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太難了,四招幫您高效解決(原創)

親子間高效溝通的四種品質

——傾聽、感受、詢問和引導

某種程度上,言傳勝於身教。因為,語言是塑造心靈的工具。

——作者

“孩子不願意聽我說話,幾乎不給我和他溝通的機會。”

“有的時候,還沒有等我還沒說話,孩子就說‘別說話,不想聽。’”

“我的孩子還好一些,但也是表面上在聽,在應付,根本不往心裡去。”

“我的孩子和我就像仇人一樣,要麼不說話,一說話就吵。”

“孩子在外面根本不接你的電話,短信、微信都不回,真是讓人傷心、擔心,氣惱。”

“很多話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眼看著他沉溺遊戲,荒廢時間,作踐自己。說怕他不高興,不說又覺得不負責任,心理很憋得慌……”

這就是大多數家庭溝通的現狀和困境。沒有溝通,就沒有親子間相互的瞭解、影響和教育。所以,父母必須反思自己在溝通中所扮演的錯誤角色,以及支配自己的錯誤的溝通思想,高自身的溝通素養。

傾聽、感受、詢問和引導是溝通中最重要的四中品質。這四種品質不僅能夠解決親子間溝通的巨大矛盾、分歧和障礙,更可以培養孩子的人格品質和人文精神。

未來社會一定更看重人的心靈、品格素養,還有創造力和思維智慧,這是一個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在和孩子溝通、對話、談判的時候,自身要呈現出品質。就像我們品格教育微信群裡的一位爸爸所說:“如果我們父母的自身修養、格不夠好的話,我們的孩子一定好不到哪裡去。”也就是說,父母的語言、思想、觀念和人生態度,對孩子的精神品行都會有非常重要的影。某種程度上,言傳勝於身教,因為語言是塑造心靈的工具。

親子間高效溝通的第一個品質:傾聽

很多父母都不善於傾聽,也不會傾聽。更不知道傾聽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橋樑,是一種高貴的個人品質。

“他們(指父母)從來不認真聽我說話。”

“他們總是打斷我要說的話,把他們的想法強加給我。”

“和他們說話太累了,他們根本就不懂你在說什麼。”

“和他們溝通簡直等於自虐。”

孩子們說。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所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為中心,急於判斷、表達、糾正,而忽略了孩子所需要的傾聽。所謂傾聽,就是專注的聽孩子表達他的感受、困惑和需要;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力,站在孩子的位置感受和思考,不急於打斷、糾正,並在孩子完整表達後積極的反饋。

父母不願意傾聽、不會傾聽的本質原因是恐懼和自以為是。

恐懼是因為父母擔心孩子不懂事、不成熟,形成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並且錯上加錯。自以為是就是認為自己是成熟的、正確的,孩子是幼稚的和錯誤的。自以為是是最需要提高的認知缺陷,恐懼又像發酵劑,加重父母的自以為是。

“我是過來人,我比你有經驗。”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你懂什麼,你太幼稚了。”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等等。

這些是典型的自以為是的心理和話語。父母總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比孩子有經驗,懂得多,看得清,甚至盲目的認為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父母唯一不知道的真相是:這種心理和話語讓孩子厭煩甚至厭恨至極。並且在內心發誓再也不和父母溝通:“我寧願對牆傾訴,也不想和他們(指父母)說”。

1、放下自以為是,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之前,一定要把那種自以為是的思想放下。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需要,孩子的願望,還有生命成長的規律,父母不一定知道。

我說:“您怎麼理解孩子說您太自以為是?”

父親:“我覺得是孩子不成熟,不理解我的意圖。”

我說:“是,孩子有不成熟的地方,這是必然。自以為是也就是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和正確的,但自以為是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您覺得它的合理性有多少?”

父親:“不好說,要看情況,孩子不成熟,我必須要把正確的東西告訴他。小時候父親對我非常嚴厲,要求很高,也經常罵我,甚至動手打我。我覺得沒什麼,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我說:“您覺得父親的要求和打罵對您來說是動力,驅使您不斷努力,擺脫貧困和嘲笑,從農村走出來。成為著名大學的學霸,有了今天不錯的事業。您做到了,所以,您認為對自己的孩子也必須嚴厲,凡事都要求他做到最好,否則您就很不滿意。您的這種想法有沒有不成熟的地方,或者有沒有孩子所說的自以為是的地方?”

父親:“也許吧。”很不情願的回答。

我說:“時代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樣了,您用您的成長經歷對待孩子,孩子會樂於接受嗎?”

