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暉:中職「需與不需」兩難間出路何在

邢暉:中職“需與不需”兩難間出路何在


改革開放4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無疑取得了重大成就,發揮了巨大作用。進入新時代之後,隨著產業轉型升級,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加快,人民群眾的教育矛盾由“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升學的願望日益強烈。

作為基礎性的中等職業教育,到底要不要堅持大力發展、怎樣健康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見仁見智的爭論話題。今天,我國中職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陷入了幾個“需求兩難”的境地,更需要觀念和思路的變化和創新。

1


兩難之一:果真是國家有需要,百姓卻不太需要?

首先,國家需要毫無疑問。長期以來,知識型與應用型人才結構失衡,學科型普通教育從地位、水平、條件及待遇,都比應用型的職業技術類教育占上位,國家急需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增長與提高,急需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跟進,技能型人才層次和類型比例必須有合理的結構,重點舉辦中等職業教育,符合窮國大國避免“過度教育消費”的國情。

其次,一些人排斥也是事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文化傳統,學歷文憑至上的評價與分配製度,職業教育自身條件和質量的侷限等,導致了職教成為百姓無奈的選擇。

國家需要、地方需要,別人需要,但自己家不需要,職業教育成為 “別人家孩子的教育而非自家的選擇”,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似乎與職業教育關係不大。這種錯誤想法不是本文討論重點,但卻是不可迴避的現實。

思考點是:

人民滿意的教育真的不需要中等職業教育了嗎?還是因為相關支持和匹配製度不夠,強化職業教育不夠?


兩難之二:我國職業教育模式選擇,學歐洲還是學美國?

青睞德國、瑞士者,大講職業教育低重心分流和中等為主的模式,稱中國應走歐洲道路,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而崇尚美國、加拿大者,則主張採取綜合高中形式、發展高中後職業教育和高等技術教育;當然也有主張學澳大利亞“TAFE模式,香港的中高職一體貫通等模式。

思考點是:

中國這麼大,究竟是一個模式統全國,還是各地探索百花齊放多種多樣?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應該什麼樣?


兩難之三:過去傳統就業需要,現在產業轉型升級就不需要?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作為生產建設的主體,作用不可小覷。快速變化的今日,經濟、科技、人才、教育結構都與過去不能同日而語。科技含量、人才素質要求、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等速率越來越高,就業市場對學歷偏低、年齡偏小的中職畢業生有所排斥。越來越多的孩子就讀中職後,選擇繼續升學。

思考點是:

中等職教是否還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如果實行就業與升學並舉,中職生應該如何升學繼續深造?


兩難之四:有些地區需求量大,有些地區不需要嗎?

全國32個省、300多個地市、2000多個縣市、1.1萬中職學校,在生源狀況、招生數量、辦學規模上差距很大,不平衡性突出,招生季節呈現的局面是“少家歡喜多家愁”,招生難成為最普遍的困境。有些地區嚴格執行“高中階段階段招生比例大體相當”的要求,生源和規模情況較好,有些地區儘管採取軟硬兼施也效果不佳,比例懸殊很大。即便是在經濟欠發達、教育不宜高層次追求的地區,中等職業教育也實屬無奈。

思考點是:

在發展數量上,全國要不要有一個基本規定和要求?各地區可以自行確定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結構和模式嗎?


兩難之五:哪些專業需要中職辦,哪些專業不太需要?

中等職教專業繁多,猶如就業崗位分門別類。有的專業,在高中階段就開始學習非常重要,因為一旦錯過這個年齡階段,高中畢業18歲後再進入就晚了;而有些職業對基本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要求較高,中等學校畢業生難以勝任。

思考點是:

中職適合辦哪些專業,哪些不適合?


2


在上述兩難中,中等職業教育向何處去?基本思路是堅持“兩點論+重點論”,即“兼顧兩方面需要,突出階段性重點,調整思路。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國家統籌,地方為主,分類指導,多樣發展。

堅持政府主導、國家統籌是必須的;但職業教育是地方的教育,各省情市情又不盡相同,“一刀切”的國家規劃不一定符合各地方的實際,可在提出總體方針原則下,讓各省市依據實際,確定規模、佈局、結構、模式等,應百花齊放:歐洲式、美國式、澳洲式、亞洲四小龍式等並有,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等不同,東部、中部、西部,城市、城鎮、鄉村等各異,多樣化才是大中國的特色。實踐證明,我國中職發展模式,沒有最好,只有適合,符合地方經濟和百姓需要是根本。

第二,中職標準新訂,目標功能重置,實施形態多樣,發展規模再擴。

一是改變以學歷等級或知識教育為劃分的中職標準,探索以職業技能的初中高水平培養來劃分職業教育的層次。當下高中階段的學歷文憑已不再是求學者的主要追求,重視和強化技能和資格等級教育,比追求高中文憑和學歷,應該更重要。

二是改變中等職業教育學歷化、學齡段化、全日制化的單一功能,探索學歷和培訓並重、學齡段和非學齡段並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並舉的多種功能。事實證明,後者的市場和發展空間很大。

三是改變單一化中等職業學校的建制,探索多種層次一體化、多種類型共存的形式。四是除了適齡青年,兩後生、在職人員、軍轉,技術推廣、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社會生活教育,以及老少邊窮島、盲殘智障兒童的教育培訓空間很大,應是未來面向人人的中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增長點。

第三,職教內部整合,多種學制和形式並存;加強職教與普通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溝通與合作。

一是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積極探索中高職一體化。就業和升學兩個目標,學制靈活多樣,適當提升中職的辦學層次,加強中、高職的直接銜接;

二是避免職業教育孤島。在突出與產業、行業和企業結合的同時,加強與各類教育的滲透和融通。如在特殊地區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8+1”模式,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探索高中內的課程分流,在有些地區實施高中後起點的職業教育,加強在中小學階段的職業啟蒙和職業體驗教育,職業教育在成人繼續教育中空間巨大,如果淡化學歷,職業教育應該成為終身教育的核心。

第四,儘快制定國家資格(資質)框架,實現普通學歷文憑與職業能力資質的互通互認和等值等價。

按照職業能力和資格標準,探索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系統化培養,重點是能力的銜接而非知識的銜接。一方面,職業教育自身的資質或資格標準有待完善,中等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的基礎階段,加強職業能力的上下延伸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與普通教育的學歷體系如何對應,兩條軌道既能相對獨立,更要能相互溝通互認,相關配套制度和路徑,需要合理設計和實踐突破。

第五,加強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做大做強中等職業教育。

其一是政府要繼續採取強有力措施,政策支持和加大投入中等職業教育;其二要調動社會力量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採取購買服務、委託管理、混合辦學、鼓勵企業舉辦、私人捐助等多種形式。各地各部門應充分發揮現有中等職業學校正規軍作用,將培訓功能和資源適當聚集到職業學校中來。

中職學校既要防止“被綁架”,堅定和堅持學校的教育性,更要主動提升適應產業、對接企業、瞄準市場、主動服務社會的能力,以作為求地位,以貢獻求發展。

本文來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誌2018年第28期,敬請關注,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