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了!

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因為在激光物理領域的成就,“瓜分”了今年這個獎項。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而這個消息,卻讓小編想起了另一個和這個獎項有關的新聞:

上個月23日,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籍華人科學家高錕去世,享年84歲。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高錕發明了石英玻璃,並在1981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光導纖維

從此,比人的頭髮還要纖細的光纖取代體積龐大還很重的銅線,成為傳送容量接近無限的信息傳輸管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通訊模式。

他也因此被稱為“光纖之父”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可2009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可是很多人卻說他的諾貝爾獎來得實在是太遲了...

因為他在2002年的時候就患上了阿茲海默症,身為“光纖之父”的他智商猶如1歲小孩,早就忘了自己畢生研究、造福世人的光纖科技。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他唯一能記得的就是相伴半個世紀的妻子

黃美芸

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他的獲獎感言也只能由他的妻子替他發表。

“謝謝”是他全程僅說過的兩個字。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高錕1933年出生在上海,16歲移居香港。

高中畢業後他考取香港大學,但他想讀的電機工程系港大當時還沒開設這個科系。

所以他就不遠萬里來到英國,進入英國倫敦的伍利奇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格林威治大學學習電子工程。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左二為童年時期的高錕

留英期間,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當實習工程師的高錕對妻子黃美芸一見鍾情,很容易把天聊死的他花了不少力氣才把妻子追到手。

感情漸濃的兩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卻遭到了黃美芸媽媽的極力反對。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因為重男輕女的她堅信要按照中國的傳統,當時黃美芸的哥哥還沒結婚,所以黃美芸是絕對不能先成家的。

見母親如此固執,黃美芸便決定叛逆一回,乾脆和高錕私奔回英國結了婚。

婚後,黃美芸也成了高錕的左右手。

雖然學計算機出身的她無法直接參與高錕的科研工作,但是他每次做講座用到的電腦和幻燈片都是由黃美芸一手操辦的。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在高錕的玻璃光纖理論備受業界質疑的時候,也是黃美芸一直陪在他身邊,鼓勵他

“他們不知道不代表它不存在,現在不存在不代表永遠不會出現”

1966年,讀完倫敦大學學院(UCL)機電工程博士的高錕開始研究起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從理論上分析證明了用光纖作為傳輸媒體以實現光通信的可能性。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可即使從19世紀就有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玻璃棒甚至是水柱製造傳輸光的管道,但光纖的實際價值也僅限於醫療等領域。

當時主流科學家都認為損耗極高的光纖根本不可能用於長距離通信。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所以高錕在提出理論的初期始終無法得到業界認同,甚至還被嘲笑神經有問題,簡直是在“痴人說夢”。

是黃美芸的鼓勵讓高錕堅定信心,這才製造出了光導纖維。

為了找到可以製成光纖的“無雜質玻璃”,他費盡周折,不僅親自到許多玻璃工廠研究玻璃的製法,還去了美國、日本和德國向不同的材料專家請教。

在一片爭議聲中,高錕最終把猜想變為現實。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而高錕患上阿茲海默症之後,一度曾讓黃美芸很是心痛,每每提到聰慧的高錕不能再向從前和她聊天時都會很傷感。

坐在身旁的高錕都會伸手拍拍妻子,安慰她不要擔心,自己還知道太太是誰。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現在,鋪設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纖已超過10億公里,足以繞地球2.5萬圈,並仍在以每小時數千公里的速度增長。

可以說,沒有光纖就沒有現在的網絡時代

年輕時的高錕,在充滿質疑的環境中不畏權威,一步步艱難的改變了世界。

光纖,是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高錕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也是改變了他人生的一項實驗。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但當榮譽到來時,他卻忘記了光纖只記得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那個人。

而另一個縈繞他一生且最為得意的實驗,便是他和黃美芸的愛情。

2018諾貝爾獎揭曉!可這個英籍華裔得主卻說,私奔來的愛情更寶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