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還記得這個老北京民謠嗎?

平則門,拉大弓。

過去就是朝天宮。

朝天宮寫大字,

過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

過去就是馬市橋。

馬市橋跳三跳

過去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搖(繞)葫蘆,

過去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

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問問估衣多錢兒賣,

打個火抽袋煙兒,

過去就是毛家灣兒。

毛家彎兒紮根刺兒,

過去就是護國寺兒。

護國寺賣大斗,

過去就是新街囗兒。

新街囗賣大糖,

過去就是蔣養房。

蔣養房安菸袋,

過去就是王奶奶。

王奶奶啃西瓜皮,

過去就是火藥局。

火藥局賣鋼針,

過去就是老城根兒。

老城根兒兩頭多,

過去就是窮人窩。

晴天曬被子,

陰天躦湯鍋。

從頭說,阜成門在元代稱平則門,歌謠中《平則門拉大弓》是指平則門〔阜成門〕內的弓匠營,為制弓箭之所,現只遺存東弓匠衚衕、西弓匠衚衕、小弓匠衚衕。

朝天宮、寫大字

好像很多青年人也不知道朝天宮了。一提白塔寺還是知道的,朝天宮就是白塔寺西邊兒。現在還有宮門口東岔、西廊下(再往西帝王廟也有這個小地名)等小衚衕。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朝天宮

就在現在這片被民居湮沒街區下,沉睡著一座北京舊城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皇家道觀,它曾經盛極一時,卻又在一場詭異的大火中一夜被毀,化成灰燼——這就是傳說中的“朝天宮”。

五百年來,朝天宮是北京城內存在過的規模最大的皇家道場。朝天宮作為都中道庭之首,道錄司之所在,兼用作百官習儀之處,這一建置是明太祖留下的傳統,今天的南京朝天宮即是這一傳統的僅存碩果。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北京仿南京之制建朝天宮,經過成化十七年(公元1781年)的整修,整座建築群的規模達到了極盛。

《帝京景物略》記載,北京朝天宮“建三清殿,以奉上清、太清、玉清;建通明殿,以奉上帝;建普濟、景德、總制、寶藏、佑聖、靖應、崇真、文昌、玄應九殿,以奉諸神。東西建具服殿,以備臨幸。”

朝天宮中的十三座大殿的具體形制如何,又是如何排布在這片廣大的地盤上的,留下的文字記載極少,今人只好靠著田一俊提到的那首“憲皇詩”,即明憲宗的御製詩,去想象它當年“紫禁西北名朝天,重簷巨棟三千間”的盛況。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一個夏夜,朝天宮突然起火,火不知從何處而起,倒像是驟然迸發,一霎時十三殿俱焚,但卻沒有殃及周邊街市的任何建築,京城百姓盛傳這場大火有異狀。

自此之後,朝天宮再沒有重修過,後人僅在基址北端依舊基建了一組護國元天觀,即今天的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

到明末時,周邊民居已經開始漸漸滲入曾經的宮牆,到清代中葉,整個朝天宮的地盤已經完全融入了京城的尋常巷陌,從《乾隆京城全圖》上看,除了玉皇閣處尚有一座殿閣臺基之外,朝天宮已無建築遺存。

然而朝天宮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這個龐然巨物倒下之後,將它的骨架永遠留在了京城的西部,在當年羽士和百官們曾經緩步的御道之間,百姓們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十三座大殿的臺基下,一系列自發組織的街巷逐漸生成,在化為灰燼的神像與經典之上,出現了新的人和新的故事。朝天宮的名號漸漸被歷史湮沒了,而在它曾經的地盤南部,一片新的街市被稱作“宮門口”,這個名字一直留到今天。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朝天宮的遺址面積

有些關於朝天宮的民間傳說還在流傳著,比如關於它的終結。有些老北京們會說,這是因為宮門口東西岔彷彿一個“人”字,而在這個人字東邊的白塔寺白塔和在西邊的青塔寺青塔又如同兩個點,人字加兩點,不正是個“火”字嗎?

