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前言

在12月6日由有聲Voice主辦的2017第一屆新餐飲大會上,展開了以“借勢·共生·騰飛”為主題的圓桌論壇。圓桌由開始吧李政羲主持,參與嘉賓分別為順融資本投資合夥人姚紅偉、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食雲集聯合創始人瞿奕和尋找田野創始人朱震。

參與嘉賓集中討論了餐飲創業到底需不需要資本的開放式話題,並且以投資人和創業者身份互換的形式,探討了什麼樣的餐飲標的能夠更得資本青睞。有聲Voice根據大會實錄做整理,希望能為大家帶去一些裨益。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圓桌前的嘉賓介紹

主持人:在座的兩位創業者我比較熟了,剛才跟另外兩個投資人也做了交流。我們第一個環節,每個人兩分鐘簡單介紹一下你所在的公司,你現在做的事。

姚紅偉:我是1993年開始進入餐飲行業,包括食材行業,現在在順融資本,負責餐飲食材的投資。

張嘉誠:餐飲是我非常關注的領域,但是我沒有做過。我是投資界的老司機,一直在做投資,早期投資。現在所在的通江資本是金融集團,我們管了一百億的資金,股權債權都做,股權這一塊,我們VC,PE,併購,戰略投資都做。我們自己也去做控股投資,我們自己控股了十幾家,同時我們的上市公司跟政府有比較好的合作。餐飲這塊包括餐飲在內的新餐飲和新零售,實際上是我們非常關注的領域,剛才前面幾個大咖也都為這個行業打過Call了,一會交流的時候說一些小乾貨。

瞿奕:我們從一開始做外賣,到現在做新零售的美食廣場,我們致力於餐飲的電商化,跟隨新時代,為了新餐飲盡我們的力,提供好的基礎設施為大家服務。

朱震:我最主要的職業是文字工作者,去年我有一個想法,做內容+產品,也獲得了一些VC的支持,包括今年有投資公司投了我們錢。我們主要做的是產品+內容,推廣我們的即食包裝產品。我們不是一個完整的電商,我們是一個品牌。同時我們做線下的渠道,跟很多餐飲界在國內或者上海本地的一些精品類餐飲有合作。


開放式問題:這個行業到底需不需要資本?


主持人:這個行業真的需不需要資本?你們覺得需要資本的舉個手,我想聽聽你們聊聊,你們為什麼覺得他們需要資本。我們先聽他們兩個,再聽另外兩位投資人的觀點。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主持人:開始吧高級副總裁-李政羲

朱震:像撈王是標準化的,可以迅速複製的,可以大規模生產的,這個資本是幫助他快速擴張的一個助力。我有一個朋友在很高興遇見你出來自己做了兩家店,做的很好,他自己是在廚師行業,原來是加州大學學計算機,他自己開的店當然也是非常好,我覺得規模化需要更多資本的介入。

瞿奕:往往需要規模做這個事情的,因為大家看到,任何現在做的好的品牌,採用標準化的生產,供應鏈供貨,沒有一定體量的時候這個不可能的,這個是必須的,我覺得這個不單單是錢的問題,當有錢投你的時候是各種各樣的資源,現在這個時代是打群架的時代,在於他們能夠給你們提供什麼樣的資源。我們場地裡面有一家叫哈林牛蛙,做牛蛙飯的品牌,最近可能有一個資本投它,我不透露具體是誰,選擇這個資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強的供應鏈背景,老闆說我不要錢的,無所謂的,接受了它的投資,就是一下子增加了好幾百家店,對擴張很有好處的。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食雲集聯合創始人-瞿奕

