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通」技巧在中考作文中的運用

所謂寫作中的“變通”,指的是平日在頭腦中積累有一定數量的範文,在作文時,根據命題的要求,對現成材料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使之成為符合題意而又無抄襲、虛構之嫌的新作。可見“變通”是寫作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和“抄襲”“套作”的最根本的區別是:變通是從範文獲得一種寫作思路的啟發,“抄襲”範文的精神,作文和範文有某種內在的相似性(如用詞造句模仿、結構模仿、主題模仿等);而抄襲則是範文現狀的照搬。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凡富於創造性的人,必敏於模仿;凡不善於模仿的人,決不能創造……沒有一種創造不是先從模仿下手的。”更有許多教育專家說:“考場上的滿分作文無一不是考場外做了充分準備的作文。”

既然名家說法、答題要求,還有考場滿分作文無不告訴我們考場作文可以,而且是非常有必要把範文拿來變通使用,那麼在考場作文中如何實現變通而規避套作、抄襲和仿作呢?

一、借“言”添色

語言是寫作的素材,它好比是文章的衣服。“三分長相,七分打扮”這句話雖然說得有點誇張,但它確實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語言的重要性。一篇好的文章,其首要標誌是流暢、通俗、精練而又富有個性化的語言。但我們在寫作時,常常由於語言的貧乏而停滯不前;或由於文字使用不合語境而詞不達意;更有在考場作文中受考場的時間、環境限制,不可能讓我們有苦吟而“二句三年得”。因此,借用中考滿分作文的華章錦句,借用一些名家經典的優美詞句、詩詞典故,甚至借用自己平常習作的好的語句、句段,模仿它們的修辭方法,模仿它們的遣詞、造句、組段形式,這樣就能使文章語言飽滿厚重、韻味十足,往往能事半功倍。

借用佳詞、妙句、個性化的用詞方式,巧妙變通成為自己的語言,這樣既能節省寫作時間,又能博採眾長,使自己的作文語言個性鮮明、文采斐然,何樂而不為呢?

二、借“材”行文

如果說語言是文章的衣服,那麼材料就好比文章的血肉。一篇文章,沒有新穎的材料,讀來就會平淡無味。作為中學生,受自身閱歷的影響,閱讀面不可能很寬。再加上在考場上時間很緊,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現編材料是很難的,若還想要材料新穎,那就難上加難。這就要求考生在考前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在考試時把它們巧妙變通為自己作文中的材料,這既是我們老師大力提倡、鼓勵的,也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那麼怎樣才能做好變通材料為我所用呢?關鍵是要對接思路,巧變材料表達的重心。其方法如下:

1.巧尋契點,牽線搭橋

好多材料,粗看一下,似乎與文題無關,無法作為文題的素材,但其實不然,只要你仔細體會,總能找出它們之間的契合點,經過巧妙的藝術處理,變通運用到該文題當中去。

譬如“居里夫人發現鐳”這一素材,學生都比較熟悉。對這一材料,我們若善於變通的話,它可以運用到很多看似與材料無關的文章中去。請看下面的兩個範例:

“她的研究報告是遲達兩年之後才公之於眾的,這是因為,她需要使自己的報告更具說服力,需要等更恰當的科學氛圍,總之,她還需要耐心地等待。兩年之後,居里夫人將這份報告公之於世,其震撼力征服了整個世界”。這不正合乎“等待是一種企盼,等待是一種準備,等待是一種與成功的約會”的主題嗎?(《學會等待》)

“身居華沙鬧市的居里夫人,為了造成這種距離,把自己關在一間狹小的實驗室中,試想,如果不是這種距離,真不知會有多少人來提出‘熱心的建議’,不知會有多少人來‘觀察進度’,也不知會有多少人因仰慕而來‘觀摩學習’。真是這樣,居里夫人又能有什麼作為呢?”(《保持距離》)

從上面例子可見:有些看起來與題目關聯不大的生活素材,經過巧妙的藝術處理,就可以轉化成作文的材料,為我所用。

2.另闢蹊徑,不走常路

“另闢蹊徑,不走常路”,就是轉換角度,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材料,見人所未見,獲得新的意蘊。這樣一變通,同一材料可運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

例如,學生曾寫過一篇觀點為“只有真才實學,才能有所作為”的文章,在此文中運用了“濫竽充數”這則成語故事,使用這個材料明顯是循著此寓言本意,把立意角度放在批評南郭處事沒有本事而騙人這點上。但如果寫其他文章,“濫竽充數”這個材料還能不能用呢?當然可以,只需換個角度,打破單向、一元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一樣可以用在其他文章身上。如:“讚賞齊泯王一掌權就抓改革,整頓樂隊,措施有力,立竿見影;把批評矛頭指向齊宣王的管理制度不嚴和搞‘大鍋飯’的制度上;或樂隊裡每個人只管自身的既得利益,怕教會南郭吹竽反而擠掉自己;南郭能混在樂隊裡,是因為沒有考核制度;或開後門之風給南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或樂隊里老好人太多,怕得罪人不揭發;或南郭知難而退、不佔位子是識時務,比某些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要好一些;甚至可設想南郭走後怎麼辦,等等”。總之,角度一變,立意出新,就有可能把同一則材料變通運用到不同的文章中去。

借材行文,做到正確的“拿來”,正確的“變通”,既能夠拓寬選材範圍、一材多用、舊材新用,又能言原著所未言,何樂而不為呢?

三、借架構屋

語言、材料若是文章衣服和血肉,那麼結構形式就是文章的骨架,它必須把文章撐起來。考場作文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於文學創作和平常的作文訓練,它更帶有規範性、技巧性、可操作性的特點。有些考生,尤其是一些寫作功底比較好的學生,在考場作文中,往往由於過分自信而恣意而寫,發揮過度導致行文不規範,以致得分很低。為了能使自己的水平真實體現出來,在考場作文中,我們完全可以借鑑變通一些大家公認的好的寫作形式,如歷年中考中滿分作文的寫作樣式、結構方式。因為這些方式是被閱卷老師認可的行之有效的寫作形式。同一寫作內容,若能夠用不同的樣式來包裝,新瓶裝舊酒,或不同寫作內容,用相同的樣式來包裝,換湯不換藥,同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初中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的結構自然、行文格式非常規範,這更是我們可以用來借鑑變通的絕佳素材。近幾年的中考作文的命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那就是“迴歸教材,導向讀書”,對考場上借鑑變通教材範文的作文給分還相當高。

借架建屋,既能快速準確建構作文框架,又受命題專家推崇,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