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不久前,NVIDIA在SIGGRAPH 2018上正式發佈了新一代GPU架構——Turing(圖靈),黃仁勳稱Turing架構是自2006年CUDA GPU發明以來最大的飛躍。

Turing架構的兩大重要特性便是集成了用於光線追蹤的RT Core以及用於AI計算的Tensor Core,使其成為了全球首款支持實時光線追蹤的GPU。

不過說到AI計算,NVIDIA GPU成為最好的加速器早已是公認的事實,但將Tensor Core印上GPU名片的並不是這次的Turing,而是他的上任前輩——Volta。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基於Volta架構的Titan V是NVIDIA在計算領域成就的集大成者。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已成為NVIDIA GPU的背後驅動力,作為最先進的計算加速器,它集成了用於機器學習操作的內置硬件和軟件加速,深度學習能力完全可以被當做Titan V和Volta的名片。

Titan V與初代基於開普勒的GeForce GTX Titan已經相去甚遠,初代Titan的定位是一款萬能顯卡,既可作為遊戲發燒友的旗艦遊戲顯卡,也為專業消費者提供全雙精度浮點(FP64)計算能力。

在Titan V誕生之前,Titan產品線幾乎都是基於這種設計方法,一顆巨大的GPU核心是NVIDIA“高大全”設計思路的最好代表。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而在Titan V上,NVIDIA再次擴展了大核心的上限。Volta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其全新的專用處理模塊——Tensor Core(張量計算核心),它與Volta的其他微架構改進,以及支持深度學習和高性能計算(HPC)的軟件/框架集成在一起。

憑藉面積達815mm?的巨大GV100核心,Titan這一產品線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工作站級,Titan V在擁有世界最強圖形渲染性能的同時,深度學習和高性能計算方面的性能都有了極大的提升,當然它的價格也達到了工作站級的3000美元。

強化算力,重造Titan

除了深度學習和通用計算之外,Titan品牌的這次迭代還涉及到其他一些因素。 NVIDIA其實已經不太需要通過Titan系列為自己樹立形象,最初的GTX Titan已經通過NVIDIA K20Xs為Oak Ridge國家實驗室的Titan超級計算機提供計算力。況且,Titan系列在產品價格和性能方面也沒有任何特別的競爭壓力。

儘管Titan V的非ECC HBM2顯存和GeForce驅動程序堆棧都更加面向消費者,但該卡仍可直接受益於框架和API的軟件支持,這是NVIDIA深度學習開發整體工作的一部分。

鑑於單路Titan V並不會對服務器計算卡Quadro GV100產生什麼影響,NVIDIA在Titan V上只砍掉了針對服務器多路互聯設計的NVLink高速總線,而主要的計算能力(FP64/FP16/Tensor Core)都被完整保留。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與Pascal及更早期的產品均使用面向PC設計的GPU以及常規GDDR5(x)顯存不同,NVIDIA這次選擇了一顆規模巨大、產量和良品率都不高的服務器級芯片,有大量的晶體管被花費在了非圖形功能上(即Tensor Core),這是NVIDIA在計算領域押下的賭注,NVIDIA已經不滿足於只在傳統圖形計算卡和通用計算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由於是首次分析GPU的深度學習性能,所以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確定一套標準的基準測試,特別是對於Volta獨特的張量內核和混合精度功能。對於Titan V,我們將使用百度DeepBench、NVIDIA的Caffe2 Docker、Stanford DAWNBench和HPE深度學習基準套件(DLBS)來測試。

但是在深入研究這些測試數據之前,雷鋒網首先會就深度學習、GPU、Volta微架構以及深度學習性能基準進行一些背景介紹。

GPU與深度學習

首先要說明的是,雖然“機器學習”或更通用的“AI”有時可互換用於“深度學習”,但從技術上講,它們各自指的是不同的東西,機器學習是AI的子集,深度學習則是機器學習的子集。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深度學習是因“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而得名,其最終被設計為識別數據中的模式,產生相關預測,接收關於預測準確度的反饋,然後基於反饋進行自我調整。計算發生在“節點”上,“節點”被組織成“層”:原始輸入數據首先由“輸入層”處理,“輸出層”推出代表模型預測的數據。兩者之間的任何一層都被稱為“隱藏層”,而“deep”則代表著深度神經網絡有許多隱藏層。

這些隱藏層可以在不斷增加的抽象層次上運行,使得它們甚至可以從複雜的輸入數據中提取和區分非線性特徵。一個標準的例子是圖像識別,其中初始層尋找某些邊緣或形狀,這通知後面的層尋找鼻子和眼睛,之後的層可能尋找面部。最後的圖層組合了所有這些數據以進行分類。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隨著輸入數據在模型中向前推進,計算包括特殊的內部參數(權重),最後會產生一個表示模型預測與正確值之間誤差的損失函數。然後使用此錯誤信息反向運行模型以計算將改善模型預測的權重調整,該前向和後向傳遞(或反向傳播)序列包括單個訓練迭代。

