一本書開發一個渠道,從人力到後期的業務、財務管理,發行就絕沒有這個精力去應付。再如要求發行保證產品上架,書店推薦。現在的書店是選品採購,在同質化產品過多,產品賣點不突出的情況下,單獨要求發行去供貨是很難很難的。又如在宣傳環節上,編輯不以圖書的品質分量為現實考慮,而要求宣傳去大媒體上稿,去大網站推薦也是絕無可能的。對管理體系不瞭解,盲目要求職能部門如何如何配合?選題、書號要快,印刷要快,結算要快等等要求,都能理解,但上有各種制度,中有各種規則,下有各種情況,職能部門大部分時候也是有心無力的。

到了發行環節,發行不知道編輯的業務進度,不瞭解宣傳的推廣情況,也會造成許多機會的喪失。比如根據各種假期、節日,書店經常會對各類主題的圖書進行促銷。一本軍事書如果在世界大戰紀念日,勝利日這類的時間段推出上市,再配合書店的促銷,往往會有較好的市場效果。當書店有了這種需求,而發行並不知道自己的編輯什麼時候可以出書的情況下,這種機會就會喪失。相反,編輯和發行溝通不暢,對這些信息一無所知,出版進度按部就班,則也就無從配合這類活動。還有宣傳推廣,當在某些重要媒體進行了推廣,而發行全然不知的情況下,也會喪失眾多促銷的機會。如某書的作者參加了某人氣很高的電視或直播節目,在節目中對圖書進行了宣傳。而發行沒有提前知曉,沒有通知當地的書店或者網絡書店備貨。在節目播出後,出現斷貨情況。這個時候再去補貨發貨,等到產品上架,這個熱度往往已經過去。

再說宣傳環節,如果不瞭解某本書的發貨上架情況,而編輯也對此也心中無數。編輯把宣傳的文稿、書評等信息交到了宣傳。宣傳再大力推廣,媒體連篇累牘的進行了報道。結果一看書還沒發,或者許多渠道還沒上架。那麼這些工作、努力、辛苦也就都成了無用功。在產品如此眾多的市場面前,除非了是名人或者特殊、剛性需求的產品。不然信息在大眾的視界中,熱度轉瞬即逝。讀者在看到信息後,如果當時無從購買,那之後再讓讀者想起併購買此書,則機會渺茫。

每個環節有問題其矛頭都能指向職能部門,其實職能部門更多的就是背鍋的。整個企業運作是否流暢,雖然在職能部門集中體現,但是問題的根源並不是在職能部門。職能部門所謂的做好服務,也只能在自己業務及權利範圍以內配合,但是這些只佔事物的一小部分,問題的重頭則在各種規章、規則、你懂得的特色及潛規則下。職能部門只能不斷嘆息,愛莫能助了。

所以出版機構的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各個員工,彼此之間絕對不能悶頭只做自己的事情,而要多溝通,多交流,要了解別人在做什麼,在想什麼,要了解項目的進程。而企業也要去搭建這種溝通的平臺,促進彼此的交流。比如改進業務交流會的形式,讓編、發、宣傳、職能部門真正能坐到一起進行有效的溝通;比如建立雲系統,讓重點項目的進程進度,實時在網上呈現在大家面前;比如輪換崗位,讓彼此熟悉其他環節業務,瞭解流程。這些的辦法不用限定,只要是能促進彼此瞭解,建立默契即可。出版需要打造一種團隊的力量,只有這種團隊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競爭力。

出版不是一個人的戰鬥——編髮宣傳職能默契配合才是戰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