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動盪之際,到期慢、回款難,投資人該問誰?

最近在網貸第三方社區中可以看見許多投資人都在吐槽項目到期慢、回款難,甚至到期大半月了,還保持著鎖定期的狀態真是令人著急。眼下儘管P2P行業逐漸回暖,但經歷前段時間的爆雷潮後,投資人的信心早已嚴重喪失,而落地為安已成為已成為普遍共識。但是到期慢、回款難讓不少人順利下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類情況呢?

實際上出現這類情況的投資人基本是選擇了計劃類理財產品,直白的說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活期產品,鎖定期+到期自動債轉的模式。過去P2P平臺為了滿足投資人需求推出活期項目,隨存隨取、靈活性高,但隨著近期擠兌事件造成大量平臺清盤,很多平臺紛紛下架或轉型活期。於是就出現了一種定期+到期自動債轉模式,實質上將原來的一天或幾天拉長成了一個月,每月到期後便退出,以此達到投資的流動性。

P2P行業動盪之際,到期慢、回款難,投資人該問誰?

一般來說項目到期後投資人就可以直接退出,但在實際操作中,特別是現階段平臺爆雷不斷,投資人情緒恐慌的情況下,一些平臺的自動債轉功能根本無法如約完成。原本兩三天就能完成的自動債轉,卻出現了半個月都無法退出的情況,影響投資體驗不說,如果平臺及時處理好,還會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嚴重點平臺出現負面輿情,用戶集中擠兌都是可能的。

此外這類產品還存在期限錯配,簡單的說很多平臺會將期限較長的標拆分成短期標,常見的新手標都是一個月,到期之後自動債轉給新用戶,並不是借款人到期回款了。這種債權轉讓方式並沒有經過投資人同意就形成決策,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即使有些平臺會有文字提醒,但是在流動性危機面前幾無抵抗力,短期標就變成了長期標,當下大規模平臺出現逾期也正是這種期限錯配所引發的連環效應。

下架計劃類理財產品的重要意義

因此不管是從監管層面還是平臺自身發展角度計劃類理財產品下架成必然,對這整個行業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首先這類產品的下架將進一步減少網貸平臺對借款業務的干涉,進一步靠攏信息中介的定位,行業將更加純粹,相應的風險也會更低;其次當前雷潮損害了不少投資人的利益,而部分借款人卻從中受益,當P2P引入徵信機制後,借款人都得把錢還回去不然就會上徵信;最後對投資人的好處,是認清P2P的中介定位,擺正自己的投資心態,合理進行資產配置,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去選擇平臺。

當前受爆雷潮影響很多投資人選擇觀望,等著持倉平臺回款到賬,然後選擇其他理財產品徹底離開P2P,這是無法避免的一種現象;這次P2P行業的爆雷過於猛烈,出事倒下的不止一些不合規的野雞平臺,甚至一些有實力有背景的大平臺雷掉的也不少,當然其中也淘汰了一些不合格的投資人,這是在所難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