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今天還在公司忙,接到一客戶的電話,試模出問題了,問我有沒在公司,他拿產品過來給我看一下,很著急的樣子。

一套模具設計完成只是一個開始,到試模這段時間,你根本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有無數不確定的原因,必須得把準脈才能一一解決。

十分鐘不到,他就到了,我先看了看樣品,他總共拿了4個樣品,從樣品可以看出,如果一邊打飽的話,另一邊就是一大塊飛邊。保證沒飛邊的話,另一邊就打不滿。

以下是產品實拍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圖中可以看出,若保證無飛邊,紅色圈的位置就缺料,打不滿。

他感覺是澆口位置不對,兩側不均勻,導致這個問題,問有啥辦法解決。要求要快,儘可能不要上機。

我仔細看了看產品,左右兩側形狀大體上是對稱的,只是局部膠位形狀不一樣,跑飛邊的一側,還有好多枕位,澆口是兩點通嘴,選取的位置在長方向也是在1/3處,寬方向只要是在中間,產品左右兩側的壁厚如果都是相同的話,理論上來講,應該是目前缺料的這邊應該比飛邊的這邊先打滿。

他的結果恰恰相反,那就先得看看產品,是否因為產品局部膠位太薄,造成阻流?

模具圖打開看了一下,產品兩邊是對稱的,壁厚也均勻,測了一下澆口位置,發現是在產品的中心。

到此,基本排除是澆口偏位引起的這個說法,也排除產品厚度不均。

不是這兩個問題,那會不會是加工不準,模具有點偏,導致兩側的壁厚不均呢?於是,我讓他先把樣品拿去鋸掉,看一下產品的截面。如果這個問題排除的話,再測一下模具是否平衡,若是模具不平,也會造成這個問題。

模具不平又有兩種情況,有可能是模具本身就不平,配模時沒配好,也有可能是注塑機太老了,機器本身就不平。

於是建議他先不加,先測一下模具,確定一下模具是不是不平。模具本身原因排除後,換機試一下。

如果以上幾種問題都排除,那麼,就只能在膠位上想辦法來改善。

過了兩個小時,他來電,說產品截圖均勻,測了一下模具,兩側相差0.1左右,對於大模具來說,這個算在公差範圍之內。注塑機排除在外,因為這次試模,是第二次試模了,跟之前不是一臺機,之前試出來就這個問題,修了一下模,這是第二次試。

當然,這一結果,並不是我在場得到的數據。有可能測模具平衡時,他沒測準,這只是我推測,懷疑他結果的準確性。

說到這裡,就再提一點,大模具,哪怕整套模具什麼機構都沒有,也沒插穿位。精定位也都必須要做。

原因?

精定位,可以非常有效的保證模具在開合模的那一段定位的準確性,除了模具相對位置的準確性,還有模具的垂直度,垂直度就直接影響到模具是否平衡。靠導柱,那是不靠譜的,導柱間隙本來就大,太多不說,十多絲肯定有。

所以,為什麼大的模具要做方導柱,主要原因是精度比圓導柱要高。

既然他這邊反饋過來是這樣的結果,那咱們只能是在產品在動手腳了,產品上解決,要麼飛邊的一側做阻流,要麼缺料的一側做引流。

做引流比阻流要方便,但是,要加膠,所以,得選在產品不影響裝配的位置,而且,不能影響外觀。

於是,我確認了產品裝配和外觀後,選擇在前模加了幾條引流,圖中紅色面。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在前模外觀的位置不能做引流的,就從後模增加局部壁厚引流。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加上後,重新試模結果顯示,之前缺料的這邊,問題解決,另一側角上出現了缺料。其實這個角上,之前的圖片也顯示缺料,最開始以為是沒調好,所以一開始也沒去管它。我估計這邊應該是在天側,加上角上流程本來就比其它位置要長,導致缺料。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有了前車之鑑,這個就好處理了,再加一條,引到這裡去。

工廠實例——模具廠老闆求救半飛邊半缺料

總結:對於試模出現的問題,一般比較複雜,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有注塑,有模具,有設計,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抓住主要問題點在哪裡。

而主要問題點又不是一開始就能準確判斷的,必須使用排除法。否則就是豬八戒抓媳婦,靠蒙。

一個產品,不在試模的時候,你永遠無法知道會出現什麼問題,有些問題是前期根本沒辦法考慮到的。

PS:看到這裡,是不是感覺這問題特簡單,不就是加點膠做引流嗎?我在這裡就再提個小小的問題。也是文中我沒提到的,你知道引流做多大嗎?該怎麼判斷它的位置嗎?流向怎麼做嗎?

做引流,其實就是達到兩邊一個平衡,大了,超過對面了,這邊又出問題,小了,又達不到效果。哈哈,是不是覺得難題又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