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了解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重要節日“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和“盂蘭盆節”。同時,近年興起的活動“中國慈孝文化節”也設立在今天。

農曆七月十五為何如此特殊?這一天有怎麼樣的歷史淵源?一起隨禪風君瞭解一下吧。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感人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在許多國人看來,或許農曆七月是一個“鬼月”,但在漢傳佛教看來,農曆七月被稱為“報恩月”。這與中國佛教文化裡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有關。

故事出自《盂蘭盆經》。佛陀十大弟子中,有一位目犍連尊者被稱為神通第一。這位尊者根器猛利,出家後七天便證得了阿羅漢果,具足種種神通,為眾人敬佩。

但這位尊者卻有一個遺憾。原來,他的母親在他出家之前便已去世,他對於沒能報答母親的恩情感到遺憾,因此,當他證得神通之後,便以天眼觀察世界,想找到他母親去世後往生了哪裡。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不看不要緊,一看卻大吃一驚。原來,尊者的母親在世時慳貪吝嗇,造作了不少惡業,此時居然墮入了餓鬼道中,找不到飲食,餓的皮包骨頭。

尊者不忍母親遭受這樣的苦楚,便以神通來到母親身邊,將自己託缽乞討到的食物送給母親。他媽媽看到食物後趕緊用手捂住,生怕被別人搶走,然後迅速將食物塞進自己嘴裡。

然而她一開口,喉嚨裡便冒出一團火焰來,食物還沒吃進去,便已經被燒成了碳灰。眼見如此場景,目犍連尊者母子都感到不知所措。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於是尊者回到佛陀身邊,向佛陀說明了這個事情,並乞求佛陀告知解決方案。

佛陀說,這是你母罪根深結,靠你一人的力量,乃至天地神祇都無法解決。不如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用各種美味食品裝在一個盆裡,供養十方僧團,以此福德迴向母親。

於是目犍連尊者這樣去做後,迴向母親。母親因此得以脫離惡道,往生善趣,一劫之內,不再受生餓鬼道中。而後這一天也就被叫做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盂蘭”翻譯過來便是“解倒懸”的意思。佛教形容餓鬼道的苦,如同人被倒立著懸掛半空。而供僧培福,迴向親眷,以報答父母恩情,這種方式得到了佛陀的鼓勵。

而七月十五供僧的傳統,最早可考證從梁武帝時期開始。從那時起,農曆七月十五便被命名為盂蘭盆節。

不過,為什麼佛陀要讓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供呢?這與“僧自恣日”或叫“佛歡喜日”這一節日有關。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佛陀也為今天歡喜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盂蘭盆節是漢傳佛教中的一大特色,不僅受到中國佛教的重視,也被文學界和民間宗教所吸收,甚至流傳到了日本等國,形成系列習俗。

不過在南傳國家,他們卻沒有這樣的傳統習俗。對於南傳國家來說,這一天也同樣重要,但原因主要在於這一天是僧團解夏的僧自恣日。

原來,在古印度,佛教僧團每天以託缽乞食為生。但在印度,雨季蚊蟲草木滋長,這時出去託缽容易把莊稼苗木踩壞,也容易踩殺蟲蟻。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佛陀出於慈悲,制定了僧團每年雨季結夏安居,定居於一處,不輕易外出,以避免踩踏傷害蟲蟻苗木。

而這三個月內,僧團專精學法修行,精進辦道。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也就成為了僧團成員快速提升自己的時間,到了七月十五安居期結束,不少僧人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當這個安居期結束後,僧團依律誦戒,並做自我檢討,向僧團彙報自己在安居期間的修行得失。這個活動被稱為“自恣”,而這一天便被稱為僧自恣日。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佛陀的本懷是令眾生徹底離苦,而通過這樣的結夏安居,不少比丘、比丘尼證得了解脫的聖果,因此佛陀也就為他們感到由衷的歡喜。這一天也就被稱為佛歡喜日。

而佛陀曾在多部經典中說過,供養一個成就聖果的賢聖僧,所獲福德遠超過供養數量更龐大的人群。因此,無論南傳北傳,僧自恣日或說佛歡喜日都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新穎的慈孝文化節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七月十五蘊含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以慈愛孝親為主要內容的慈孝文化,被今人重新重視起來,於是便有了中華慈孝文化節

從2013年開始,杭州靈隱寺與中國新聞社聯手打造首屆中華慈孝文化節至今,中國慈孝文化節已經舉行了六屆。

中華慈孝文化節面向全球華人,由慈孝書畫展、慈孝文化大會、孝親人物頒獎典禮等多個活動組成。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慈孝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是儒釋道三家都共同讚譽的美德,也是構建起中國傳統倫理觀的基礎。

比如《心地觀經》說:“依慈父悲母長養之恩,一切男女皆安樂也。慈父之恩,高如山王;悲母之恩,深似大海……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中華慈孝文化節,正是立足於這樣的一個文化背景上,以樹立踐行慈孝的榜樣,推動慈孝文化的傳播弘揚為任的活動。在歷屆的活動中,湧現了無數感人的事例。

盂蘭盆節|除了目犍連救母的故事 還有這些值得你瞭解

如果說盂蘭盆節有比較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那麼從盂蘭盆節中發揚出來的慈孝文化,便是根源於人類親情溫暖的文化表達,因此無論是否佛教徒都可以參與這樣的節日。

古老的佛教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需求,在中華慈孝文化節完美融合。這一創舉既發揚了傳統文化,又為飛速發展的現代帶來文化的溫暖。

節日不僅寄託了人們情感的需要,也代表了一些值得銘記和發揚的文化。願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能以這樣的形式,在新時代得到新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