火字當頭,朝天宮怎麼能不遭回祿呢?其實,青塔寺的那座青塔距離白塔有一里之遠,而且在明代時已經無存;而今天宮門口東西岔扭轉相交的形態是在朝天宮消失之後因為民居的增建才形成的,朝天宮的這個“火”字實際上湊不起來。

不過,有這段小小的傳奇又何妨呢?朝天宮彷彿是一個古老的書架,時刻準備著承接源源不斷的最新的故事。

二十世紀初,在東廊下的北端,出現了一座基督教堂。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教堂

繼白塔寺的佛教與朝天宮的道教之後,在這片歲月悠久的街市上,又出現了另一種信仰。教堂今日已是民居,但建築保存完好,院門的椽子下還能看到當年雕刻的小小的五星,鐘樓的攢尖頂向南遙望白塔寺的浮屠。

有一說這是中華聖公會的福音堂,而居民們則只記得這是當年美國教會的教士們創立的教堂。如今教堂僅以東廊下基督教堂的名號列入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但模糊的歷史掩蓋不住它背後的滄桑,其中的故事還有待我們去發掘。

不過說起宮門口的傳奇,最廣為人知的還是那座福綏境大樓。福綏境大樓,建於1958年,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大樓設有大食堂,樓高八層,是北京最早的有電梯的居民樓,是用人民大會堂的剩料建成的。體量極其宏大、端莊,2.5萬平方米的"Z"字形建築在白塔寺西北的衚衕群落的任何角度,都難窺全貌。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福綏境(苦水井)

曾經名噪一時的"人民公社大樓",又叫"共產主義大廈"。轟轟烈烈的"大躍進"時代,公共食堂是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家家戶戶湊在一塊兒吃大鍋飯,是最流行也是最提倡的生活方式。 當年住進人民公社大樓的老百姓,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

在這座大樓裡,吃喝不愁的奇蹟,那種之前千百年來都只能從神佛世界去汲取想象的生活,都會通過完美的技術與制度得以實現。這座大樓有八層高,在整個朝天宮的地盤上,在任意一個角落,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但卻又都只能見其一斑。這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大廈壓過了這片土地上曾經存在過的一切,朝天宮的十三座大殿大抵沒有一座能望其項背,就連高大的白塔,在它的陪伴下,也難免露出了些自愧不如的神情。

幸運的是,這座大樓已經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近現代歷史保護建築名錄》,這是萬幸,因為凡是列入名錄的建築不僅不能夠拆除,而且外立面不許進行改變。

當年每個區都要有一座“公社大樓”,享受社會主義福利。其實今天的公租房、廉租房也應該按這樣來建設,省的被人用關係套取之後再轉租賺錢。這樣的集體大樓即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剛需,也杜絕了富人大爺利用關係霸佔資源,這樣的集體大樓富大爺官大爺的就不願意來了,當然也不會完全排除他們會給自己的關係戶們,有的人看見窮人就恨,想盡辦法榨乾窮人最後一滴血,他才舒服,要不然他睡不著啊!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菜園街2號

這是白紙坊附近的宣武區的“公社大樓”,這一片也拆遷了,因為當年的大樓確實結實,還是保留了下來,太結實了,拆了可惜,拆著也費勁,另作他用吧。

今天的福綏境是一條南北向的衚衕,與西廊下平行。這條衚衕在《乾隆京城全圖》上的名稱是半壁街,而它的北端連接著一條東西向的小街,叫做苦水井。在民國時期,這個頗帶著幾分無奈的地名被改成了福綏境,可謂是現代北京地名修改中大雅之詞的極致。

說著說著便又說回了朝天宮。

如今的朝天宮地盤大概是北京舊城遺存中少有的多樣性典範,元、明、清、民國和當代都在這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而這些寶貴的痕跡又竟然無一例外地體現在了建築上。多少有形的東西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多少無形的東西也是一樣。

在這裡,就像在當年的朝天宮一樣,人們同時在做著兩件事情:第一件是憧憬極樂與永恆,然而對永恆的憧憬於是這裡又有了另一種活動,聽評書。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朝天宮遇友軒茶館

喝茶、聽書,是極具老北京或者說老中國特色的。

南京也有個朝天宮。像北京的宮門口東岔、西岔一樣,那也是一條窄窄的小巷,搖搖欲墜的小木樓,樓板踩上去“咯吱吱”作響……南京的朝天宮,在水西門莫愁路的旁邊,是個響亮的地名。

朝天宮過去就是白塔寺,原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白塔寺原名妙應寺,白塔建於1271年,花費6年竣工。因寺院以白塔為中心修建,故俗稱白塔寺。妙應寺始建於元代初期,屬忽必烈營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上。它始建於元代,原名「大聖壽萬安寺」,寺內的白塔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喇嘛塔。1961年,妙應寺白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這裡是遼南京城的北郊。遼道宗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這裡就修建了一座舍利塔,塔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舍利戒珠、香泥小塔和陀羅尼經等。以後塔毀於戰火。元世祖忽必烈修建大都城,這裡被圈在城裡。

