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洪油」今安在?

洪江“洪油”今安在?

洪江古商城雖然歷經滄桑,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會館、錢莊、商行、客棧、青樓、鏢局、作坊、報社、煙館、寺院等古建築380餘棟。

冬暖夏涼的窨子屋,依山就勢,作為洪江的旅遊特色,正成為世人嚮往的旅遊勝地。令人驚奇的是,雖歷經千年,但窨子屋內部的木質結構仍保持完好,木漆清亮,據介紹這都歸功於曾盛極一時的洪油。洪油作為洪江曾經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 遠銷於江、 浙、 皖、 沿海一帶,享有“頂紅”的美譽, 意為頂好的洪油。

洪江“洪油”今安在?

但因其製作工藝複雜,現在正慢慢地消失,為了探尋它的過去和現狀,記者來到洪江,踏上了尋訪洪油之旅。

宋永昌是原洪江植物油公司的老技師。對於洪油的歷史他很是清楚。

老宋回憶,當時從洪江運出去的洪油都是江蘇鎮江油市中的搶手貨,爭相購買,有的還以期貨形式預付貨款,頗得江浙一帶油商們的信任和好評。

洪江生產洪油的歷史,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從清同治三年 (1864 年 ) 張吉昌在洪江創建第一家油號開始,經營洪油的油號逐漸增多,形成集收購、榨煉、製作、包裝、運銷為一體的格局,成為洪江古商城經濟繁榮的三大支柱產業之首。據《中國實業志》記載: “鼎盛時期,同業 ( 洪油業 ) 有十六、七家之多, 運出桐油(洪油)二十萬擔以上,值七百萬元 ( 銀元 )” 。清末時期的張吉昌油號、民國初年的慶元豐和徐榮昌油號,都號稱為擁有百萬銀兩的大戶。高燦順、 朱志大、 楊恆源、 劉同慶、劉安慶等油號都是經濟實力相當雄厚的富商大賈,富甲一方。

洪江“洪油”今安在?

洪油用圓桶分裝,外面再糊幾層油紙,防漏效果很好。因為洪油業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圓桶業、裱糊業、運輸業和其他商業、服務業的發展。宋永昌也曾做過大油號的銷售。洪江的大油號總號在洪江,在湘、貴、川和漢口、上海、鎮江等地設有分號。如果說沿江沿海的口岸城市是“洪油”交易中心的話,那麼設在湘、貴、川等地分號就是企業的桐果收購、 “洪油” 加工基地。 “我們跟船出去銷售洪油,以鎮江做為轉運點。 洪油在這裡分裝再銷售到其它地方。當時的油商都是財力相當雄厚,因為出去一趟要積壓很多的資金,只有賣了油才可以回本。在鎮江賣完油,我們還要停上一段時間,買些布匹、香皂、蠟燭之類的日用品回來售賣。 ”宋永昌說,在這一進一出中,金色的“洪油”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財富發酵。有人用聲音形容這生意過程: “纖篾響、銀元響、鑼鼓響” ,前者指貨物裝船時用纖篾,中者指商家生意後的收入,後者指商人們帶著鼓鼓腰包聽戲的愜意。

洪江“洪油”今安在?

洪油是在桐油的基礎上精煉加工而成,土法榨油費時費力,七八個人才能合力推動木樁,在一來一回中一點點地榨乾油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傳統生產工藝繁複,銷售市場漸窄,洪油產量驟降,基本處於停產狀態,洪江植物油公司也於2002年破產改制,目前僅剩的零星小生產作坊,也都採用機械化生產方式,和簡化的工藝配方,生產出來的洪油質量無法與傳統洪油媲美。

洪江“洪油”今安在?

託口鎮的遠軍榨油廠是洪江唯一一家仍在生產桐油的廠子,廠房裡機器轟鳴,烘桐籽的幾口大鍋正冒著熱氣。正在製作茶餅套子的江師傅說過去用土法加工榨取桐子油是一項既複雜又繁重的體力勞動, 要經過 “烘烤” “碾碎” “制餅”“踩枯” “打油”等多道工序。一聲號子打一錘油,直到那些木釘木樁被打完,打得幾乎沒有壓縮的餘地,才見桐子油滴落,由細變粗,再變細,到最後一點一滴都無法滴落,才算把油榨乾。 “現在都機械化了,一個人做一天可以出 4榨油, 以前七八個人做一天才出3榨油。 ”

胡遠軍是這家廠的老闆,他說洪油製作太過複雜,現在已基本絕跡了。市面上在用的都是桐油,雖不及洪油好,但也可以起到防蟲、防潮、防腐的功效。他的廠子一年也只生產五六個月的桐油,其它的時間用來生產茶油、菜油。 “我們的桐油都是銷往廣西、 雲南、 江蘇一帶。現在桐籽不好收,產品經常是供不應求。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我們不知道還可以支撐多久,也許會不再生產桐油了。 ”

在洪江植物油廠的宿舍小院裡,幾位退休老大爺在擺龍門陣。我走上前去向他們打聽洪油。一位姓米的老大爺說,他的父輩是土法榨洪油的工人,到了他這一代只是小時候見過,等到他也開始榨油時已是半機械化。 “洪油是個好東西啊,防蟲防潮防腐能力很強,可惜現在沒有了。 ”

在洪江街頭,我攔住了一位三十來歲的男士, 問他知道洪油嗎。 男士說:“洪油?什麼是洪油?我沒聽說過!”

隨著時光的流逝,隨著時代的進步,先進的工業生產和機械化水平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作坊,洪油不再生產,桐油的產量也在下降,曾經作為洪江三大支柱產業之首的洪油產業在不經意間正逐漸銷聲匿跡。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洪江“洪油”今安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