父親:“是啊,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太優越了,也很自我,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

我說:“您性格中的某種冷漠是否和父親對您的態度有關?”

父親:“也許有。”

我說:“您希望您的孩子也和您一樣冷漠嗎?”

父親:“……”沉默

我說:“儘管您對家庭付出非常多,但是您的妻子和兒子好像都沒有感受到您的愛和溫暖。”

父親:“這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地方。”

我說:“我欣賞您的性格,善於反思,認識到的就一定可以改正和做到。”我發現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性。

父親:“我以後真的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了。”

我說:“是的,孩子很渴望您站在他的角度思考、感受。您不經常回家,您覺得孩子見到您最怕什麼?最渴望什麼嗎?”

父親:“最怕我批評他,最怕我和他談學習。最渴望什麼我說不好。”父親的情商有些低。

我說:“你在父親回家後最怕什麼?最渴望什麼?”孩子也在現場,我問孩子,希望孩子的答案能夠讓父親更多瞭解他的需要。

孩子:“我不怕他和我談學習,當然不談更好。最怕他板著臉,找我毛病,發脾氣。我最渴望他陪我玩。”

父親:“兒子,我知道了,老爸以前做的不好,老爸儘量改正。但是,老爸都是對你好,老爸的話也有道理,希望你也能夠聽進去。”父親如果不說但是,孩子會更喜歡。

我說:“你以前和爸爸說過這樣的心裡話嗎?”我問孩子。

孩子:“沒有。他聽不進去,也不給我機會說。”

我說:“您以前思考過要傾聽、感受和重視孩子的需要嗎?”我再次問父親。

父親:“沒怎麼想過。”

我說:“現在看,傾聽孩子是不是很重要?”

父親:“是,對孩子和自己會有更多的瞭解。”

那一刻,孩子流下了眼淚。

自以為是隻能讓孩子反感,您對家庭貢獻再多,也無法獲得孩子的尊重。孩子更看重父親能否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並且會因此而感動。

2、淡定,就可以靜心傾聽孩子

擔心是一種魔咒,讓父母產生各種災難化的思維和想象,覺得孩子完了,天塌下來了。此刻的您是自私和恐懼的,完全無法認識到犯錯是成長的必然。

如果您能夠把擔心昇華為淡定,那將是另外一種美好和諧的家庭畫面。

您就專注地靜聽,表現出您的淡定和擔當。這樣的您在孩子眼裡就如同一座大山,沉穩、聳立,讓孩子感到敬佩和安全。孩子自然願意傾訴和表達,並從您那裡學會堅定。那麼父母如何做到淡定呢?

把問題正常化或合理化,就可以讓自己淡定:

“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行為管理能力還不夠成熟,所以,犯錯是不是很正常?”

“犯錯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有什麼可怕的?”

“想想,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不也是經常犯錯嗎?”

我常常這樣問家長朋友們。

如果您有這樣的思考,您的內心還會那麼緊張和失望嗎?

“當我按照您的指導去思考的時候,我感覺很放鬆,釋然了很多。孩子也願意和我說心裡話了,我對孩子有了更多的瞭解。以前就是以為他不努力,後來孩子告訴我,是因為他們老師太看重學習成績,不看重人品,讓他很反感,才不喜歡老師和學習的。現在我知道了孩子問題的原因,按照您教的蘇格拉底式對話引導孩子思考老師的侷限和困境,孩子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謝謝您”一位媽媽感激和開心地說。

孩子犯錯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孩子有更大的突破和成長。如果您有這樣的認識,自然可以淡定、智慧地傾聽孩子。

3、不要急於打斷,聽孩子把話說完

沒有人願意在自己傾述的時候被人粗魯的打斷,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不管孩子的觀點和想法有多麼糟糕,您都要冷靜地聽孩子把話說完,這是您對孩子表達權利最基本的尊重。

“他們(指父母)從來不聽我把話說完,把我的興致一下子搞沒了。”

“他們一邊說有什麼心裡話跟我們說,一邊不斷打斷你,虛偽。”

“有的時候我就是說一說,發洩一下,他們也當真。智商是零嗎?”