元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敕令在遼塔遺址修建了規模很大“一如內廷”的大聖壽萬安寺和這座喇嘛塔。塔於元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建成,八年以後寺才完工。這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它巋然聳立在大都城中,凌峙霄漢,為當時京都最高大的建築物。此塔是依據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式樣,由元初入仕中國,在西藏修建貢金塔的著名尼泊爾工藝師阿尼哥參加設計並主持修建的。白塔凝聚著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

白塔竣工之後,又在塔的四周修建了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等建築,朝廷賜名“大聖壽萬安寺”,到了1368年,寺院遭雷焚燬,直至明天順元年,即1457年才重修寺院,並改名為“妙應寺”,但規模已大不如前。目前天王殿、意珠心鏡殿、東配殿和北側廂房內都有文物、史料展出,天王殿為“佛殿瑰寶展”,意珠心鏡殿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東配殿及北側廂房為“元大都與白塔寺”,此外,寺院內還藏有一些元、明、清時代的唐卡、佛像、匾額等。

白塔於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竣工後,“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為界至”,以塔為中心修建了一座佔地16萬平方米的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燒,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寺院,佔地僅1.3萬平方米,改名為“妙應寺” ,俗稱“白塔寺”。白塔寺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覺寶殿、七佛寶殿、塔院以及兩側的配殿、廂房、方丈院、藏經閣組成等;塔院用紅牆圍成,塔在院中央偏北,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一座“三世佛殿”。

寺內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尼兩國人民友誼和文化交往的歷史見證。1991年3月4日,我國國務院公佈“妙應寺白塔”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白塔寺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巨大的藏式白塔,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剎內放置一批鎮塔之物,均為佛教的稀世之寶。

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通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塔剎3大部分組成,塔座為三層須彌座 。塔基為三層方形的須彌座,面積為810平方米,塔身是覆缽式的,像僧人化緣的碗倒扣過來的樣子,塔身有13個項圈,為佛教的最高級別,天盤直徑近10米,華 高2米,天盤頂上亦為一個小喇嘛塔,這些都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獨有的。

塔體上雕有24個凸起的蓮花瓣組成的蓮花座;塔身為7條鐵箍緊束的覆缽體;塔剎分為3部分,底層為須彌座,中層為帶有銅製華蓋的相輪,華蓋外沿有36片繪有佛字、佛像的華蔓,頂層為銅質鎏金空心小型佛塔,這是目前藏式佛塔中所獨有的。

白塔寺由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及塔院組成,其中具六神通殿保持了原有的佛堂格局,殿內供奉著清代的木雕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東西兩面牆上掛著八幅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像。大殿中心擺放了白塔模型,並展出了鎮塔寶。 第二座大殿原為乾隆皇帝所賜匾額"意珠心鏡",現在是《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殿內展出了藏式佛像近1萬尊,其數量之龐大、種類之繁多、年代之遠久、地域之廣闊以及藝術風格之多樣,構成了這座舉世罕見的藏式佛像藝術官殿。 第三座大殿是七佛寶殿,這裡曾供奉著釋迦牟尼和他以前的六位佛祖。

白塔寺廟會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

清末人夏仁虎著《舊京瑣記》雲:“京師之市肆有常集者,東大市、西小市是也。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白塔寺與護國寺是近鄰,相距不過二、三里之遙,而又是白塔寺廟會之後,即去護國寺,所以白塔寺廟會上擺攤的商販、出售的商品以及各種文藝演出,均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白塔寺廟會的規模也是很可觀的。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評書演員 王壽成

廟會期間,白塔寺廟裡廟外,到處都是棚帳攤位。由於中軸線上,殿前後有月臺和甬道,其上不宜擺攤,故廟內攤販基本上分東西兩路和塔院三部分。廟外包括山門前大街一部分,廟東的白塔寺夾道和廟西的宮門口東岔等地。

山門裡外,天王殿前,以食品攤為主,傳統食品,年糕、盆糕、棗卷果、蜜排叉、豆汁、油茶等,稀乾涼熱甜鹹應有盡有。東路從天王殿東側往北依次是山貨攤、針頭線腦小百貨、布匹成衣、兒童玩具等等。其中山貨攤最大,貨也最全,鍋碗瓢盆、小缸大甕、案板菜墩、擦笆掃帚、藤椅竹床,種類繁多。這個攤上的木碗,在當時頗受人們歡迎。白塔寺廟會上賣木碗的也不止這一家。三十年代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也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的木器竹器,皆屬特有。”人們常用的瓷碗怕摔易碎,有小孩的人家,都買幾個木碗供小孩使用,過去銷售量也很大。以後隨著搪瓷碗的出現,木碗才逐漸被淘汰。