主持人:你認為這個特性跟迭代速度有關係的。

瞿奕:沒有上臺的用戶連知道它的機會都沒有,所以要先上臺。

張嘉誠:資本對於傳統餐飲,尤其是微創型的線下的餐飲比較排斥的,後來我想其實餐飲創業,尤其新餐飲,新零售,配合線上工具類的,這些更偏向於互聯網和連鎖,非常需要資本助力的。我們特別樂意看到,比如說我們是食雲集的投資人,我們希望看到,帶來很多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縮減,跟餐飲的本質就不太一樣了,是互聯網的工具,或者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工具,這個是我們非常需要的。為什麼我們覺得大部分的時候餐飲不需要投資的,因為傳統的餐飲行業,就是做的快的,或者做的大的,在缺乏管理的情況下不見得是好事,這種例子我們看了很多,如果盲目擴張,管理跟不上,整個就團滅。如果傳統餐飲本身做的好的,更不需要資本的助力了。因為資本佔股份,同時資本追求速度和回報的,所以跟傳統生意之間產生了一些衝突。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通江資本董事總經理-張嘉誠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吃烤鴨的那家店叫大董,可以做到十幾億的利潤,利潤非常高,這種餐飲你給它錢幹嘛,它也不需要你的錢。那個老闆是廚師出身,做這個東西夠了,未來可以做成上市企業。他的門口投資人擠爆了,都說讓他上市。而且它的店非常規範,他完全可以上市。但是他不要上市,也不要拿錢,就做極致的事情。所以可以反思一下,你們是拿這個生意投資,還是要做一個極致的生意。

姚紅偉:其實我跟張總觀點差不多,確實餐飲企業一般的生命週期就兩三年,所以說我看到成功的(餐飲)很多都是從幾桌開始慢慢做起來成功的,也許10年,20年。現在你要想迅速融資做這個事情,確實是要考慮廚師的穩定性,包括服務員的眼界等等,包括整個營銷,整個廣告這塊,還有策劃這塊確實很難的。我認為這塊做的好的,十年、二十年下來的特別好,幾乎不需要來融資。

本來這個餐飲越來越單一化,我們作為投資人來說,單一的店我們傾向於看這塊,相對來說可複製。但是我們要看它主打的菜品主題到底是什麼,我希望它是一個原來沉澱下來的東西,打個比方說,像酸菜魚。但是因為年輕人你不知道他的口味,有可能吃了兩頓酸菜魚就不吃了,這個連鎖店開了很多家,其實我是覺得風險蠻大的。

主持人:看創業者做哪個群體的生意了。

姚紅偉:是的,一直在變化。

互動式問答:怎樣的餐飲標的更易獲得資本青睞?

主持人: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因為餐飲大家知道迭代很快,用戶的嘴越來越刁了,對於這個品類的鐘愛度的時間越來越縮短了,這個也是普遍現象。我第一個問題呢其實是開放性的問題,沒有對錯的,我覺得有些人做的好的店,流水真很好,像撈王這樣真的不缺錢。所以其實要不要資金要考慮清楚,它取決於創業者自己在什麼階段,用什麼錢。或者說你團隊,你自己追求這個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達到什麼樣的目標,用這個錢。

第二部分我想做一個互動,今天也差不多有兩個小時了,我們這個對話環節也交流過了,我想玩一個互動,因為兩位今天正好投資人,兩個創業者,我想考一下投資人,你們看項目,假如現在給你們兩三分鐘想想,你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品類。他們兩個是投資人,你看他們兩個投不投你,我們再來比對一下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創業者的思維。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順融資本投資合夥人-姚紅偉

姚紅偉:我覺得撈王的模式是非常不錯的,它是一個火鍋形式,未來的年輕人會更注重健康,我們投食材也好,投餐飲,特別是食材這塊,我們投了幾塊,一塊是點心類的,我們還有投網上教學,像網上廚房,包括還有我們水果類的,鮮果一號,還有羊肉串的阿拉提,投了不少。