為了進行推斷,這個過程自然地排除了逆向傳遞,最終需要的計算強度比訓練模型更小。從這個意義上說,推斷也不太需要像FP32這樣高的精度,並且可以對模型進行適當的修剪和優化,以便在特定的設備上部署。然而推斷設備對延遲、成本和功耗變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在邊緣計算的場景下。

卷積神經網絡(CNN)和遞歸神經網絡(RNN)是深度神經網絡的兩個重要子類型。卷積本身是一種操作,將輸入數據和卷積核結合起來形成某種特徵映射,轉換或過濾原始數據以提取特徵。

CNN通常是“前饋”的,因為數據在沒有循環的情況下流過各層。而對於RNN(以及像LSTM和GRU這樣的變體)來講,每次計算後都會有一個單獨的權重循環回自身,給網絡一種“記憶”感,這讓網絡能夠做出有時間意識的預測,在文本分析等場景中很有用。

由於深度學習數學可以歸結為線性代數,因此某些操作可以重寫為對GPU更友好的矩陣間乘法。當NVIDIA首次開發並公佈cuDNN時,其中一個重要實現就是將算法降級為矩陣乘法以加速卷積。多年來cuDNN的發展包括“預先計算的隱式GEMM”卷積算法,它恰好是觸發Tensor Core卷積加速的唯一算法。

NVIDIA GPU的優勢

對於深度學習訓練來說,GPU已經成為加速器的最佳選擇。大多數計算本質上是並行的浮點計算,即大量的矩陣乘法,其最佳性能需要大量的內存帶寬和大小,這些需求與HPC的需求非常一致,GPU正好可以提供高精度浮點計算、大量VRAM和並行計算能力,NVIDIA的CUDA可謂恰逢其時。

CUDA和NVIDIA的計算業務的發展與機器學習的研究進展相吻合,機器學習在2006年左右才重新成為“深度學習”。GPU加速神經網絡模型相比CPU可提供數量級的加速,反過來又將深度學習重新推廣到如今的流行詞彙。與此同時,NVIDIA的圖形競爭對手ATI在2006年被AMD收購;OpenCL 1.0在2009年才發佈,同年AMD剝離了他們的GlobalFoundries晶圓廠。

隨著DL的研究人員和學者們成功地使用CUDA來更快地訓練神經網絡模型,NVIDIA才發佈了他們的cuDNN庫的優化深度學習原語,其中有很多以HPC為中心的BLAS(基本線性代數子例程)和相應的cuBLAS先例,cuDNN將研究人員創建和優化CUDA代碼以提高DL性能的需求抽象出來。至於AMD的同類產品MIOpen,去年才在ROCm保護傘下發布,目前也只在Caffe公開發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儘管NVIDIA和AMD的底層硬件都適合DL加速,但NVIDIA GPU最終成為了深度學習的參考實現。

剖析Tensor Core

在關於Volta混合精度Tensor Core的幾個謎團中,一個比較煩人的問題是4 x 4矩陣乘法的能力。Tensor Core是一種新型處理核心,它執行一種專門的矩陣數學運算,適用於深度學習和某些類型的HPC。Tensor Core執行融合乘法加法,其中兩個4*4 FP16矩陣相乘,然後將結果添加到4*4 FP16或FP32矩陣中,最終輸出新的4*4 FP16或FP32矩陣。

NVIDIA將Tensor Core進行的這種運算稱為混合精度數學,因為輸入矩陣的精度為半精度,但乘積可以達到完全精度。碰巧的是,Tensor Core所做的這種運算在深度學習訓練和推理中很常見。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Tensor Core雖然在GPU裡是全新的運算單元,但其實它與標準的ALU流水線並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Tensor Core處理的是大型矩陣運算,而不是簡單地單指令流多數據流標量運算。Tensor Core是靈活性和吞吐量權衡的選擇,它在執行標量運算時的表現很糟糕,但它可以將更多的操作打包到同一個芯片區域。