孩子們說。

在溝通中,孩子非常渴望您尊重他的話語權,耐心聽他傾訴。所以,切記不要總是打斷孩子的話,冷靜地聽他表達。孩子說得越多,您對孩子的瞭解就越多,孩子對您的信任就越多。當您尊重孩子的話語權,孩子自然會尊重您的話語權,願意聽您說。

如,孩子說:“我不想學習了……”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會非常緊張,馬上打斷孩子,告訴孩子學習有多麼重要,不學習會怎樣。而不能傾聽孩子接下來要說的話,不管孩子的煩惱和壓力有多大,讓孩子更加痛苦和絕望。

孩子說不想學習了,原因很多:如作業太多,太累了,受不了。學不進去,煩躁難當。和老師鬧矛盾,發洩一下。覺得學習沒有用,或者對自己沒有信心等。一定要冷靜地聽孩子把話說完,瞭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具體情況,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等,給孩子有效的支持。

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要聽孩子把話說完。

4、注意身體語言,讓孩子感到被重視

對於傾聽來說,父母的身體姿態也很重要。您回憶一下,如果您和別人聊天時漫不經心,目光遊離,身體朝向別處,您的感受是什麼?

您一定會覺得,別人不想聽您說話,不在意您,不尊敬您。所以,傾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您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專注和投入。

您要和孩子面對面,用溫和的目光看著孩子,鼓勵孩子傾訴;

您要放下手中所有的事物,尤其是手機,專注的聽孩子說;

甚至可以撫摸他的頭,拉著他的手;

“我不知道自己表情什麼樣,也不知道孩子會不會反感。”一位媽媽說。

如果這樣,在您和孩子溝通之前,拿一面鏡子,看一看鏡子裡的自己就知道了。如果鏡子裡的自己很焦慮、煩躁,您自己都不喜歡,孩子一定不喜歡。

您可以調整好心情,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或者帥氣一些,在鏡子中看到滿意和溫暖的自己後,再去和孩子溝通。

親子間高效溝通的第二個品質:感受

我想大家對這個概念很熟悉,我經常說父母要感受孩子。只有父母能夠感受孩子,願意感受孩子,孩子才能夠接受到您的愛,願意感受您,感恩您。但我知道很多父母不習慣感受孩子,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沒有這樣的環境,人和人之間不能相互感受,每個人都只關心自己。尤其是,父母壓力太大,本能的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難過,感受不到孩子的痛苦。這樣,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很自私,不願接受父母的教育。所以,自私是最需要被超越的本性。

1、塑造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

教育,首先需要父母超越自身的本能需求,能夠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和歡樂,與孩子產生親密的情感鏈接。

我說:“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您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父母:“我會擔心、失望,有的時候也會很生氣。”

我說:“您有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

父母:“好像沒有,被氣暈了。”

我說:“您覺得孩子會不會愧疚、緊張?”

父母:“現在想,也許會吧。”

我說:“您在緊張和恐懼的時候,能夠聽進別人的建議和告誡嗎?”

父母:“應該不能。大腦一片空白。”

我說:“那孩子呢?會不會更脆弱和牴觸?”

父母:“是的,我明白了。”

所以,在您和孩子溝通前,問一問自己:

“我有什麼樣的感受?”

“孩子會不會比我更難受?”

“誰的感受更重要?”

2、感受的表達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在表達情緒,而不是在表達感受。所以,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反抗。

表達情緒:

“你太令人失望了。”

“你為什麼總是撒謊?”

“考這麼點分,自己不臉紅嗎?”

感受的表達:

還以孩子考試成績不好為例:

父母: “看到你只考了58分,媽媽心裡有些難過。我想你心裡也不好受吧?”

孩子:“不好受,我怕你生氣,罵我。”

父母:“如果我罵你,你會不會更緊張,也會討厭我?”

孩子:“會很緊張,也會傷心。覺得在你眼裡分數比我還重要。”

父母:“真對不起,以前媽媽不瞭解你的感受,讓你受了那麼多傷害。以後媽媽會盡可能感受你,體諒你。”

孩子:“謝謝媽媽。我也會努力學習,不讓您難過。”

只有愛的感受,能夠把孩子和父母的心緊緊地連接在一起,讓孩子有鬥志。

感受的表達需要不斷地訓練,您可以和愛人之間相互練習,增進婚姻的牢固和幸福。

也可以和同事相互練習,增進友誼和工作效率。

親子間高效溝通的第三個品質:詢問和請教

在溝通中,父母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經常居高臨下地質疑和訊問。

“你為什麼沒有考好?你說,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別人能考好你考不好?”

“你給我好好找找原因。不要找客觀原因啊,聽見沒有?”

“為什麼老師總是批評你而不批評別人?”

“你為什麼這麼貪玩,一點沒有上進心?”

