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審計行業也許將迎來一場大地震,在剛剛過去的週日,英國黨內會議之前,影子大臣John McDonnell就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受英國工黨徹底改革審計行業的激進計劃影響,四大(畢馬威、普華永道、安永和德勤)或將被分拆!

01、英國工黨呼籲:拆分四大!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早在今年3月,英國的金融監管機構財務報告委員會就已經要求調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應該被分拆。

而今年5月,這個問題又被重提。

英國工黨認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經壟斷了全球超過90%上市公司的審計業務,在英國和美國市場,這一比例甚至高達99%。

絕對的壟斷之下,腐敗問題也是難以避免,自去年以來,四大有關的“醜聞”似乎正在引發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四大的英國業務分拆可能有兩種路徑:

一是把每家大公司分拆成相互競爭的小型公司;

二是全部剝離它們的諮詢業務,只允許它們做審計業務。

今年2月,英國會計監管機構財務報告理事會(FRC)負責人Stephen Haddrill表示支持第二種方案,以提高市場競爭性。

據英國媒體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已經制定了應對英國企業分拆的計劃。

畢馬威英國業務主席Bill Michael表示,他們公司一直在考慮在某一時間分拆業務的情景,因為四大當前的業務模式(這些業務模式產生越來越多的諮詢收入)是“不可持續的” 。

而今天的這種情形,又不能不去追溯審計行業的合併歷史。

02、艱難的"四大"合併之路

會計師事務所歷來都不缺少合併的話題。

從2001年開始,國內、國際的會計師事務所合併潮起潮落,國內不斷因合併產生出新的大型事務所,而“第一大所”“航母”的出現,使國內註冊會計師行業的格局不斷變化。

而四大的“合併”,還要比這早許多。

(1)普華永道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1998年7月1日

普華國際會計公司(Price Waterhouse)和永道國際會計公司(Coopers & Lybrand)合併成普華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 1996年12月

普華國際會計師公司吸收北京的張陳會計師事務所為其中國成員所。

◆1997年11月

永道國際會計公司吸收廣州羊城會計師事務所為其聯營所。

(2)德勤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 1917年

德勤意識到中國的商機,在上海成立辦事處,成為首家在上海開設分支機構的外國會計師事務所。

◆1972年

德勤在香港擁有了辦事機構。

◆1997年

德勤與香港最大的中國會計師事務所———關黃陳方會計師事務所合併。

◆2004年12月

德勤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鮑毅表示,德勤有合併中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想法和計劃,並與天健會計師事務所集團旗下的北京天健、廈門天健華天和深圳天健信德進行了接觸和了解。

(3)安永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1981年1月

安永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常駐代表機構,現在我國深圳和廣州設有常駐代表處;

◆1992年7月

安永公司與北京的華明會計師事務所在北京合作開辦了中外合作會計師事務所--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並於1998年4月在上海設立了上海分所。

◆2001年

安永與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合併,合併後成立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大華與安永華明上海分所合署辦公。

◆2007年10月

臺灣的致遠會計師事務所已正式與全球同步更名為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2008年

安永對旗下的安永華明和安永大華實施合併和業務整合,合併後安永大華被註銷,其業務和人員併入安永華明。

(4)畢馬威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1983年10月

在北京設立了第一家常駐代表機構,廣州、上海和深圳設有常駐代表處。

◆1992年7月

畢馬威國際會計公司與北京的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辦了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

◆1998年12月

在上海設立了上海分所

03、事務所沉浮錄,超5億合併大案

在2013年中瑞嶽華和國富浩華合併為瑞華之後,已經多年沒有了大宗的會計所合併案例。會計所之間大吃小的兼併案例也很少了。

回顧過往這些年,按照合併後機構第一次進入中注協會計師事務所百家信息披露的年度收入為標準,超過1億元的有16宗、超過5億元規模的會計所大宗合併案例有5宗。

(1)5.05億 (2007年收入) 中瑞嶽華

2007年末,嶽華與中瑞華恆信合併為中瑞嶽華。在2008年初舉辦了成立大會,新成立的中瑞嶽華也同時宣佈加入羅申美國際,香港羅申美會計師行也更名為中瑞嶽華(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當時媒體報道為“強強聯合”、“與“四大”競爭”。

合併前的2006年,嶽華年收入2.1億,中瑞華恆信1.69億。

合併後的 中瑞嶽華,在2008-2012年的會計師事務所百家榜中中分別列第5名、第5名、第5名、第5名和第6名,2011年收入13.17億。後在2013年與國富浩華合併為瑞華。

(2)27億元(2008年)安永華明

2008年,安永華明和安永大華悄然合併為安永華明。

這次合併沒有媒體正式報道,僅有網絡發帖。這更像是“內部的整合”(安永大華客戶太平洋保險變更會計所公告語),但法律上卻是2個主體之間的吸收合併。

合併前的2007年,安永華明年收入23.16億,安永大華1.2億。安永大華是安永在2001年合併當時本土領先的會計上海大華(1999年收入5827萬。並非現在的大華所)而來。該合併曾經被希望是“國際會計公司本地化,本地會計公司國際化”的典範”。但合併後的幾年運營,內外皆有不同看法。