西路南半段還是以食品攤為多。北半段和塔院前,地方寬敞,是文藝演出場地,有拉洋片的、表演雙簧的、說相聲的、唱什不閒的等等。靠近塔院是一個拉大弓的場子,邊賣藝邊賣藥,場子四周經常圍滿觀眾。塔院東南角還有鑽圈的、打彈的等雜技表演。東配殿內有一家照相館,西配殿內有兩家茶館,都是座商,天天營業。

塔院內地方不大,也有幾個賣兒童玩具、小百貨和食品的小攤,再就是幾個算卦相面的攤子。塔院是比較清靜的,除一些善男信女到“具六神通”殿燒香拜佛外,卦攤前一般是人不多的。

山門前兩側是郊區農民來出售家畜家禽和農副產品的,農民來的早,走的也早,差不多十一點左右都回去了。宮門口衚衕內有茶館和小飯鋪,廟會期間生意特別興隆。以前這裡也有兩家花廠子,出售鮮花,三十年代後期都歇業了。往北是鳥市、鴿子市。拐過彎在塔院北牆外,是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的市場。

蛐蛐罐是陶製一般不上釉,圓形,直徑約十五釐米,分底和蓋,底高八、九釐米,蓋厚二釐米左右。上品以澄泥製成,蓋上有花紋。一個明宣德年制的帶款的蛐蛐罐在清末就值幾十兩銀子。蟈蟈葫蘆的式樣很多,普通的蟈蟈葫蘆只是扁圓形的葫蘆,在一端開個口即可。好的蟈蟈葫蘆是長形,由身和蓋組成,身是葫蘆,上面可以題詩作畫,也有的在葫蘆未長成以前,用一個模型套住,等葫蘆長成後,就成了模型的樣子。蟈蟈葫蘆的蓋和口,是用硬木、牛角、象牙等製成,蓋上雕刻極為精美的透雕花紋,以透空氣。有的在蓋和口上還鑲金嵌玉,這樣的蟈蟈葫蘆平民百姓是買不起的。鳥籠子的品種很多,養畫眉、百靈、白玉鳥的籠子規格、式樣都不一樣,籠子裡的鳥食罐也極講究,有青花、粉彩、五彩、鬥彩等多種,除瓷的以外,還有用銅、琺琅等製成的。鳥籠是用竹製成,底座、鳥出入門的四周等部分都可雕刻各種花紋。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既是養鳥養蟈蟈的工具,好的也是精美的藝術品,過去有專門收藏這幾樣東西的收藏家。

白塔寺東北有一個角門通白塔寺夾道,角門內外是乞丐們的天下,擂磚的、排刀的,坐了一大片。除了有意來施捨的人以外,一般都不到這裡來。

過白塔寺再往東走,就是今天的趙登禹路,過去這裡是金水河(從西山來的水,西方庚辛金,故名“金水”。),趙登禹路口往東就是馬市,這裡原來有橋,叫馬市橋,因為年久失修,上面破裂很多,所以說“過橋要跳著過去”,馬市橋、跳三跳。

再往東去,就是歷代帝王廟了。因為過去不去百姓從帝王廟門口走,門口有橋,橋下無水。對面是大影壁,影壁兩側有葫蘆形的小門,要從小門繞過去,所以說“帝王廟、繞葫蘆”,後來傳成了“搖葫蘆”。再往東就是西四、毛家灣,往北拐(到西皇城根了)就是護國寺,再往北就是新街口了;新街口往東積水潭,這裡原來是皇宮的洗衣房,都是老年或者有罪的宮女,在這裡負責洗宮裡的衣服,漿洗嗎,原來叫“漿絳房”(絳,赤紅色,大概只宮裡的衣服顏色),後來叫成了“蔣養房”;再往北就是蒙古棍王的府邸,因為固倫公主下嫁,所以老百姓不能叫公主了,就叫“王爺奶奶府”,俗稱王奶奶了。後來王府敗落,把後面幾十畝地租出去,改種了瓜菜,所以說“王奶奶啃西瓜皮”;也是形容王府的敗落啊。再往北就是後海火藥局,再走就到了德勝門城牆根兒了。

過去是 “窮德勝門,爛果子市”。這一片城根兒全是窮人棚戶區。

王壽成當年在這裡住了幾年,果子市對面,往南就是孝友衚衕(原來藥酒衚衕),過去就是老的什剎海寺舊址的糖房大院(宋慶齡故居西鄰),我們原來在糖房大院臨近後海邊上,還有一家書館,在此說了五年的評書《三國演義》。

朝天宮、寫大字,恢復老北京書茶館 白塔寺聽評書去

王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