父母把自己當成了法官,讓孩子恐懼和厭惡。

“我媽媽比法官審問犯人還令人恐怖。”

“有的時候,我被問得緊張、內疚又壓抑。”

“我覺得他們就像虐待囚犯一樣,真受不了,只能反擊。”

在這樣的質疑和訊問下,孩子們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

怎麼辦呢?

1、降位請教,耐心詢問

孩子最渴望父母放下架子,平等、尊重的和他講話。耐心地瞭解情況,不居高臨下,也不武斷和胡亂猜測。

孩子:“媽媽(或爸爸)我沒有考好。”孩子不安地說。

父母: “這次沒考好,一定是有原因的,需要我幫助你分析一下,還是需要我做些什麼?”父母要溫、體諒地詢問。

孩子:“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覺得該做的都做了。”孩子可能真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也許對您還不夠信任。

父母:“是計算的問題,還是記憶的問題?”用假設性的提問幫助孩子尋找原因。

孩子:“都不是。”

父母:“是考試緊張了?”

孩子:“也不是?”

父母:“是因為沒複習,還是大意了?”

孩子:“可能是我寫作業不認真,覺得沒問題,太大意了。”孩子會坦誠相告。

父母:“沒關係,我們不會責怪你。”

孩子:“我偷著聊天和玩手機了,沒有那麼用功。”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您的真誠和寬容。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您溝通,覺得和您交流很累、很煩,您可以這樣請教孩子:

父母:“媽媽知道自己嘮叨、對你不夠了解。媽媽也在努力改正,但總是不得要領,你覺得媽媽什麼時候,怎樣和你溝通你會願意聽,會開心?”

孩子:“您不要總是重複說過的話,簡練一點。您的情緒讓人很難接受,您別總是發脾氣。不要把您的想法強加給我,多和我商量,體諒我的難處。”在諮詢中我經常做橋樑,引導孩子和父母坦誠交流。

父母:“我知道了,我儘量做到。謝謝兒子。”

母子(父子)緊緊擁抱在一起,留下了久違的幸福的眼淚。

親子間高效溝通的第四個品質:引導和對話

蘇格拉底是這個世界上最會說話的人,他的哲學思想盡管不斷被超越,但是他的對話智慧卻無人能及,令所有渴望智慧人的效仿和崇敬。我希望每個父母和老師都能夠懂一點點蘇格拉底的對話智慧和藝術,獲得孩子喜歡和尊敬。

只有這種對話能夠引發孩子的思考、反思,有獨立思想,最後擁有智慧甚至真理。同時它也是最平等的,最有效解決問題的對話方式,最受孩子們喜歡。所以很多孩子說:“陸老師和您聊天很開心,收穫特別大,您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我很多想法和觀念。”也許,這會讓孩子一生受益,這是我的榮幸。儘管我很愚笨,也只會一點蘇格拉底對話術的皮毛。但我會不斷努力,修煉對話智慧,幫助更多父母和孩子。

在家庭教育溝通中,父母常用的和只會用的方式大多是:說教,批評,指責等,而不會對話引導。

什麼是引導呢?引導就是提出各種問題,讓孩子思考;提出各種假設讓孩子判斷;讓孩子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固執、偏見和謬誤,並讓孩子通過反思、分析、判斷,形成新的認識、思想、信念。讓孩子看到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讓孩子掌握更多瞭解自己、父母、老師、他人和社會的思維方式,讓孩子看到更多的人性的美和光輝。尤其是孩子覺得這些新思想、新想法不是別人強加給他的,是他自己發現和形成的。孩子就會超越自己,樂於改變和成長。變得包容、仁愛和智慧,那將非常美妙。

下面是對話引導的案例,我會把溝通中的四個品質都運用在其中,做一個總的梳理:

孩子:“我討厭我們老師,講課死板無趣,非常折磨人,根本聽不進去。我最期望的就是快點下課,早點畢業……”孩子大約說了五分鐘,我專注地看著他,認真地傾聽他的傾述和宣洩。不打斷、不判斷、不急於說教。

我說:“老師也有這樣的感受。老師也經常去學習,聽其他的專家和同行講座。有幾次,我在內心中非曾經常敬佩的專家講座讓我無法忍受,同樣的話題連續講多少年,沒有一點進步,真的聽不下去。我一般就會轉身離開。”我在感受孩子的厭惡和煩躁,同時用自己的經歷去體會,和他產生共鳴。在他傾述完之後。

孩子:“可他們(指父母)不理解,說我事兒多。”