Tensor Core雖然有一定的可編程性,但仍然停留在4*4矩陣乘法累加層面上,並且不清楚累積步驟是如何以及何時發生的。儘管被描述為進行4*4矩陣數學運算,但實際上Tensor Core運算似乎總是使用16*16矩陣,並且操作一次跨兩個Tensor Core進行處理。這似乎與Volta架構中的其他變化有關,更具體地說,與這些Tensor Core是如何集成進SM中有關。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對於Volta架構,SM被劃分為四個處理塊或子核。對於每個子核,調度器每個時鐘向本地分支單元(BRU)、Tensor Core陣列、數學分派單元或共享MIO單元發出一個warp指令,這就首先阻止了Tensor運算和其他數學運算同時進行。在利用兩個Tensor Core時,warp調度器直接發出矩陣乘法運算,並且在從寄存器接收輸入矩陣之後,執行4*4*4矩陣乘法。待完成矩陣乘法後,Tensor Core再將得到的矩陣寫回寄存器。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在Tensor Core執行實際指令時,即使在使用NVVM IR(LLVM)的編譯器級別上,也僅存在用於warp級矩陣操作的本徵,對於CUDA++和PTX ISA,warp級別仍然是唯一級別。加載輸入矩陣的形式是每個扭曲線程持有一個片段,其分佈和身份均未指定。從廣義上講,它遵循標準CUDA核心的基於線程級別拼接的GEMM計算的相同模式。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一般而言,給定A*B+C Tensor Core操作,片段由A的8個FP16*2元素(即16個FP16元素)和B的另外8個FP16*2元素,以及FP16累加器的4個FP16*2元素或 FP32累加器的8個FP32元素組成。

在矩陣乘法累加運算之後,計算結果會分散在每個線程的目標寄存器片段中,需要在整個範圍內統一,如果其中一個warp線程退出,這些低級操作基本上就會失敗。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Citadel LLC團隊的低級微基準測試揭示了許多Volta微體系結構細節,包括Tensor Core操作和相關的片段,與輸入矩陣相比,它們都位於寄存器和標識中。他們觀察到,子核核心以特定的拼接模式計算矩陣乘法,其中所有32個warp線程都在運行。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從概念上講,Tensor Core在4*4子矩陣上運行,以計算更大的16*16矩陣。warp線程被分成8組,每組4個線程,每個線程組連續計算一個8*4塊,總共要經過4組的過程,每一個線程組都處理了目標矩陣的1/8。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在一個集合中,可以並行完成四個HMMA步驟,每個步驟適用於4*2子塊。這四個線程直接鏈接到寄存器中的那些矩陣值,因此線程組可以處理單個Step 0 HMMA指令,從而一次性計算子塊。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由於矩陣乘法在數學上需要對某些行列進行復用,以允許跨所有8*4塊並行執行,每個4*4矩陣被映射到兩個線程的寄存器。在計算16*16父矩陣的4*4次子矩陣運算中,這將包括將連續計算的集合相加,形成16*16矩陣中4*8個元素的相應塊。儘管Citadel沒有對FP16進行測試,但它們發現FP16 HMMA指令只產生2個步驟,而不是4個步驟,這或許與FP16只佔用的較小的寄存器空間有關。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通過獨立的線程調度和執行,以及warp同步和warp-wide結果分配,基本的4*4*4 Tensor Core操作轉換為半可編程16*16*16混合精度矩陣乘法累加。雖然CUDA 9.1支持32*8*16 and 8*32*16矩陣,但相乘的矩陣都需要相應的列和行為16,最終矩陣為32*8或8*32。

Tensor Core的運行方式似乎是NVIDIA GEMM計算層次結構的一個硬件實現的步驟,如CUTLASS(用於GEMM操作的CUDA C ++模板庫)中所示。對於傳統的CUDA核心,最後一步需要將warp tile結構分解為由各個線程擁有的標量和向量元素。使用WMMA API(現在表示張量核),所有這些都被抽象掉了,只剩下了需要處理的合作矩陣片段加載/存儲和多重積累。積累發生在一個FMA類型的操作中。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在寄存器級別上,NVIDIA在他們的Hot Chips 2017論文中提到“使用三個相對較小的乘法和累加器數據的4*4矩陣,可以執行64次乘加運算。”而增強的Volta SIMT模型的每線程程序計數器(能夠支持張量核)通常需要每個線程2個寄存器槽。HMMA指令本身會盡可能多複用寄存器,所以我無法想象寄存器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出現瓶頸。

對於獨立的4*4矩陣乘法累加,Tensor Core陣列在寄存器、數據路徑和調度方面很有核能並沒有物理設計,它只能用於特定的子矩陣乘法。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無論如何,從NVIDIA的角度來看,Volta不是一顆深度學習的專用ASIC,它仍然覆蓋GPGPU的領域,因此保持CUDA可編程Tensor Core適用於GEMM / cuBLAS和HPC是合乎邏輯的。對於CUDA c++的CUTLASS來說,情況更是如此,因為它的WMMA API支持旨在為廣泛的應用程序啟用Tensor CoreGEMM操作。從根本上說,NVIDIA深度學習硬件加速的發展與cuDNN(以及cuBLAS)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讓FP16適用於深度學習

