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去「轉山」?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的確,我們並沒有什麼信仰,也沒有什麼傳承沿襲,只是因為聽說了之後就要跟風嗎?但,就算是這樣沒有任何緣由前去,在轉山的路途中也會得到之所以走一遭的理由。

「信仰,讓我們不一樣」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較早之前聽聞到“轉山”這種形式,覺得是件很不解又好奇的事。我們也曾長途跋涉的遠足到山裡,或是沿著山脊徒步前行,都只是為了一場不尋常的風景,或者為了滿足自己“到此一遊”的慾望。而“轉山”,他們卻僅僅是為了信仰。

信仰對於我們,概念模糊。也沒有什麼信仰,非得驅使著我們每年都要去圍繞著一座山,跋涉好幾天的。所以,在決定去轉山時,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而去?可能是想見識一下“信仰”吧。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於是,收拾了一身裝備輕裝上陣,但在路途中仍被亂石堆、爛泥路、雨雪烈陽,坎坷澆曬的身心疲憊。可每每擦身而過的藏人們,卻個個身著平常甚至是破舊的健步如飛著,被攜家帶好幾個小孩的趕超是常事。

我不停的問為什麼,回答卻總是:因為信仰,因為信仰足夠強大!特別是當迎著雨翻越埡口快要崩潰時,遇見一個六歲左右的孩子為阿媽揹著包,一步步跟在磕長頭的阿媽身後,還開心的答著路人“已經進山28天,今天終於到了埡口……”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這種信仰,就如同信念一樣吧,只是我們的念想不同。我們踏上轉山之路的信念就是征服這條高海拔之路,來超越自己得到滿足。而他們則是希望能在神山腳下以這種方式來洗清自己過往的罪孽,或為眾生祈福。

「卓瑪拉上的朋友」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轉山路上的人來人往,有時就如同繁鬧的城市街道。只是城市中過往的人群,有著淡漠的距離感;而這裡的迎來過往,都會互贈著微笑與問候,路人甚至可以如同朋友般招呼交流。

我們聽到過迎面而來逆時針轉山的苯教信徒,當你如同朋友般的傾心訴說,關於他們的教派及旁人不理解的種種;我們在亂石堆中踟躕尋路時,也遇到過後來居上的佛教信徒們熱情的引路,並悉心地道一聲“要小心”以叮囑。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登上卓瑪拉埡口後,同時在埡口的人們會互相關切慰問。有的藏人會以他們的習俗,向你拋灑糌粑給予祝福;或者微笑的給你遞上他們自己攜帶的食物或零食,盛情的邀請你一同享用……

當時,在卓瑪拉路過一個略會漢語的藏族姑娘,她迎向我的目光,微笑地問詢起累不累,待我同樣微笑的回應“還可以”後,她立馬開心地接了一句“現在我們是朋友了”。如此直接突然的表達,讓我望著她愣了好一會兒。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之後經人解釋才知道,原來在他們認為能一同到達卓瑪拉埡口並遇見的人,都是極其有緣分的,可以成為一生最純粹至真的朋友。沒有金錢或者利益的理由,只因為我們同時到達,並在卓瑪拉埡口遇見,便可以如此簡單純粹的成為朋友。

「最難熬的,是漫漫平路」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在大多數人的心裡,總覺得轉山之路最艱難的一段,就是翻越5700米海拔的卓瑪拉埡口。因為不僅要克服如此高海拔帶來的不適,還要連續爬升三個埡口才能到達。在此期間的天氣還不穩定,常有雨雪的降臨,就更別提細窄的碎石路了。

所以,初次來的人將卯足的勁兒,都發揮在了翻越埡口這一段上。然而卻沒想到最磨人的,是那最後十公里的平路。一個接著一個相同的轉彎連接一條漫漫長路,一次又一次問詢最後的路程,都被“下一個拐彎處就到了”所安慰,可緊接著立馬被失望所取代。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翻山越嶺的累了一天後,再經歷這看不到盡頭的漫長路程,對身體和情緒都是極大的磨練。腳疼腿痠在這一段路上開始發酵,“下一個拐彎處就到了”的謊言讓人絕望地遊走在崩潰的邊緣。最終好不容易看到了塔爾欽,僅僅四公里卻感覺怎麼也走不到……

而這四公里的平路也被當地人稱作“粘哇趟”(དམྱལ་བ་ཐང་),“粘哇”翻譯過來是“地獄”之意,所以這條路即是“地獄之路”。很形象,可以想象你完全看到了終點,勝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但卻始終夠不著的感覺,一如在地獄裡行走般的痛苦。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其實,這就如同人生之路一樣吧。往往遇到坎坷和波折,看似處於最困難的時刻,實則並不是最難熬的。反而熬過那段艱苦歲月之後的平淡時光,才是最難堅守的。畢竟,漫長人生中大多都是平淡的時光,能守著平淡度日才是一種修行。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我們為什麼要去“轉山”?

許多轉山的朋友都說,在這短短的兩天裡,經歷的成長卻像數年;也有人說這條路上所有的經歷,皆是個人福業的顯現……

不管如何,出發至此,完全不需要一個冠名堂皇的理由,在路上自會收穫緣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