我說:“爸爸媽媽是不是覺得別的同學都可以適應,所以也希望你能夠適應?”我通過這樣的詢問讓孩子瞭解父母的心理,接納父母,同時讓孩子說出他不適應的主要原因。

孩子:“他們有這樣的想法,覺得我脆弱和任性。”

我說:“這會不會讓你感到難過和不公平?”我再次理解和感受他。

孩子:“還好吧,有一點。”孩子很坦誠。

我說:“咱們先把父母的問題放在一邊,繼續聊你們老師的問題。如果你們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你就會喜歡老師、願意聽課嗎?”我要看孩子是否只是因為老師講課的問題不愛聽課,或者還有別的原因。

孩子:“願意。”我從孩子的眼睛裡看到他在說真話,而且父母也說過,孩子以前比較喜歡學習,就是上中學遇到這個班主任老師後有些厭學。

我說:“你覺得學習對你來說重要嗎?”我暫時避開老師講課枯燥的問題,激發他的學習願望。

孩子:“重要啊。”

我說:“既然學習對你很重要,那你有沒有想過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我要了解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孩子:“想過,但是沒有找到好的方法。”這是大多數孩子的問題,不會思考,不善於解決問題,只會死讀書。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我說:“比如我在聽某些專家講座,無法忍受,心情不好,但是又必須聽不能走開,你會怎麼勸我呢?”我在啟發和引導他思考。

孩子:“他是專家啊,應該有很厲害的地方吧。您這樣想會不會好一點?”

我說:“對,在那個年代,他們曾經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過貢獻。我這樣想的時候,心情就好些了。你們老師身上有沒有什麼優點?”

孩子:“他比較認真,但也很較真。”孩子很難一下子接受老師。

我說:“一般負責人的都會比較認真,負責是不是也算優點?”我繼續引導他多看老師的優點。

孩子:“算吧。”孩子對老師的看法有些鬆動,我暗自高興。

我說:“如果你多看老師的優點,就像你勸我一樣,你對老師的感覺會不會好一點?”我引導他進入體諒模式。

孩子:“應該會吧。現在感覺還好,但就怕上學後看到他那種死板的樣子還是會接受不了。”我更加高興了,孩子在考慮現實問題,而不是衝動或違心的答應認真聽課。

我說:“老師天生就是死板的嗎?”我引導他看到事物的本質,有包容心。

孩子:“不知道。”

我說:“發育正常的嬰兒是不是都非常可愛,如同天使?”我在讓孩子學會推理。

孩子:“是很可愛。”

我說:“這樣說,老師的死板應該是後天形成的,而且死板的人也缺少樂趣。也就是說,他也是受害者。是吧?”

孩子:“應該是吧。”

我說:“這樣看來,你和老師都是受害者。對於兩個受害者,你們是應該互相體諒還是互相傷害?”

孩子:“應該互相體諒。但他畢竟是老師啊。”

我說:“你希望老師能夠善於學習和改變,我很理解。但是多年的性格和習慣好改變嗎?就像你的父母一樣,對不對?”

孩子:“嗯。”無奈,但感覺有更深的接納。

我說:“在你和老師、父母之間,你們誰的可塑性更強,更容易改變?”

孩子:“我。”

我說:“非常好。你這個年齡處在成長期,善於自我塑造和改變。而且,這個世界上最容易改變的是自己,最難改變的是他人。你覺得你應該改變什麼才能夠感覺老師不那麼死板、無趣呢?”

孩子:“不知道。”

我說:“如果你降低對興趣、生動的標準,以樂觀的、有趣的眼光看待事物,你的感覺會好一些?”我更加深入的引導。

孩子:“應該會,落差沒有那麼大了。”

我打開了他的思維,改變了他對老師的看法和認識。人必須在自己的心靈中豐富和生動起來,否者我們看什麼都會覺得無聊和煩躁。

我說:“你覺得老師的方法能幫到你嗎?適合你嗎?”我在徵詢。

孩子:“非常適合。我從改變對老師的看法和對生動有趣的標準開始。”

我說:“那你願意把這個想法記下來嗎?”我溫和地建議。

孩子:“願意。謝謝老師”

這次諮詢後,孩子對老師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觀,聽課不覺得那麼煩了,和老師相處得也比較融洽。

傾聽、感受、詢問和引導是溝通中最重要的四中品質,不僅可以解決親子溝通問題,還可以讓孩子的心靈變得美善、智慧和高貴。

這是教育的真正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