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i對話BigBang Core 看其如何結合實體企業進行區塊鏈落地

主持人:今天很高興請來了BigBang Core的CEO 一休 做客BiKi社群私享會。下面就有請一休為我們分享關於BigBang Core的信息。

一休:好的,大家好,我是BigBang Core CEO一休。我是13年進入區塊鏈這個行業,自己早期其實是一個礦工。當時主要是做技術開發的。然後16年的時候,我們轉型去做公鏈。

BigBang Core的出現其實是因為我們在早在15年的時候受到IBM的一個啟發。因為當時IBM跟三星有做一個合作,推出了一個物聯網這樣的實驗產品,之後在一次區塊鏈技術大會上進行了展示。他們通過區塊鏈來控制家裡面的智能家電的狀態。當然那個模型是比較簡單的,可惜的是,15年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繼續了。

但是我們基於這個思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當時他們使用的是比特幣的網絡,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所以他的模型其實非常的不理想。所以我們針對這個方向重新進行了思考。如何通過區塊鏈來進行物聯網的一些嘗試或者是滿足物聯網的一些需求,那麼什麼樣的鏈才能滿足需求?

我們也有參考瑞波等,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這些方案都沒有辦法進行平行的擴展。比如說以太坊,EOS的鏈,就不存在一種平行擴展的關係,所以它的使用性就會非常的有限。就比如說,大家去想一下,如果說支付寶他沒有辦法去平行擴展。它的性能就不能擴展到50萬筆每秒或者100萬筆每秒,那其實支付寶的使用性也就受大了很大限制。就會出現生活中收費站自動扣款的ETC的那種情況,ETC確實是只使用的是銀行通道,但是通過央行那邊的結算通道,其實速度非常的慢。所以ETC面臨的擁堵的問題,同樣也會在區塊鏈以及其他的金融領域,或者是一些應用場景上面遇到。

那麼。對我們來說,其實還不只是一個幾千幾萬TPS的問題。我們明年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物聯網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變成百億級千億級甚至萬億級的設備,那麼如此龐大的設備,如何能夠讓這些設備順暢的將這些數據上鍊。這個性能怎樣去擴展?我們就是基於這個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除了性能這方面,我們也同樣注重安全這個版塊。性能和安全是我們關注的兩個核心。

性能這方面,我們的設計是相對很輕量的。我們只需要每一條子鏈在我們主鏈上面同步一個數據,叫做隨機性標。那你有這個隨機性標以後,你不需要知道其他鏈在做什麼。你在跟其他鏈接交互的時候,只需要關心本鏈和對方鏈的那個數據是否同步。這樣的話,其實就可以極大地減輕同步的壓力和數據確認的壓力。只有所謂的那個Dpos的超級節點,才需要進行所有鏈的同步和確認。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平行擴展的概念,每條子鏈現在我們做到的性能基本上是5200TPS。在實驗室的環境下,我們做了兩條子鏈的極限測試。因為這個依賴於硬盤、內存等。我們整體做完測試以後是做到了10480TPS,基本上能夠達到我們的預期的。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在BiKi上線以後,我們可能在四月底就會上線更有質量的版本。所以1萬的速度,會很快跟大家見面。

做一個生態,比如說像安卓或者ios的生態。其實它的周邊的第三方的應用和開發者社區是非常的重要的。那麼做物聯網有什麼樣的痛點?那需要怎樣才能夠深入到物聯網裡面?首先要跟物聯網的設備進行結合。

還有一個就是類似於像這種中間的服務層,就比如說像亞馬遜、阿里雲等,他們會做很多的中間層,但是它沒有辦法給你接收區塊鏈的加密信息。那麼我們在中間,就在阿里的中間層和亞馬遜的中間層裡面加了一層做數據的校驗。他將數據加密打包以後送去驗證,驗證完以後再進行分發。如此一來,底層的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就有了去向,他就可以真正的將物聯網設備進行上鍊。

做物聯網也沒有那麼簡單,大家可能還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數據的真實性。如果能保證數據電商的真實性,其實整條鏈就會變得非常有價值,也就是我們現在區塊鏈上遇到的一個困境。

