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01

日本,這個亞洲最發達又低調的國家,今天,再一次被世人所關注。

10月1日下午,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James P. Allison以及日本的Tasuku Honjo雙雙得獎,以表彰他們在腫瘤免疫療法中的卓越貢獻。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本庶佑是繼2016年大隅良典之後,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在2016年9月21日,入選當年的引文桂冠獎名單,曾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之一。“

其實,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上,從2013年開始,就幾乎被日本人壟斷了。連續三年獲獎。在這方面,日本是當今無愧的獨佔鰲頭。進入21世紀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如此拉風的榜單成績,就當他們上個世紀拯救了銀河系的生命吧。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京都大學掛著慶祝本庶教授獲獎的板子。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一心投身於研究的本庶教授在記者招待會上決定把諾貝爾獎金約1億1500萬日元全額贈送給母校京都大學,用於支援年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這已經是進入新世紀,日本獲得的第18個諾貝爾獎了,相當於日本每年有一個人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從國際比較看,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3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7人。按人均獲獎比例看,日本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諾貝爾獎“黑馬”,獲獎人數堪稱“井噴”。

即使有爭議,但諾貝爾獎仍然代表著人類最高智慧。它不僅僅是少數派的盛典,更是人類在見證自我榮耀。

面對一個得了這麼多諾貝爾獎的大和民族,說實話,內心百感交集。

02

最近這些年來,我們一談起日本,第一反應就是“沒落的發達國家”,他們過去的二十年,是“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今天日本人再獲諾貝爾獎,或給這種觀點重重一擊:日本並不是真的舉步維艱,所謂日本經濟失去的27年,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們科技創新的27年。

先來個總體概況:根據2015國際權威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業創新排名TOP100,全球創新企業TOP100 :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德國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有4個指標名列世界前茅:

1. 是研發經費佔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2. 是由企業主導的研發經費佔總研發經費的比例世界第一;

3. 是日本核心科技專利佔世界第一80%以上;

4. 是日本的專利授權率竟然高達80%,可見其專利申請的質量。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高通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配件,解決方案,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這幾年不管是VLSIResearch,英特爾最佳供應商裡的SCQI和PQS都是日系刷榜(8家SCQI6家日系,18家PQS11家日系,連iphone裡1000多項核心部件就有一半以上來自日本)。

誰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誰就握著最鋒利的武器。而諾貝爾獎,正是日本手中拿著的武器閃著光芒的刃。

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耐心看完,相信你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03

日本國民崇尚教育,尊重知識,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受到了全社會的崇敬。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看過日本的紙幣?

一千元日幣上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五千元日幣上是樋口一葉,日本著名文學家;而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那個目光堅毅、面色嚴肅的人,是教育家、思想家福澤諭吉。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日元上的人物,沒有一位是將軍,沒有一位是天皇,全部是在教育,科學,文化界為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並通過這種潛在影響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應以學者為驕,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是值得全日本人民崇敬和懷念的。

一位日本人曾說,把這些人物印在紙幣上,就意味著日本人可以天天和這些先賢人物在一起,長此以往,這些國家英雄就會深入人心,成為日本人民思維的一部分。

04

政府高度重視教育科研,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科研人員安心創造。

從2005年到2015年,日本這十年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而2016年美國為2.8%,約4650億美元。日本比美國投入比重還要高!步入科技大國的行列。

即使是在20世紀最後20年,面對著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也依然不吝嗇於科研投入。

但是,絕不只是足夠的科研經費那麼簡單。

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

05

日本的國民教育,重視孩子們好奇心和創造精神,鼓勵全民讀書的風氣。

你要是以為日本搞科研如此厲害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敬佩的話,那你就太天真了!!!

