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莫把「火坑」當「聚寶盆」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這一次,校園貸“找”上了1500名大學生。

一家名為天津嘉科教育培訓機構的公司,通過招聘所謂校園兼職,蒐集學生信息,並以學生名義在多個網貸平臺貸款。如今,該公司已人去樓空,而鉅額的貸款只能由這千餘名學生負擔。(10月2日中國之聲)

校園貸詐騙已不是個案。一個月前,武漢一所職業院校的20名學生因無法償還校園貸失聯。時間線往前移,“裸貸”“套路貸”更成為了影響校園安全的重大問題。

只用告知個人信息,足千上萬的錢就會立刻打入銀行卡內。一拿到錢,貸款者們便可以拿去消費,奢侈品、高檔電子產品盡入其懷。每月還會有代理方還賬,自己分文不出便可以賺取大額資金。如此“美差”,讓不少學生將校園貸視作致富的“聚寶盆”。

但對一些身陷騙局的學生而言,“校園貸”足以毀壞其人生。校園貸不是公益基金,而是利滾利的欠債。大學生普遍沒有經濟獨立,每月“債務”在身,自然也就無心學業;更有甚者,因無法償還貸款,貸款學生被暴力追債,遭受脅迫、毆打。有網友評價道,“校園貸成為了阻礙高校學子正常畢業的一大風險”。

“校園貸”謀的是學生的錢財,害的是學生的學業與生活。但即便危害如此巨大,卻也總有人落入“火坑”。歸根結底,是貪圖便宜、愛慕虛榮的心理給了這一“灰色經濟”滋長的土壤。受騙上當的學生無一不反映是因為受到校園貸“不用花錢,就可以賺外快”等宣傳的誘惑,想著如何坐著就賺錢,而洩露個人信息、貸款無法如期償還的風險被他們拋之腦後。

學校並不是貸款的禁止之地,也不是但凡貸款都可以進入的應許之地。為了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國家和一些銀行每年都會專門開設貸款資助項目,等學生進入工作後再償還,這些貸款受到了全國高校極大地歡迎。而助長不當消費、過度消費,破壞教學秩序的校園貸,學校自然要嚴行禁止。

面對校園貸的嚴峻形勢,加強政策宣傳,開展教育工作固然重要。今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早已下文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在開學後集中開展校園貸的整治工作。但想將校園貸徹底“請出”高校,還需學生有自覺防騙意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一位進入象牙塔的學子都應對自身財務、對個人信息予以最大的負責。

茨威格有言:“所有命運的饋贈,都已暗中標好了價格。”校園貸的代價讓多少學子無力承受。以此觀照,校園貸是奪財謀害的“火坑”,不是獲取便利外快的“聚寶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