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布鞋的馬雲》——不同視角了解馬雲

喜歡 關注

關於作者

本書有三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是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第二位是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第三位是李翔。三位作者都和馬雲有比較深的淵源:作為阿里巴巴副總裁的高紅冰就不必說了,是馬雲的親密工作夥伴;由王利芬主辦的《贏在中國》電視節目,馬雲曾連續三年擔任總決賽評委;而李翔曾多次專訪過馬雲。

核心內容

本書聚焦於從1992年馬雲創辦海博翻譯社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這段時期,記錄了決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個關鍵節點。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前後的決策背景和決策過程的描述,勾勒出一幅阿里巴巴從小到大、從單一業務到多元業務、從創業點子到企業生態的發展歷程圖。本書按篇章結構可以分解成阿里巴巴的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轉型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展現了阿里巴巴的用戶、組織、業務和市場環境等戰略要素的協調發展。

前言

將為你解讀的書是《穿布鞋的馬雲》,講述本書的精髓:創業公司在創業、成長、成熟,到轉型的各個發展階段中,經歷了一個企業用戶、組織、產品和市場等戰略要素共同演化的過程;只有這些戰略要素在各個發展階段都能夠協調發展,企業才能實現從創業到卓越的驚險一跳。

《穿布鞋的馬雲》——不同視角瞭解馬雲

這本書選擇了從1992年馬雲創辦海博翻譯社,到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這段期間,決定阿里巴巴生死的27個節點。通過對這些關鍵節點前後的決策背景和決策過程的描述,勾勒出一幅阿里巴巴從小到大,從單一業務到多元業務,從創業點子到企業生態的發展歷程圖。本書按篇章結構可以分解成阿里巴巴的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轉型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展現了阿里巴巴的用戶、組織、業務和市場環境等戰略要素的協調發展。

這本書實際上是三位作者從資深媒體人和朋友的角度,對阿里巴巴創業經歷的一次系統梳理,並通過阿里巴巴的發展折射出馬雲的人格特徵。

---------------------------------------------------------------------

現在市面上寫阿里巴巴和馬雲的書有很多,其中有不乏叫做《馬雲傳》的個人傳記,叫做《阿里傳》的企業傳記,以及收集了馬雲內部講話稿的各類書籍等等。本書的名字卻叫作《穿布鞋的馬雲》,聽起來有點兒怪怪的。實際上,作者用這個書名,是想描述一個真實的馬雲。本書是阿里巴巴官方首次以出版的方式,面對公眾開放評述馬雲創業過程中的細節和重大決策,甚至包括一些大膽的和錯誤的決策,真實程度非常高。據作者說,馬雲平時是穿布鞋的,只有去一些正式場合,才在下車前換成皮鞋,活動結束,上車再換回布鞋。所以馬雲穿皮鞋的話,那是他的非常態,穿布鞋可能才是他的常態。換句話說,在我們心目中,阿里巴巴這樣的大企業總是形象高大,像穿著皮鞋的馬雲一樣。但實際上,這些成績是無數穿著布鞋的“馬雲們”腳踏實地幹出來的。這本書正是要通過對阿里巴巴發展歷史中一些重要節點的梳理,折射出“穿布鞋的馬雲”是如何帶領阿里巴巴跨越這些節點的。

第一部分

好,下面,我就為你詳細講述書中內容。這本書中,作者通過梳理阿里巴巴的發展歷程,把馬雲的管理戰略決策還原到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去,而沒有隻盯著今天已經成功的馬雲,去神化他在每個歷史階段的判斷和選擇。那麼我們可以分四個部分,來理解這本書的重點,它們分別是:阿里巴巴在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轉型階段各自的戰略決策。

---------------------------------------------------------------------

好,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阿里巴巴創業階段的戰略決策。

作者認為,可以把1999年到2002年這段時間看作阿里巴巴的創業階段,這段時間,阿里巴巴的主要業務是B2B跨境電商業務——所謂的B2B,實際上是英文Business-to-Business的縮寫,說的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行為。不過,和現在的海外購不同,當時的阿里巴巴,主要是幫助中國的中小國際貿易企業把商品賣到海外去。

