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展期,是「套路」還是強行「續命」

進入8月份後,P2P雷潮正在逐步的轉變,從直接原本的暴雷到宣佈清盤再到現在的展期3年,可謂是花樣迭出,但不管怎麼變化都掩飾不住平臺出現風險的事實。至於平臺突然轉變的原因跟各地互金協會陸續發佈關於網貸機構退出政策有關聯,監管部門要求平臺定期報送執行情況以及不失聯、不跑路,這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P2P平臺的突然跑路。

因此在7月份很少有P2P平臺發生突然跑路的情況,大多都選擇清盤,但誰曾想面對監管部門提出的清退要求,一些平臺玩起了先清盤再跑路的套路。隨後政策再次出臺要求平臺實現無風險良性退出,既然不能清盤脫身了那就進行展期吧,而就在前兩天溫商貸宣佈展期3年兌付。通常一個期限超過1年的借款項目對於投資人而言就很長,現在卻宣佈三年時間的展期,很明顯是平臺在耍無賴。

平臺展期,是“套路”還是強行“續命”

3年的展期,先不說投資人是否願意接受,即便投資人接受,平臺方能夠保證這期間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嗎?三年後又能按約兌付嗎?想必沒有哪家平臺能拍胸口保證吧。另外一方面停運三年在沒有任何進項的情況下場地需要租金、員工的工資、再加上其他開支,試問平臺拿什麼來堅持三年?即便能夠堅持平臺借款人在得知平臺展期後還款意願會不會下降?

由此看來不管是清盤還是展期,從三年的還款時間來看,很大程度上是在套路投資,從當下市場環境來看基本沒有哪家平臺的借款期限達到三年,即便存在又有哪個投資人敢大膽的去選擇呢?那麼展期或清盤真的需要三年之久嗎?大多數所謂良性清盤的平臺,不管是從自身的運作模式,還是從清盤過程中對投資者利益的保障都很難做到良性退出。

有人會平臺清盤、展期不是有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嗎?其實對於P2P的監管整治相關部門也很頭疼,一是不知道怎麼去管,二是沒辦法管,因為很多地方金融辦,對於P2P業務的理解並不深,一些實際情況也不清楚,想要有效的監管談何容易。而對於近段時間的爆雷潮,維穩則是主要目標,所以哪怕平臺已經出現問題,也得把風險釋放延後,出個展期方案或者其他,不能直接爆掉。在這前提下只要平臺不立刻跑路,願意拖延還款時間來穩住投資人,相關部門就會去積極配合。至於今後的錢能不能還,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其實大家都希望平臺能夠良性清盤退出,投資人順利拿回本金,平臺也能成功上岸皆大歡喜,但實際縱觀這些年的清盤平臺真正能夠做到良性退出有多少呢?所以展期就成為一個折中的辦法,平臺也希望通過展期兌付的方式來穩定目前的環境,從而等待P2P行業的逐步回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