日本之所以出了如此多牛逼哄哄的科學家,更大的原因在於他們尊崇自然的教育讓孩子真正“贏在了起跑線”。

從小讓孩子接觸大自然,自己種菜收穫;利用廢舊報紙牛奶盒子等自制玩具;自己整理物品;老師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個引導者和旁觀者的角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獲獎者江崎玲於奈也曾說過,“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慾望,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下村修也曾說:“我做研究不是為了應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為什麼會發光。”

對於大自然和這個世界保有一顆閃閃發亮的好奇心,也許這就是科學家們之所以會走上科學道路的最單純原因。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從小接觸自然;保持獨立自主;保持閱讀的習慣;有一顆滿滿的好奇心和獨創精神;想必這些是日本孩子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為使得他們獲得了今後人生裡巨大的成功。

而那些揠苗助長;急功近利;一股腦跟風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的家長們,是不是也該反思,究竟怎樣的選擇和道路才能使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正所謂那句雞湯一樣,“有時候,慢才是快。”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對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保持一顆好奇心,是引領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科研世界的原始原因。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鼓勵“全民讀書”風氣,更是讓諾獎獲得者受益終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福井謙一在《直言教育》中寫道:“在我的整個初中、高中時代,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法布爾的著作,《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他於我可以稱為心靈之師,對我的人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等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

06

這樣對待失敗。

看到一位赴日科學家的文章,談了他的一個親身感觸:

我第一次參加日本實驗室內的小組會(seminar)。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對待所謂"錯誤"結果的態度。他們會非常認真地研討結果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錯。但他們不會對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評。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往往壓制失敗,動不動就追責。那麼以後,誰還敢去嘗試新的東西呢?甚至,誰還敢說真話呢?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科研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國的情況未必這麼不堪。但在我們這個社會,很多時候,多做事多犯錯,什麼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評,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大家心裡都有一把尺子。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當然,日本也有轟轟烈烈的科學造假。

記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稱成功培育出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這一重大成果,當時被譽為“諾貝爾獎級別”。

但拿到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的,因為隨後很多科研人員就指出,這個發現疑點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調查後認為,美女科學家在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存在嚴重學術不端。

科學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最後的結果,小保方晴子的導師、日本著名科學家的笹井芳樹自殺身亡。很多人認為,笹井芳樹無法面對學生欺詐的現實,覺得只有自殺才能洗刷恥辱。

自殺當然也不可取,但類似小保方晴子的學術不端,中國應該也有不少吧,有幾個人像笹井芳樹這樣認真、剛烈呢?

07

獨特的民族性格:一輩子堅持只做一件事

大隅良典等待這個獎項,足足等了二十年。在此前二十五年的學術長跑裡,他經歷了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研究受挫、轉專業、獨自縮在小實驗室長達九年無人問津的學術生活,但是他一直在堅持。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民族性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而最關鍵也最亟需改變的,也許是每個個體本身。

看清日本的真面目!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

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個人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社會責任感不僅是科研的源動力,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最終原因。發自心底的尊重我們這個社會的學者、尊重知識,是比獲得諾貝爾獎要更重要的事。

08

日本房地產的崩潰,與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紅利,充分說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從來靠的不是房地產,而是靠科技!

這些年,我們取得了很多進步,但毋庸諱言,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們離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比如,我們在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缺芯少魂”的問題,就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面對技術差距,我們既不能盲目悲觀,也不能被非理性情緒裹挾,而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把科學教育當作民族進步的重中之重,踏踏實實、咬緊牙關、臥薪嚐膽,通過不斷的努力,把中國科技搞上去。

當然,我們最後還是要來盤點一下,加上原籍日本後移民美國和英國的2人,日本歷史上共獲得諾貝爾獎的27人都是誰!

這個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卻不斷地湧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背後離不開對科學的尊重,對教育的重視的背景。科學永無止境,這些默默無聞一心投身於科學事業的學者,無論是誰,都值得讓人尊敬。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進步、我們還是要正視別人的成功。我們目前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發展,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這樣我們才可以縮小差距,才能超越別人!

中國人,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