我覺得從未來的年輕人的喜好來看,餐飲按照從吃飽吃好吃得健康的標準,可以分為未來牛肉、點心、水果、蔬菜這麼幾大類,我們在看項目的時候也會著重於這幾大類。回到撈王,撈王這個產品裡面有兩點,我認為比較好。第一,應該來說是比較衛生的,因為100度殺菌。第二,它最核心的是少油清淡,這一點我還是覺得非常好的。

主持人:你想的創業方向一個是健康的,然後是少油的。

姚紅偉:注重健康和衛生這種。

主持人:品類的方向特別看好撈王這個品類,那麼你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張嘉誠:如果我個人創業的話,我自己做一個案子的話,我就做一個快餐店,做一個麵店,開在人多的地方,開在科學園區,我覺得蠻好的,個人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們真不一定有校園創業做沙拉的小朋友賺得多。生意就是生意,投資就是投資。

我不會直接做一個餐飲的品牌,不會做一個實體產品的店,因為我覺得現在太難了。任何品類的餐飲,只要大家過腦子想,可能就一家兩家,第三家想不起來,所以要做一個品牌的話,我個人不具備這個能力的。我以前看過一個魯菜店,但是就沒有出過徐州。他們在徐州的每家店都排隊,但是出了徐州開一家死一家,每年做兩個億的利潤,也是很不錯的。這個品牌我是不會做的。

我會做一個什麼事呢?我會沿著餐飲的產業鏈做一些工具類的項目,比如說大家看到的美味不用等,這個APP大家用過,解決餐飲排隊的問題。融資牛的時候到什麼地步,我們打了預付金過去,才給我看他們的BP,就牛到這個程度。它其實更像一個工具,解決互聯網餐飲這個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我還投過食行生鮮,我投的時候只有小几千萬的,現在差不多翻了一百倍,它就是一個工具,就是了大家買菜的問題,以前大家去菜市場買,現在通過APP。具體什麼項目,我沒想好,但是一定是沿著這個產業鏈的工具。

主持人:你可能是餐飲的上下鏈這塊的參與者,兩位投資人看一下。

瞿奕:順著張總的話來說,我現在跟他身份對調。我想說的是,張總代表了一個思路,即在新餐飲的大環境下,有很多餐飲的配套工具和服務,以及基礎設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像我們自己做的食雲集幫助餐飲人做基礎設施,這雖然是鋼筋水泥的累活髒活,但是帶來的價值是好的。剛才張總聊的方向很正確,我很願意投這個事情的。姚總聊的是想做一個撈王,愛的這個理念我深深被打動了,撈王是一個不停在進步的企業,有很多的新菜出來,我每次都是耳目一新,新店一開都是很漂亮,這樣的企業我投不投?我當然想投。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兩個項目都可以投。

朱震:他們兩位非常專業,因為畢竟看過很多BP,也見證過很多成功或者失敗。我覺得其實我更傾向於前一種(工具創業),我覺得這裡面有非常多的價值,雖然我看不太懂。但是像撈王這樣的模式和形態,我自己碰到過真實的案例。我有一個朋友,在上海做了兩年麵館,開了一共30多家店。是那種上海面,澆頭非常標準的,一個月標準的盈利是2萬,每個店都在盈利。現在可以在上海看到這個,像老牌的麵館,做了兩年多,已經很極致了。

「餐透未來」圓桌論壇:借勢·共生·騰飛—餐飲與資本的相愛相生

尋找田野創始人-朱震

主持人:時間差不多了。我聽下來,就是確實是不同的餐飲對資本的需求有所不同。餐飲迭代很快,做系統的我不知道多少萬家了。以前挖金礦的可能不賺錢,賣水的賺錢,做基礎設施的也是一種機會,這裡面的估值也不一樣。

所以回到今天這個話題的原點,對於創業者來講,資本這個東西我是理解為兩個概念,它有債權也有股權的。但資本可以幫助創業者大大縮短時間,所以我覺得在座的各位創業者也好,不管你是不是需要被融資,大的方向和概念是要有擁抱的精神。好,今天這個環節就完結了。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