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判斷溼疹和痘痘

換季的時候,臉上,脖子上,額頭上就會不停凡人往出“冒火山”,著實讓人討厭。

每次去醫院看,醫生就會開點軟膏啊,消炎藥的,但是從來不見效果。每次問什麼原因,醫生就會讓我做各種檢查,最後告訴我是飲食不規律,休息不正常,缺乏運動,導致體內毒素排不開,所以皮膚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我就納悶了,一進醫院最少也需要2K,就是沒效果,最近朋友說自己的臉上起溼疹了,我看了看不和我的臉上的痘痘是一樣的嗎?過了一段時間朋友的臉好了,我的還是很嚴重,沒忍住就問了一下是怎麼好的。

她說她用了一個在網上買的乳膏就好了,我問她要了連接買了,雖然心裡有些擔心,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吧,反正就這樣了,萬一好了呢。

很幸運,我臉上的痘痘好了,後來又跟自己的朋友聊天的時候聊的這個問題,才知道有時候臉上的痘痘不一定就是痘痘,也可能是溼疹。

溼疹和痘痘的區別:

教你判斷溼疹和痘痘

看到上邊的圖了嗎,就是我寫字的那個圖,其實我也不太分的清。

網上的介紹是這樣的:

溼疹表現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期。

教你判斷溼疹和痘痘

(1)急性溼疹 皮損初為多數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逐漸融合成片,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抓破後呈明顯的點狀滲出及小糜爛面,邊緣不清。如繼發感染,炎症更明顯,可形成膿皰、膿痂、毛囊炎、癤等。自覺劇烈瘙癢。好發於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肛周等,多對稱發佈。

(2)亞急性溼疹 急性溼疹炎症減輕後,皮損以小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僅見少量丘皰疹及糜爛。仍有劇烈瘙癢。

(3)慢性溼疹 常因急性、亞急性溼疹反覆發作不愈而轉為慢性溼疹;也可開始即為慢性溼疹。表現為患處皮膚增厚、浸潤,棕紅色或色素沉著,表面粗糙,覆鱗屑,或因抓破而結痂。自覺瘙癢劇烈。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膕窩、外陰、肛門等處。病程不定,易復發,經久不愈。

痘痘表現

皮損好發於面部及上胸背部。痤瘡的非炎症性皮損表現為開放性和閉合性粉刺。閉合性粉刺(又稱白頭)的典型皮損是約1毫米大小的膚色丘疹,無明顯毛囊開口。開放性粉刺(又稱黑頭)表現為圓頂狀丘疹伴顯著擴張的毛囊開口。粉刺進一步發展會演變成各種炎症性皮損,表現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