Volta的深度學習能力是建立在利用半精度浮點(IEEE-754 FP16)而非單精度浮點(FP32)進行深度學習訓練的基礎之上。

該能力首先由cuDNN 3支持並在Tegra X1的Maxwell架構中實現,隨後原生半精度計算被引入Pascal架構並被稱為“偽FP16”,即使用FP32 ALUs處理成對的FP16指令,理論上可以使每個時鐘的FP16吞吐量增加一倍。這一特性實際上已經在Tensor Core處理寄存器中矩陣片段的過程中得到體現,其兩個FP16輸入矩陣被收集在8個FP16*2或16個FP16元素中。

就FP32與FP16而言,由於單精度浮點所包含的數據多於半精度浮點,因此計算量更大,需要更多的內存容量和帶寬來容納和傳輸數據,並帶來更大的功耗。因此,在計算中成功使用低精度數據一直是窮人的聖盃,而目標則是那些不需要高精度數據的應用程序。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除了API/編譯器/框架的支持之外,深度學習一直都有在使用FP16數據類型時損失精度的問題,這會讓訓練過程不夠準確,模型無法收斂。

據雷鋒網瞭解,NVIDIA以前也曾在類似的情況下推出過“混合精度”這一概念,在Pascal的快速FP16(針對GP100)和DP4A/DP2A的整數點積操作(針對GP102、GP104和GP106 GPU)中,就曾提出過類似的說法。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當時人們關注的是推理能力,就像Titan V的“深度學習TFLOPS”一樣,Titan X(Pascal)推出了“44 TOPS(新型深度學習推斷指令)”。新的指令對4元8位向量或2元8位/16位向量執行整數點積,從而得到一個32位整數積,可以與其他32位整數一起累積。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對於Volta的混合精度而言,重要的精度敏感數據(如主權重)仍然會存儲為FP32;而Tensor Core的混合精度訓練則會將兩個半精度輸入矩陣相乘得到一個精度乘積,然後累積成一個精度和。NVIDIA表示,在將結果寫入內存之前,Tensor Core會將結果轉換回半精度,這樣當使用半精度格式時,寄存器和存儲器中需要的數據更少,這有助於處理超大矩陣中的數據。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FP16與FP32所包含的數據空間並不相同,歸一化方法可以解決FP32格式數據超出FP16可表示範圍的問題。舉個例子,許多激活梯度的值都落在FP16的範圍之外,但由於這些值聚集在一起,因此將損耗乘以縮放因子便可以移動FP16範圍內的大部分值。在完成最終的權重更新之前,將梯度重新縮放到原始範圍,便可以維持其原始的精度。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不過,並非所有的數學、神經網絡和層都適用於FP16,通常FP16和Tensor Core的混合精度最適合卷積和RNN重圖像處理等,而對於不適合的神經網絡框架或類型,FP16將默認禁用或不推薦使用。

內存改進,SM變化

使用Tensor Core處理混合精度數據似乎可以減輕內存帶寬問題,但事實證明,儘管Volta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得到了內存子系統的增強,但幅度並不明顯。

首先,Volta有一個12 KB的L0指令緩存,雖然Pascal及其他之前的GPU核心也有指令緩存,但Volta更高效的L0是子核心SM分區私有的,因此它對warp調度器來說也是私有的,這對Volta架構更大的指令大小是一種補償,並有可能為支持Tensor Core通道的框架做出貢獻。同時Volta指令延遲也要低於Pascal,特別是核心FMAs從6個週期減少到了4個週期。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隨著每個SM中調度器比例的增加,砍掉第二個調度端口似乎是對具有獨立數據路徑和數學調度單元的子核心的權衡。而具備FP32/INT32執行能力,也為其他低精度/混合精度模型打開了大門。這些子核方面的增強,都是為了優化Tensor Core陣列。

另一個重大變化是合併L1緩存和共享內存。在同一個塊中,共享內存可配置為每SM 最高96 KB。HBM2控制器也進行了更新,其效率提高了10~15%。

NVIDIA Tensor Core深度學習核心解析:全是乾貨

深度學習基準測試

深度學習從框架到模型,再到API和庫,AI硬件的許多部分都是高度定製化的,這樣的新領域有時會讓人非常難以理解。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計算機來說,介紹的再詳細也不如真刀真槍跑一下測試,沒有什麼比benchmark更能提現硬件的實際表現了。

隨著ImageNet和一些衍生模型(AlexNet、VGGNet、Inception、Resnet等)的影響,ILSVRC2012(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挑戰)中的圖像數據集訓練逐漸被行業所認可。

現在基本上所有深度學習框架都支持CUDA和cuDNN,對於Volta而言,支持FP16存儲的框架也都支持Tensor Core加速,啟用FP16存儲後Tensor Core加速會自動啟用。

在隨後的下篇文章裡,我們將通過多項測試來考驗Volta架構,利用各種深度學習框架來了解Tensor Core的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