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其實是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方案。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底層的方案。它有兩種,一種是專用版,一種是通用版。這個專用版和通用版都在上面做了在本地進行數據打包加密的這樣一個模塊。它在理論上是正常的,用戶是根本無法破解的,就跟我們手機上的指紋數據存儲器一樣。所以這個物聯網設備是完全可以離線的,只有在將數據傳送的時候才聯網。其實這個時候數據就已經被加密過了,從而能保證本地數據的一個完整的安全性。這就是我們在做怎樣保證數據安全性的問題。

以太坊做合約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漏洞。因為它本身是虛擬機,而且虛擬機的效率非常的低。我們想到的是不用這種虛擬機的方案,直接用模板來運行。不僅效率高,還滿足高性能的需求。只不過門檻相對比較高一點。所以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進入到我們的這個生態裡面來進行開發,未來的話,同樣的我們會提高發行資料的門檻,就是說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發起這條指令。

我們還會做一些硬件設計,為什麼會做硬件設計呢?因為人工參與很難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我們會通過機器語言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如此協同起來,即通過硬件和我們加密芯片的技術來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然後再通過區塊鏈不可篡改、不可逆的特性,來放大數據的用途和作用。如果是人為採集的假數據或者是不可信數據被放大,將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還涉及到工業生產,像我們做的一些做礦泉水的生產工廠。還有農業大數據,金融領域、相關的環保,還有政府相關的,這些都是我們在積極推進的一些方向。目前也合作了大約有十來家公司。

那麼我們為何要發行BBC呢,其實這裡就是一定要有一個閉環的生態,那什麼樣是一個閉環的生態,我主要講一下這個問題。

區塊鏈解決的是一個生產關係的重組問題。那麼,解決了生產關係的重組問題的話,他就必然會涉及到一個價值的重新流轉,或者重新的分配問題。如此,就必定會有Token,必有激勵。

從生產關係的重組來看,其實Token不需要成為買賣的工具,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種價值的流轉,就是將我們的勞動力和資源進行量化。我們在量化的時候,可以將桌子、椅子、床這些使用的權限量化,可以將工作證明等這些東西進行量化,還可以將我們提供的存儲能力、技術能力進行量化。量化完以後,可以得到對應的激勵,而這個激勵拿到以後,我們可以將這些激勵去購買對應需要的服務。

其實這個Token的價格是伴隨著企業的發展和服務來提升的。所以我們去使用它的設備的時候,你把數據交給他,他會給你激勵,然後這個你兌換成Token,它類似於一種POW這種行為。這個行為產生或者因為某一些行為產生這個Token以後,你可以去兌換它的服務產品。其實這樣的生態才是一個良性的生態,也就是為什麼一定要有Token的完整的這種閉環。

子鏈的生態Token跟主網是直接可以互換的,它是可以跨鏈的。你的子網產生的時候需要有抵押,這個抵押是伴隨著區塊的高度進行退回的。所以說你買了Token,抵押進去以後並不是完全消失。他算是一種對你企業,對你實力的一個認可。跟我們合作或者是使用我們技術方案,我們都會跟他們深入交流以及出技術方案。整個流程其實時間是很長的。從去年到今年應該是半年左右時間吧,我們接觸下來也就十個左右。

所以整個的閉環就算是打造出來了。我們打算將我們的技術通過香港的公司進行上市。之後我們可以發行出來對應的可換股債券,這個我們已經諮詢過香港的律師。你通過持有BBC,或者是加入我們基金會的這種方式,你就可以拿到。未來,BBC和我們的生態都可以進行了。

我最後講的是我們的基金會。不只官方可以參與,我們社區的人都可以參與。其實就是做社區的貢獻。做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可以加入我們的基金會。基於這樣的理念,其實這個基金會是完全開放的。未來會有一個基金會的規則。基金會的目的是激勵社區的。如果社區有資源或者有這種實體的企業值得跟物聯網結合,值得跟區塊鏈進行深度結合的話,其實也是可以加入我們的。

OK,我今天就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