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祖籍东平的唐代大家

吕温:祖籍东平的唐代大家

东平人杰地灵,出现了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儿科医家钱乙,画家梁楷,书法家僧一行,作家高文秀、罗贯中等贤才俊杰。近期偶然翻阅《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78年版),发现其中选编的吕温作品有3篇,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是一位不常被提及的东平人。

吕温是东平人

《唐诗选》中介绍,吕温(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一作东平(今山东省泰安)人。这种说法看似有争议,不好定论,实则并不矛盾。据《吕温文集》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娃纂》以及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等文献考订,他实居洛阳,祖籍东平(今山东东平县),而且还是当时东平的名门大族,世代书香,历朝仕宦。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记载有这样一段话: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这是吕温为东平人的又一佐证。

吕温的生平

吕温幼学从父,20岁师从著名学者陆贽学《春秋》,师从梁肃学文章。他为学刻苦,有志于世。公元794年应河南府试,为贡士之冠。798年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803年擢左拾遗。804年以侍御史的名义与张荐一起出使吐蕃,至公元806年还朝。后历任官户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在提拔左拾遗后的数年,是吕温在政治上的活跃时期。他当时只30多岁,作为少壮之士,锋芒初露,和韦执谊最早参加王叔文进步政治集团,被王叔文所倚重,是革新派重要成员。史籍所载在王叔文党中,吕温名字排列很靠前。他行事不肯苟且从俗,有志气,有抱负,谈史论政,极富热情。令人深感惋惜的是,著名的永贞改革,仅数月时间便夭折了,吕温的政治主张当然也失去了付诸实践的机会。

永贞革新失败, "二王八司马事件"后,刘禹锡、柳宗元等贬谪边远地区。此时吕温因奉使吐蕃,未参与“永贞革新”而幸免遭贬。进户部员外郎,迁刑部郎中。他和中丞窦群、羊士谔关系友善。窦群举荐吕温为御史,刑部郎中兼侍御史。但在808 秋,因为他与窦群奏劾宰相结李吉甫交术士,得罪了这位权臣,加之李吉甫嫉贤妒能,嫉妒和仇恨袭来,他被贬道州刺史, 810年改任衡州刺史。正当他想有所作为、为善一方的时候,不料染上重病。仅一年稍多一点时间,第二年八月,年仅40岁的吕温便因病死于衡州刺史位上,世称吕衡州(参见《两唐书》中的《吕温传》)。在衡州任上,他恪尽职守,政绩颇著。他的多病,恐怕与改革不成、宏图难施而郁结不无关系。

吕温备受柳宗元推崇

吕温是柳宗元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生前彼此间诗文来往颇多。吕温辞世时,柳宗元任永州司马。吕温死后四年即公元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

柳宗元包括与吕温同时代的刘禹锡、元稹等人,都曾给他以极高的评价,因为他既是唐代中期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又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重要人物。柳宗元是很佩服吕温的政治才能。柳集中有《衡州刺史东平吕公诔》,又有《祭吕衡州温文》,他的《哭吕衡州》诗有“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之句,并在祭文中说“道大艺备,斯为全德”痛悼他:"志不得行,功不得施。……临江大哭,万事已矣!"这是对革新者壮志不行又英年早逝的痛惜与哀悼。

吕温的诗文,是死后由好友刘禹锡为他编定的,共10卷,并为之作序。今传《吕衡州集》,仍为10卷,但已非原帙,是又经后人辑编的,共210余篇,与刘禹锡当时所编篇数,大体相符。

《送文畅上人东游》一诗,就是出自吕温之手。诗中写道:随缘聊振锡,高步出东城。水止无恒地,云行不计程。 到时为彼岸,过处即前生。今日临岐别,吾徒自有情。

吕温影响了范仲淹

吕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诗人,他的文章和诗歌,都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政治斗争生涯中所留下的足迹。《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是在他初踏入仕途的那年所作,诗中谴责了贵族特权阶级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忧国家前途的丑恶行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吕温是一位颇有仁人之心的诗人,他的诗意浅直,平白自然,忧民生、悯农事,纪游记事,抒发情感,一直受后世推崇,被收入数种唐名家诗集、诗选。《旧唐书•吕温传》说他“天才俊拔,文采赡逸”。吕温集中《凌烟阁功臣颂》、《张始兴画赞》、《移博士书》等篇,传诵最广。清人王渔洋《香祖笔记》说吕温“诗非所长,赞颂时有奇逸之气”。

据《云溪友议》载,李绅著名的《悯农》诗,就是为吕温所赏而盛传于世的。在衡州时,有百姓五人缴输公税时死于洪水,吕温作《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文》,自责道:"州令未明,津渡不谨,致此沦逝,咎由使君。"还拿自己俸钱抚恤死者家属,代其纳税。这在当时极为少见。

吕温的《虢州三堂记》有“若知其身既安,而思所以安人,其性既适,而思所以适物,不以自乐而忽鳏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穑之勤,能推是心,以惠境内,则良二千石也”的句子,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可算得上《岳阳楼记》的一个蓝本。

吕温是吕洞宾的伯父

柳宗元与吕洞宾都是唐代,又都是河东籍的名。一个是出名的文学家、政治活动家,一个是被神话了的道教祖师,二人在中国文明史上都据有一席之地。

吕温:祖籍东平的唐代大家

吕温的祖父吕延之,官做越州剌史、浙江东道节度使;父吕渭,举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因祖父为官,本支移居洛阳,族人仍居河中,祖与父俱有盛名。吕温的外祖父柳识,外祖叔柳浑皆为诗人,有令名。吕温兄弟四人与父亲都因文学并称,为世人赞誉。

吕温和吕让的家族DNA高度一致。明代王枢详《列仙全传》及河南新安《吕氏家乘》等典籍记载,吕洞宾原名吕岩,又名吕煜,是吕让的儿子。吕让的祖父吕延之,曾任浙江东道节度使;父亲吕渭曾任礼部侍郎、潭州刺史,生有子:温、恭、俭、让。这样看来,吕温是老大,吕让排行老四《唐书·吕渭传》歌咏“温文体富丰,有丘明、班固之风”、“恭、俭皆至侍御史,让至太子右庶子,皆有美才”。 吕让有五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吕煜,即是吕洞宾,吕温是吕洞宾的伯父,吕洞宾是侄子,自然也是东平籍。吕煜落发修道,初改名吕岩,后又改名为 纯阳子、吕洞宾。吕渭的继室、吕让的母亲柳氏夫为宗元之堂姑。故与吕洞宾为表叔侄。当然,吕洞宾后来成了传说,被神化成了仙,应该与凡人分开来记述,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必深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