作者認為,當時阿里巴巴之所以選擇B2B跨境電商業務,和馬雲在1999年前的創業經歷有關。1988年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了一名英語老師。他發現身邊很多老師都有翻譯英文資料的需求,於是在1992年創辦了海博翻譯社。1995年,馬雲從學校辭職,全職創業,創辦了“中國黃頁”,為中小貿易企業提供海外需求信息。1997年,馬雲加盟外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任信息部總經理。1998年年底,他從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離職,帶著之前的一幫小夥伴回到杭州創業。

馬雲從1992到1998年的三次創業經歷,從某種程度上看,可能都是失敗的——海博翻譯社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中國黃頁”和杭州電信合資後馬雲丟掉了控制權,後來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的工作,也沒有讓他感到有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但是,這幾次創業失敗,也讓馬雲悟到了幾點經驗:一是,小企業也要有制度,不然營業員拿了貨款你都不知道;二是,翻譯社這樣的生意模式做不大;三是,有共同理念和目標的團隊很重要。

於是,當馬雲帶著小夥伴回杭州創業的時候,他把選對人和做對事兒看得特別重要。從選對人角度說,當時一共有18個小夥伴在馬雲湖畔花園的家裡開會,這18個小夥伴中的絕大多數現在還在阿里巴巴,有些還擔任著重要職務。這18個小夥伴後來被稱作“阿里巴巴18羅漢”。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之所以加入阿里巴巴,不是因為當時阿里巴巴收入高,而是他們看到了共同的願景。比如說,現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的蔡崇信,就是放棄了百萬美元年薪加入的“18羅漢”之一,他加入阿里巴巴後每月工資才500元人民幣。

除了選對人,還得做對事兒。通過之前的創業經歷,馬雲意識到,“中國黃頁”那件事兒的大致方向是對的,只是當時合資後失去了控制權。於是,阿里巴巴在1999年創業初期,就針對中小貿易企業獲得信息難的痛點,打造一個線上交易平臺。和當時如日中天的“廣交會”等線下交易平臺相比,阿里巴巴的服務有好幾個優點:例如,宣傳費用低,賣方能持續宣傳,交易雙方能在平臺上保持互動,等等。2001年,阿里巴巴又推出了“誠信通”,幫助交易雙方解決誠信缺失的問題。

除了做對事兒,還得把事兒做好、做出知名度。1999年,馬雲發現公司的知名度實在太低,這是個很大的痛點——比如說,2000年,他跑到德國演講,能容下1500人的會場,結果只來了3個聽眾。回國後,馬雲就召集了第一次“西湖論劍”,邀請當時還都在創業初期的互聯網創業者,共同討論互聯網在中國的未來方向。這些參與者包括新浪的王志東、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等現在響噹噹的企業家,他們的參與給阿里巴巴帶來了很好的口碑營銷效果。

除了在上面說的,對用戶需求、組織文化、產品定位等要素外,阿里巴巴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前拿到的大筆投資,除了運氣外,也和馬雲對市場環境和時機的把握很有關係。1999年10月,剛剛創業1年的阿里巴巴就拿到了高盛500萬美元的投資,幾個月後,又拿到了軟銀的2000萬美元投資。拿到這兩筆投資後不久,美國的互聯網泡沫就破裂了。如果沒有這兩筆錢,很難想象阿里巴巴能順利地度過了那個互聯網寒冬。

我們來總結回顧一下第一個重點。阿里巴巴在1999到2002年這個創業階段的戰略特點可以總結成:召集有共同理想的合夥人,針對天使用戶的痛點需求開發產品,並通過口碑營銷實現單點突破,藉助互聯網進入中國的大機遇,開創B2B電商的混沌市場。也可以理解成,找對人和做對事兒。找對人說的是找對用戶需求和創業夥伴,做對事兒說的是做對產品和選好市場機遇。

其他部分將在其他篇幅為大家展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