本次合併後,一批原大華的人員出走安永華明。部分加盟了當時的中瑞嶽華。

安永華明2016年會計所百家排行列第5名,2015年業務收入29.6億元。

(3) 5.32億(2009年收入)國富浩華

2009年末,萬隆亞洲、五聯方圓、中磊(部分)合併為國富浩華。

萬隆亞洲註銷,五聯方圓更名為國富浩華,相應的資質也繼承。合併後的國富浩華與萬隆集團沒有關係(據會計視野的訪談)。

合併前的2009年,萬隆亞洲年收入3.98億、五聯方圓0.72億。

合併後的國富浩華在2010-2012年的會計所百家排行分別為第9名、第7名和第9名,2011年的業務收入為8.88億。後在2013年與中瑞嶽華合併為瑞華。

(4)5.88億(2011年收入) 致同

2012年初,天健正信和京都天華宣佈合併。並在數月後宣佈合併後的名稱為致同(也即曾翻譯為均富的Grant Thornton的中文名)。

合併前的2010年,天健正信年收入4.42億,京都天華3.47億。

合併後的2012-2016年的會計所百家排行,致同分別為第13名、第12名、第12名、第10名和第11名,2015年收入為15.3億。

(5)24.37億(2012年收入)瑞華

2013年,中瑞嶽華和國富浩華合併為瑞華。

當時有人民網評論認為:“四次合併成就瑞華, 凸顯大而不強隱憂”。評論的一個著力點就是合併之前的國富浩華吸收合併了因綠大地而被處罰的深圳鵬程會計所。

合併前的2011年,中瑞嶽華年收入13.17億,國富浩華8.88億。合併後中瑞嶽華註銷,國富浩華更名瑞華。

合併後的瑞華多年領跑本土品牌,2013-2016年的會計所百家排行分別列第3、第3、第4和第2名。2015年為40.3億。

合併浪潮並不少見,而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所以冠以“國際”兩字,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這些會計師事務所是為世界上大部分大型跨國公司提供以審計業務為主的專業服務;

2、這些會計師事務所僱傭的註冊會計師來自各個國家;

3、這些會計師事務所在業務收入和人員數量等方面均居會計師行業之冠。

拆分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合併,也並非都是美好的。

04、事務所合併風波,鄙視鏈的前世今生,合併並不總是想象的那般美好。

2016年年底,安永西安分所合併了瑞華,表面上合併但是骨子裡卻是“水火不相容”。知乎上有一條提問,引發兩方激烈爭吵。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甚至在知乎上“相互攻擊”,看起來只是一場“口水爭執”,而這背後,其實也是內資所和外資合併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1)待遇之差

很多時候,職場人的“尊嚴”全靠一個月那點工資撐著,你兩萬,我八千,那你厲害。當時的安永和瑞華,也不能避免的被比較著,被鄙視著……

按照當時工資標準(也就是2015-2016年),安永的工資: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審計第一年,平均工資達到了7250元,一年下來小十萬是沒有問題的。

而瑞華作為國內第一大事務所,助理起薪只在2800-3600,差補每天50,一年到手大約4-5萬。

而雙方一合併,勢必要在工資待遇上做新的調整,眼看著別人輕輕鬆鬆就和自己拿一樣的工資,多少安永人心裡攢著不服氣,甚至引發一波離職潮對抗。

說到底這種不服氣和不平衡,是因為大家“起點”就不一樣。

(2)標準有別

頂著四大的光環,許多財經大學的學生都把進四大當成了夢想的第一站,而四大每年的錄取了卻是很低,普華永道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組數據:

公司計劃2016年擬招聘1400名全職應屆生以及600名實習生和高中畢業生,而這2000個工作崗位已收到3.9萬份申請,錄用率將僅有5%。

安永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進入安永的基本都是211及以上的學校。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從業者畢業院校統計

而本土八大,招聘條件就沒有那麼嚴格。從學歷到GPA再到實習經歷的要求,都是“八折”,當然這也和事務所本身的差距有關係。

比如大家都知道,四大有非常完備的晉升體系,公開的薪酬: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安永晉升路線圖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安永薪資圖

比較而言,內資所的審計方法論,成長方式都更為粗放,培訓機制和晉升體系都要“稍稍”遜色。

(3)業務能力有別

提到業務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差別”。

瑞華無法理解安永,一個底稿為什麼要做的這麼精細?安永人也不能懂瑞華,明明合併之後人更多了,怎麼工作量反而更大?這到底說明了什麼問題?

合併時安永員工為30人,瑞華合併進來的員工預計至少160人。雙方各執一詞,安永公開嘲笑瑞華底稿做得差,穿衣老土;瑞華則反擊安永裝X,行為惡劣,以偏概全。

雖然私下炒的不可開交,但兩家還是“順利”完成了合併,不服的安永人直接離職抗議,理智的瑞華人等上兩年,“鍍一層金”也能“高跳”一級……

這些都是小風浪。

就像2005年,德勤合併了北京天健,天健創始人陳建明的出走德勤,在其他行業裡另立門戶。這件事情鬧的很大,當時行業議論紛紛。

大事件|審計行業巨震!四大要被拆分?

但,這麼大的事件,過幾年,也就那樣了。

縱觀整個行業的發展,就是在不斷合併 - 再合併,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強大,再強大,這背後有一個詞,叫做資本。

公司也好,個人也罷,都不過是當下形式的判斷、權衡、取捨。

誰能撐到底,誰能活下去,一切都是未知數。

合併不會停止。資本沒有感情。

▎文章來源:會計知識網,中國會計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